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劉和買了兩百頭小活豬。正在挨家挨戶的發豬,豬算莊產,各家各戶領養,養成了再交回莊上,每頭成豬給四貫蓄養錢。等殺了豬再各戶分肉,肉不要錢。
豬肉現下每斤十五文,一頭二百斤大肥豬也不過三貫,莊子上卻出四貫錢收,好賴是個進項,傻子才不養!再說過年殺豬還分肉呢。
頭一天分好了豬,城裡僱來的十餘個瓦匠,七八個窯工也到了莊上。
劉和覺得自已現在沒別的本事,就是會花錢。
按著蘇烈的吩咐,劉和一趟趟地跑,西市,南市,北市。總歸是一個地方買三五樣,不讓人知道自已攏共買了什麼。
那些商賈們對自已這個親熱恭敬。沒別的,倆字,量大!有錢!
蘇烈本來說讓劉和回府報支五千兩白銀,因為現在的銅錢不好使。夫人一聽是蘇烈要用錢,根本沒問幹什麼,直接就準了一萬兩。
一路上,劉和盯著三輛牛車膽戰心驚的。眼珠子都不錯,生怕出點什麼事兒。這可是一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啊。
倒是隨行護衛的一隊親衛,暗自興奮。沒準兒能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呢。
拿著世子親手交給自已的建房圖樣,孫十五揮著右臂,把乾癟的胸脯拍得啪啪作響,“請世子爺放心,但凡走了樣,俺老孫提頭來見!”
莊子上開始熱熱鬧鬧的壘窯燒磚,活灰建房。
蘇烈呆了兩宿,見安排的差不多了,便迴轉建康。還得跟著阿耶進宮謝恩呢。
劉和留在了莊上,總管一應物料財貨之類。工地上則是老孫滿莊督促,一整天腳底下帶煙。王世虎也留了兩什軍衛看護,以防萬一。
宮闕巍峨,大殿肅穆。
沿路一眾內侍,衛士皆是肅立不言。
蘇澤在前面闊步緩行,後面的蘇烈捧著個漆盒,一路走一路四下打量,做派和進城的土包子沒什麼分別。
弄得前頭領路的小內侍膽戰心驚。一旦被斥責失禮,不單禮部的官兒,連帶著自已都得跟著倒黴。
盛德帝已御極二十多年,寬仁慈穆。陛下什麼事都是人世上一等一的人物,書畫風流。
年輕時好講道談玄,定鼎後便尋佛修行,欲得福報。
如今陛下年事已高,心心念唸的事,就是要布盛德於天下。前兩年把自已都捨身了出去,還是謝相領著眾臣又買了回來。
進得內殿,蘇澤躬身問好,蘇烈卻稽首而拜。揚聲大呼:“臣蘇烈拜見陛下,恭請陛下聖安。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千秋萬代,壽與天齊。”
一套禮儀動作不倫不類,一套詞也不倫不類,反倒讓坐在殿上的盛德帝笑出了聲。
這套詞陛下可是頭一回聽,從來沒人這麼捧過。
“喔,阿奴儼然大人矣,這三年倒是沒白學,詞句聽著新鮮。”
蘇澤臉都紅了,趕緊找補:“大家莫怪,實在是此子愚鈍,禮部的人教得挺好,他學的也像模像樣,誰知一見聖人,滿不是回事。”
皇帝微笑著擺手:“無妨,小兒赤誠。”嘆了一聲,皇帝出言:“起罷。近前來,朕看看。”
蘇烈趕忙依言起身,趨到御階之下,抬頭恭立。
盛德帝年已七十有五,鬚髮皆已花白,一頂通天冠,常服在身。臉上老人斑已現,唯獨一雙眼仍舊神威凜凜。
盛德帝端詳了蘇烈一番,蒼老的聲音再次響起,“嗯,身子可大好了?在鶴鳴山就學了這個?”
蘇烈趕忙一揖回話,“多謝陛下關心。稟陛下,身體已好,只是頭腦還偶有昏沉。在山上還學了麻將。”
“麻將?為何物?”皇帝來了興致。
蘇烈恭恭敬敬的回:“回稟陛下,此物本是卜器,乃鶴鳴山上道士修行推演所用。取三才之意,象五行八卦,以窺天機。因我痴頑,師傅便讓我多打此物,療疾之餘,以壯神思。
蘇烈頓了一下,又繼續說:“後漸傳於川蜀百姓,變成博戲,十分意趣,又不若黑白子那般費神。據實言之,在山上時也沒想起來進獻,這不是回了建康,才想起百事忠孝為先。此物有益壽延年,壯神之效。特獻上此物,供陛下閒時娛玩。”
“呵呵呵,你倒是說實話。”盛德笑出了聲,一抬手,旁邊老內侍趨近取了漆盒開啟,呈到皇帝面前。
老內侍可是大梁名人,名程多,歷兩朝,年八十餘仍精爽不衰,監典後宮。和北朝內常侍羅結並稱雙璧於世。
“陛下,此物最適合消遣遊戲。需四人一同玩耍,既可博撲,又有益壽延年之功效。”
盛德帝微笑著拈起一塊竹牌,“此物果有延年之效?”
“回稟陛下。確實,此戲活動舒緩,多用指尖,可活動經脈氣血,蘊養臟腑,比單純的導引又有趣得多。”
蘇烈滿臉微笑,“待臣給陛下演示。”
蘇烈請老內侍取下牌盒,又要了個几案,在案上碼牌擲骰子,四面抓擺了四把牌,又轉圈兒摸牌打牌,大概把規則講了講。
皇帝饒有興致,又接著問:“你剛才說得經脈和導引再詳細說說?”
蘇烈立馬苦了臉,可憐兮兮的抓了抓後項,“回稟陛下,這個太難了,我可學不會,後來乾脆也沒學。剛才兩句也是聽道士們說的。”
蘇澤臉都綠了,恨不得閉目養神。
盛德帝哈哈大笑,對蘇澤說:“無妨,蘇烈赤子之心,不錯。百事忠孝為先?你教的也不錯。去吧。”便端起了御案上茶盞喝水。
蘇澤趕緊陛辭,拉著蘇烈就走。搞得蘇烈猝不及防,趕緊拜別皇帝,躬身出殿。
一路上蘇烈都是興致勃勃,連連顧盼。
宮城華貴,蘇烈又是第一次進宮。看著這到處都是剛出鍋的珍貴文物,怎不好奇,連殿前那三尺粗的立柱,他都想上去抱抱。
引領他出入宮禁的小內侍心驚膽戰,恨不得自已眼睛瞎掉,看不見蘇烈胡來,也就不用擔驚受怕了。
一趟進宮,蘇烈是心滿意足,終於看全了那兩對巨大的漢闕。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