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區政府跳板

離開軍營之後,王健林並沒有立即一頭扎進當時逐漸流行的“下海”創業浪潮,他根據自己在部隊中所積累的政府關係和自身強項,審時度勢,選擇進入體制內。

王健林在部隊的表現都一一被記錄在檔案裡,如此優秀的軍人,在體制內也一樣會被重用,鑑於此,他成了大連市西崗區政府的辦公室主任。

走上仕途的王健林,身上依舊帶著參軍時期的印記,他嚴於律己,按時高效地完成分配給他的工作任務。

在很多戰友看來,王健林主動響應“百萬裁軍”號召的轉業行為,可謂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殊不知,萬事利弊相對,自他上班第一天開始,一個問題就像一隻攔路虎—般攔在了他面前。

大連是海濱城市,西崗區政府的辦公環境也很好,王健林上班的第一天,還沒來得及熟悉一下整個區政府的環境,認識一下主要領導,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

這時他發現,很多同事都到外面去吃飯,他有些奇怪,問身邊的一位同事,大家緣何不去食堂吃飯?他得到的回答是:政府沒有食堂。

難不成,地方政府困難到如此地步?透過進一步詢問身邊的同事,王健林得知,其實並不是區政府不想建食堂——建食堂容易,可通不了煤氣。

怎麼通不了煤氣呢?只要和液化氣站協商一下不就可以解決嗎?王健林的腦子裡的問號越來越多。

隨著進一步瞭解,許多問題的答案更是模糊不清,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通不了氣。

王健林把這事放在了心上。

不久,王健林到區政府的老同事那裡瞭解情況,終於解開了謎題。

原來,區政府遲遲通不了煤氣,是因為區政府的有關部門根本就沒有辦使用煤氣的手續,即在用煤氣方面,區政府是一個沒有戶口的“黑戶”。

王健林並不覺得這是多麼難辦的事,只要符合液化站的相關規定,手續齊全,哪裡會搞不定這件事?一番周折,他聯絡到市裡負責安裝煤氣的總工程師,把問題反映給他。

不曾想,那位工程師一聽說“西崗區政府”,不禁連連擺手,不再理會王健林。

吃了幾次閉門羹,王健林心裡犯嘀咕:為什麼這個總工程師會這樣?一時間沒了下文,王健林仍不死心。

一有時間,他就會往那位工程師所在的單位跑,哪怕是見了面對方扭身就走,他也毫不動怒。

他想的是,無論如何也要把煤氣的事情解決。

而後,幾經周折,王健林在這位工程師所在單位的傳達室人員那裡,打聽到了他家的地址。

這天,王健林到這位工程師的家裡拜訪。

工程師一見是王健林,“砰”地一聲就關上了門。

王健林也不生氣,此後幾次三番厚著臉皮去拜訪,這位工程師終於被他的誠意所感動。

在王健林又一次上門拜訪時,工程師終於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區政府剛剛建成時,相關的辦事人員找了這位工程師商談安裝煤氣的事,恰逢這位工程師當時手上正忙著其他事,或許態度上有點怠慢了對方,沒想到對方當即發怒,講話十分難聽。

由此,這位工程師心裡壓著一股火,後來,雙方曾再次就此事見面商談,可每每想起上次的不愉快,兩個人就又針尖對麥芒。

如此一來,彼此的“宿怨”就結下了。

再往後,也有其他西崗區政府的人員來就此事與工程師洽談,可雙方扯來扯去,對方的態度一直讓這位工程師惱火,於是他一氣之下,此後只要一聽說是西崗區政府的人找他,乾脆避而不見。

話是開心鎖,工程師把心裡的委屈都倒了出來,西崗區政府遲遲辦不下來的使用煤氣的手續,也就在王健林手裡很快有著落了。

從時間上來看,從王健林開始與那位總工程師聯絡並吃了閉門羹算起,到後來西崗區政府通上煤氣,前後不過一個月時間,這件事在西崗區政府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王健林解決了一個整個西崗區政府3年都沒能解決的問題,這不得不讓周圍人對他刮目相看。

然而,當王健林將事情的經過講給一些同事時,他們卻都不太相信。

不管同事相信與否,西崗區政府自王健林來後不久便擁有了自己的食堂,這是事實。

如此,同事們再也不用到外面去吃飯了。

不僅如此,王健林又“重操舊業”,做起了另一項以前在部隊時曾做過的工作——親自負責區政府食堂的採購。

他利用自己在部隊時對財務知識和管理知識的掌握,首先對採購進行成本控制,在有效控制成本後,他將節約下來的資金投入到改善同事們的伙食上,此舉贏得了同事們的普遍認同。

這也是在他走出部隊之後,第一次展露自己的經濟管理能力。

比如,他努力為區政府的同事們爭取到了當時極為緊缺的平價魚指標。

有了王健林,西崗區政府的工作人員花一樣的錢,卻吃到了更好的飯菜。

這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他們中間很多人在與自己的朋友或親戚來往交流中,當談起單位的伙食時,都會引起一聲聲驚歎:西崗區政府到底有多少錢,怎麼捨得讓員工吃這麼好的東西?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整個大連市的區級政府都知道西崗區政府是花錢少卻吃得最好的區級政府。

1988年,當了兩年西崗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的王健林,已經熟悉了體制的工作流程,並和各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王健林腦子活,有想法,在思考人生規劃時,覺得眼下的自己或許可以走出機關,投入“下海”的大潮中。

就在他有此想法時,機會悄然而至。

在很多人看來,轉業到西崗區政府後的王健林透過“食堂事件”成了區政府的紅人,可謂前途無量,但誰也沒有想到,他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十分突出之際,卻做出了一個令許多人都一頭霧水的決定:放棄辦公室主任的“肥差”,去做“三產”的一名經理。

那時,王健林的工作單位是區政府,他在外人眼裡是一個端著“鐵飯碗”的人,可是這樣一個吃著“皇糧”的人卻主動請纓去做“三產”的負責人。

由於體制的問題,當時“三產”的工作人員,實際上多數都不是國家編制內的“正式工”,即使是正式工,其待遇也遠遠不及區政府裡的工作人員,所以王健林此舉無疑是放著“龍椅”不坐偏要去睡涼炕。

外人有外人的看法,王健林有自己的打算。

多年部隊的經歷,已經讓他習慣了面對困難,在機關辦公室裡坐著,過著安穩的“小日子”反而讓他覺得渾身不自在。

恰恰在這時,出了一件令西崗區領導十分頭痛的事——西崗區政府下屬的住宅開發公司由於歷史原因,加上當時社會上根本沒有做生意這個概念,所以儘管為了使這家公司發展下去,西崗區政府曾多次更換了住宅公司的經理,可非但沒有獲得什麼顯著效果,反而因公司管理層不斷變更,使得這家公司宛若一隻在風雨飄搖中的小船,負債數百萬元,成了一個“燙手的山芋”。

數百萬元,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段時期,幾乎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一個區級住宅開發公司負債如此之多,可想而知公司已經糟糕到了何種程度,甚至可以說,它距破產僅一步之遙了。

不過,由於公司是西崗區政府成立的,倘若真的讓其破產,必定會留下後遺症。

左右權衡之下,西崗區政府被迫無奈,只得面向全社會公開招賢。

在那個年代,社會上並非沒有人才,只不過一聽說是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大有“談虎色變”之狀。

而熟知內情的人更是對其敬而遠之,連問都懶得問,所以區政府的招賢廣告打出去許久,都無人問津。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誰也沒有想到,一隻“金鳳凰”棲息於此。

這一次,王健林一如當初面對軍委“百萬裁軍”的命令一樣,毛遂自薦,要求出任住宅開發公司的經理。

那麼,為了挽救這個瀕臨倒閉的公司,王健林究竟會有怎樣的舉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