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8章 河北吳橋“雞窩藏刀”兇案8

吳橋縣鎮東鎮的蟬鳴在午後達到頂峰,李樹林老家的土坯房裡,吊扇攪動著凝滯的空氣。張建國蹲在門檻上,看著李母用袖口擦拭眼角,老人的金戒指在陽光下閃過——那是李樹林15歲時偷的第一樣貴重物品,後來被父親揍到跪碎了瓷碗,卻終究沒讓他學會敬畏。

“他爹常年在城裡搬磚,我一個婦道人家管不住。”李母的聲音像浸了水的棉花,“七歲就敢爬牆頭偷桃,十二歲偷了小賣部的零食,人家找上門來,我賠了三斤雞蛋才算完。”她突然抓住張建國的手腕,指甲掐進他的衣服,“可他不至於殺人啊,同志,他從小連雞都不敢殺!”

張建國輕輕抽回手,視線落在堂屋的相框上。照片裡的李樹林12歲,嘴角叼著冰棒,身後兩個姐姐笑著摟住他——老來得子的溺愛,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織成了一張溫柔的網,卻在他第一次觸碰法律紅線時,變成了縛住良知的枷鎖。

社群主任老王蹲在院角的空魚缸旁,缸底還剩半卷農用繩:“這孩子剛會走路就被三個女人寵著,他爹回來打一頓,轉頭姐姐就給塞零花錢。小學沒讀完就跟著鎮上的混混混,第一次進少管所才15歲,偷了他媽的金戒指去打遊戲。”老王嘆了口氣,“出來後更野了,把家裡的宅基地證偷去抵押,換了三千塊錢去縣城揮霍,他爹氣得住院,他倒好,照樣在網咖通宵。”

張建國翻開三年前的盜竊案筆錄,泛黃的紙頁上記著:“嫌疑人供述,在受害者床下躲藏三小時,期間聽見老人咳嗽,未敢動手,直至凌晨兩點老人睡熟。”他盯著“床下躲藏”四個字,突然想起案發現場整齊的褥子——原來早在那時,李樹林就已形成“潛伏—等待”的犯罪模式,而家庭的縱容,讓他誤以為每次犯錯都能被原諒。

“他在少管所待了一年,出來後學了個廚師證,我們都以為改好了。”老王指著牆上的“優秀學員”獎狀,諷刺地笑了,“誰知道進了監獄更糟,跟著裡面的慣犯學了一身歪招,什麼‘戴手套不留指紋’‘找監控盲區’,全是從牢裡帶出來的。”

最致命的轉折藏在監獄探訪記錄裡。2013年冬,李樹林的同屋犯人王強,因搶劫罪被判十年,正是他將“留活口等於留證據”的犯罪邏輯灌輸給李樹林。“那傢伙總說,電視裡的警察都是廢物,只要處理好凶器和腳印,就能逍遙法外。”獄警的證詞讓張建國皺眉,“李樹林聽得入神,還拿煙盒記下來。”

下午,張建國走進李樹林的童年臥室,剝落的牆面上用鉛筆寫著歪扭的字:“我要賺大錢”“總有一天離開這裡”。床底的鐵盒裡,藏著他偷來的第一個手機、半枚磨損的公章,還有一張泛黃的紙條,上面畫著崔秀琳家的平面圖——原來兩個月前的搬家幫忙,早已成為他踩點的絕佳機會。

“他姐說,他出獄後總抱怨社會不公,說打工賺的錢不夠花。”小李翻著通話記錄,“案發前一週,他給狐朋狗友轉賬八百元,附言‘最後一票’,現在看來,就是指崔秀琳的1200元現金。”

張建國站在院子裡,看著李父蹲在雞窩前抽旱菸。老人的後背佝僂,像張繃斷的弓:“我揍過他三次,拿皮帶抽,笤帚疙瘩打,可他就是不長記性。後來我想,等他結婚生子就好了,誰知道……”煙鍋裡的火星明滅,“怪我,常年不在家,讓他覺得沒人管得了他。”

回到刑警隊,張建國將李樹林的成長軌跡畫成時間軸:15歲少管所,19歲監獄,27歲再次犯罪。每個節點都伴隨著家庭的缺位和外界的不良影響,像滾雪球般,將一個調皮的少年變成了床下的潛伏者。

“你發現沒有?”他對著小李晃了晃三年前的現場照片,“上次盜竊,他在床下鋪了紙板,這次鋪褥子,每次都在最佳化犯罪手法,卻沒人教他什麼是對錯。”張建國的手指敲打著“家庭教育缺失”幾個字,“他的字典裡,沒有‘後果’二字,只有‘如何不被發現’。”

第八章的結尾,張建國在調查報告中寫道:“李樹林的墮落不是突然的雪崩,而是無數片雪花的累積——母親的溺愛讓他無視規則,父親的暴力讓他學會反抗,監獄的惡習讓他淪為犯罪的傀儡。當他在床下鋪開褥子的那一刻,鋪的不是等待的舒適,而是童年陰影的倒影。”

窗外,暮色漫過鎮東鎮的牌樓,李樹林的童年老屋在夕陽下投出長長的影子。那個曾經在雞窩偷喂糧食的男孩,那個在床下躲藏三小時的少年,終究在家庭與社會的雙重失焦中,變成了奪走他人生命的兇手。而牆上那張“優秀學員”的獎狀,此刻正被晚風吹落,像一片無人收殮的枯葉,飄向罪惡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