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過當兵經歷的人都知道,部隊的生活雖然相對單調甚至枯燥,但是作為職業軍人,他們把自己最美麗的青春奉獻給部隊的同時,也無形之中對部隊產生了一種濃厚的感情。
無疑,王健林也有這種感情。
因此,當“百萬大裁軍”的命令下達之後,王健林所在的部隊炸開了鍋,這種裁軍與平常的退伍轉業還不同——退伍或轉業的軍人都會提前知道,有心理準備,但裁軍的命令卻來得十分突然,並且裁軍是各軍區根據自身的整體情況而決定進行的,這也就意味著,誰都有可能被裁。
突然間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要脫下軍裝了,戰士們的心情都很沉重,王健林也一樣——他是帶著夢想來到部隊的,透過一直以來的努力,自己的夢想在部隊裡一點點得以實現,可正當鉚足勁向夢想之巔邁進時,卻宛若一腳踩空一般,從雲端跌落。
王健林這樣問自己:真的不穿軍裝了,我能做什麼呢?這樣的困惑對15歲就來到部隊的他而言,是個挺難回答的問題。
但是,沒過多久,他便想明白了這個問題——父親不就轉業了嘛,並且轉業後在新工作崗位上也一樣做得很好。
話雖如此,如果真的就這樣離開了部隊,王健林還是有遺憾的。
他已經習慣了部隊的工作環境,一旦離開,心裡空空的。
這是人的一種慣常思維,事後王健林才明白這一點,但當時他卻埋下了頭,利用所有的時間去學習。
那時,時間對他而言,突然之間因“百萬大裁軍”而變得更加彌足珍貴。
如此一來,在大多數戰友都“惶惶不可終日”時,王健林卻表現得十分淡定,這使得他的工作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做得更好了。
這一切,自然都被領導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加之王健林平時的表現,站在軍區首長的角度來看,他根本不會被列入此次裁軍的名單。
王健林也多多少少得知了一些與此相關的小道訊息,但他並未因此吃下定心丸,反而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反思。
王健林想了很多,也比別人想得更長遠,他想搞清楚國家此次做出“百萬大裁軍”的真正目的。
他知道,國家正準備大力發展經濟,但是力氣不足。
對於國家而言,消耗最大的部門自然是軍隊,軍隊是國家安定的保證,可和平時期的軍隊要做到精而不追求量——國家把大筆的開支都用在了軍隊身上,自然就無力去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了。
而一個國家若是無法實現繁榮富強,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也就都難以實現自我的“小理想”。
有了這深層次的思考,王健林果決地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決定:響應國家“百萬裁軍”的號召,申請轉業!一個老兵主動作出告別部隊的決定,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王健林的這一決定卻做得極為果決。
當時,不少領導曾在私下裡做過他的工作,王健林經過認真思考後,依然沒有改變這一決定。
他在那一刻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會冒出轉業的念頭,一來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再就是他相信,即使轉業到地方工作,也一樣可以做好。
實際上,王健林離開軍營之時,外面的世界也確實不一樣了。
改革開放正處於高速發展期,政府轉變思想,提出“經濟建設是大局”,計劃經濟逐步朝著市場經濟的大勢轉變。
這一切,甚至連街道的買菜阿姨都曉得。
17年的軍旅生涯,似乎曾讓王健林與外面的改革浪潮脫軌,就在他轉業的一兩年前,後來同屬於第一陣營的知名企業家們,多已離開軍營開始創業。
柳傳志已經出任聯想集團總裁,任志強決定進駐國企華遠公司,王石建立了萬科集團的前身,而張瑞敏也拿起錘子一口氣砸毀了76臺有缺陷的海爾冰箱。
幸好,改革的時光並沒有讓王健林等太久。
1986年,王健林和陸軍學院的一些戰士轉業,成為陸軍學院較早一批離開軍隊走向社會的軍人。
不過,他的多數戰友沒有他那麼高的覺悟,都抱著軍官身份不放,甚至對於外面的花花世界有些“恐懼”。
轉業後的王健林,曾和過去的戰友們組織了幾次聚會。
1995年之後,王健林的事業如火如荼,他也就再沒時間搞聚會了。
王健林毅然地脫下了自己穿了17年的軍裝,雖然鐵打的營盤沒能留住優秀的王健林,但17年的軍旅生涯卻給予了他太多,比如強健的體魄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堅強的性格和正直的品質,不怕困難勇於學習的精神和因此獲得的淵博知識,以及果敢的處事能力,這些對於王健林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甚至可以說,這些是他日後成就萬達輝煌的有力保障。
王健林脫下軍裝後所走的路並不平坦,但他血管裡流淌的軍人血液卻時時激勵著他,讓他一步步打造出了自己的地產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