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 3章 犯罪分析

日記到這裡就如同被利刃斬斷一般,突兀地戛然而止了。緊接著呈現的,是一整套針對A逃亡所展開的詳盡偵查措施。那厚厚的檔案裡,密密麻麻記載著對其資金流向的追蹤,每一筆交易都被仔細標註。關於資訊方面,從A日常的通訊記錄,到網路社交的蛛絲馬跡,都被一一梳理出來;還有對其逃竄軌跡的模擬與分析。

上頭的指示很明確,讓我專注於分析A的心理,可自始至終都沒提及要安排我與A見面面談。這著實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心裡不禁泛起嘀咕,為啥有更直接的辦法卻不用呢?

在專案組的日子,有時候真挺讓人垂頭喪氣的。明明人都已經抓到了,關在看守所了。可偏偏又不讓我與A見面,只能對著這堆積如山、冰冷的文字材料,絞盡腦汁地苦思冥想。我常常對著那些材料一坐就是一整天,眼睛酸澀,大腦也因為過度運轉而昏沉。如果單從日記還有後面的偵查行為分析,我先從犯罪人格開始分析,草草分析了這些個內容,也不見得多麼正確,只是從僅有的材料來分析。先分析下犯罪人格。

一是高智,理性,冷酷。

A的高智商是毋庸置疑的,高得超乎常人想象,這一點在其實施犯罪的全過程中,尤其是在日記裡面,是完整體現出來了。他心思縝密,為達目的,開啟了一系列精心籌備的動作。

在採購環節,他行事極為隱秘且有條不紊。先是不動聲色地購置了刀具,那寒光凜冽的利刃,成為他殘忍行徑的兇器;防水塑膠布也被他收入囊中,這是用來包裹屍體,防止血液和其他痕跡外滲,以便後續處理屍體的關鍵物品;活性炭的購買同樣是處心積慮,其作用是吸附可能散發的異味,從而掩蓋犯罪現場,試圖讓罪行長時間不被人察覺;監控攝像頭也沒被他遺漏,這不僅能幫助他隨時觀察周邊動靜,以便在危機時刻提前做出應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整個犯罪過程。

作案之後,他的表演才剛剛開始。為了獲取資金編造了各種藉口向身邊的人借款。同時,為了讓眾人相信母親“消失”的合理性,他編造了母親陪同自已出國交流深造的謊言。更令人驚歎的是,他的計劃竟然精確到了出行安排,提前半年就預訂好了機票,一切的一切都被他安排得環環相扣、井井有條。

縱觀他的每一步行動,無一不是經過長時間的深思熟慮。他巧妙地運用自已的聰明才智,對每一個細節都進行了反覆考量和精心設計,將犯罪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儘可能地降至最低。這種高智商犯罪模式,無疑體現出他在犯罪時處於一種極度理性的狀態,冷靜得如同機械一般,沒有絲毫的情感波動。

二,反社會人格的罪與罰

透過各類材料,明顯看到A的種種行徑,展現出反社會人格傾向,其對生命與情感的極其漠視。母親,這個世界上最親近之人,曾為他熬過無數個漫漫長夜。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每一步都傾注了母親的心血。可A卻將這一切恩情拋諸腦後,冰冷的刀刃無情地刺向母親,親手終結了那份最無私的愛。

作案之後,A的表現更是讓人脊背發涼。他沒有絲毫的愧疚與不安,沒有像常人那樣陷入無盡的痛苦與悔恨之中。他的生活節奏未被打亂半分,照常穿梭在大街小巷,出入各種場所,臉上不見一絲悲慼。彷彿母親的離世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對生命價值的無視,已然超出了人們的認知底線。

A的行為還嚴重踐踏了社會規範。他在向朋友借款時,心中沒有一絲道德的約束。那些信賴他的親友,被他巧舌如簧的謊言所矇蔽,紛紛慷慨解囊。然而,他拿到錢後,不是用於正途,而是腳底抹油,踏上了潛逃之路。不僅如此,他還使用假身份證,在各個地方周旋,試圖躲避法律的制裁。這種肆意違反法律的行為,擾亂了社會的正常運轉。在他眼中,社會的法律條文、道德準則不過是一紙空文,毫無威嚴可言。他隨心所欲地行事,只圖滿足自已的私慾,完全不顧及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傷害。這種行為模式,與反社會人格的典型特徵高度契合,他就像一顆毒瘤,在社會的肌體上肆意擴散,給周圍的一切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三、自我中心和虛榮

在A的內心世界,自我中心的觀念根深蒂固,彷彿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將他與外界的情感和道德規範徹底隔絕。他的每一個念頭、每一次行動,都緊緊圍繞著自已的需求展開,如同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操控,只朝著滿足私慾的方向狂奔。

對自由的渴望,如同熾熱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燒。在他看來,母親的管束猶如一道道沉重的枷鎖,禁錮了他追求所謂“新生活”的腳步。學業的壓力,在他心中不斷堆積,成為了他急於擺脫現狀的一大動力;而對性與物質的強烈追求,更如洶湧的潮水,一次次衝擊著他僅存的理智。當這些個人需求與母親的存在發生激烈碰撞時,他的內心沒有絲毫猶豫,冷酷地做出了那個令人髮指的決定——犧牲母親,來換取自已的“解脫”。在這個過程中,他完全無視了母親多年來的養育之恩,也不顧及身邊親友的感受,彷彿整個世界都只是為了滿足他個人私慾而存在。

一直以來,A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在同學的欽佩目光和老師的讚揚聲中,他的虛榮心如同被澆灌了肥沃的養料,開始瘋狂地膨脹。這種長期積累的優越感,逐漸扭曲了他的價值觀,讓他愈發渴望透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已的“非凡”。

作案後,A的行為愈發荒誕不經。他頻繁地找各種女朋友交往,在高檔酒店裡肆意揮霍錢財,彷彿這些墮落的行為能夠為他增添一份“獨特”的魅力,又彷彿他可以去拯救這些失足的婦女。他沉醉在這種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試圖透過這些表面的奢華和放縱,向外界展示自已的“與眾不同”和“強大”。在他虛榮心理的驅使下,外界的認可和關注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為此,他不惜以違法犯罪為代價,一步步走向了道德和法律的深淵。他就像一個在黑暗中迷失的孩子,被虛榮的迷霧矇蔽了雙眼,最終陷入了無法自拔的境地,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了難以估量的傷痛。

四、多面人格

A就像生活在雙面鏡中的人,在眾人目光聚焦之處,他周身散發著積極向上的光芒,是被眾人捧起的“天之驕子”。課堂上,他總是目光專注,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思維敏捷,見解獨到,引得老師頻頻點頭稱讚,在老師眼中,他無疑是最省心、最出色的好學生。校園裡,同學們遇到學習難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向他求助,他總是耐心解答,溫和有禮,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同學心中的榜樣,大家對他的優秀心悅誠服,將他視為努力追趕的目標。

可當夜幕降臨,無人之處,那隱藏在深處的惡魔便悄然浮現。他在昏暗的房間裡,精心策劃著一場慘絕人寰的犯罪,那冷靜而又縝密的思維,完全背離了平日裡那個陽光少年的形象。一把利刃、幾塊塑膠布、幾包活性炭,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在他手中成為了實施罪惡的工具。面對含辛茹苦養育自已的母親,他沒有絲毫憐憫,兇殘的行徑令人不寒而慄。

這巨大的反差,恰似人格分裂般讓人難以接受。平日裡在公共場合,他那完美無瑕的表現,或許只是一層精心打造的偽裝,如同華美的戲服,掩蓋著內心深處的陰暗與扭曲。他熟練地扮演著眾人期待的角色,每一個微笑、每一次助人,都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表演,只為了加固這層偽裝,不讓他人窺探到自已內心的真實想法。

正因如此,周圍人被他的表象深深迷惑,對他的真實面目毫無察覺。鄰居們只記得那個見到人會禮貌問好的少年,朋友們只記得一起談天說地時那個開朗健談的夥伴。誰能想到,在這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竟潛藏著如此可怕的犯罪人格。其隱蔽性如同深海中的暗礁,平時難以察覺,一旦觸碰,便會引發驚濤駭浪;其複雜性又如一團亂麻,交織著人性的善惡、慾望的糾葛,讓人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不禁陷入深深的恐懼與沉思 。

第二部分,分析犯罪動機

什麼是犯罪動機呢,簡單說來就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犯罪。

犯罪成因剖析:探尋A複雜內心世界與悲劇軌跡

一、原生家庭:重壓下的心靈枷鎖

並非什麼東西都能歸咎於原生家庭,但是A的犯罪經歷確實離不開原生家庭的分析。

A 成長於單親家庭,在他尚年幼、對世界認知尚淺之時,父親便早早離世,這一重大變故,如同一顆巨石,投入他原本平靜的生活湖面,激起層層難以平復的漣漪。此後,家庭的重擔全部落在母親一人肩上,而母親對他的要求極為嚴格,寄予的期望也高得超乎尋常。至於背後的原因,或許與母親所秉持的宗教信仰有關,在宗教教義,尤其是日記中提到的“神婆”的影響下,她認為理性漠視孩子的情感,又因教師職業的影響,認為孩子應當以極高的道德標準與學業成就來要求自已;又或許是母親自身過往經歷,讓她將未竟的夢想全部寄託在 A 的身上。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A 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每一天都彷彿揹負著沉重的負擔。他的內心深處,始終燃燒著渴望擺脫母親過度管束的火焰。父親角色的缺失,不僅僅意味著家庭中缺少了一位經濟支柱,更重要的是,A 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男性角色的榜樣和情感支援。在沒有父親引導的情況下,他在面對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困惑與挑戰時,常常感到孤立無援,這種心理上的缺失,如同陰影一般,始終籠罩著他。

母親呢,因丈夫的離去,情感世界遭受重創,她將全部的情感與期望一股腦兒地傾注在 A 身上。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如每日的飲食起居,到學習上的每一次考試、每一個成績,母親都進行著全方位的掌控。這種過度的關注與期望,起初或許是出於愛,但久而久之,卻如同沉重的枷鎖,給 A 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在長期壓抑的氛圍下,A 內心對母親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如地下的暗流,在潛意識中悄然湧動、不斷積累,最終,這股暗流成為引發他犯罪行為的潛在動機之一。

二、學業壓力:完美主義的自我崩塌

在學業的賽道上,A 宛如一顆璀璨的明星,一直以來都表現得極為優異,被周圍人視為“學霸”。然而,這看似輝煌的成就背後,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巨大壓力。A 對自已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他的認知裡,彷彿只有做到極致,才算是達成目標。每一次考試,每一項作業,他都全力以赴,力求完美。

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即便是學霸,在他進去更高層的學府之後,在學業方面遭遇挫折,A 的自我認知受到強烈衝擊。在長期追求卓越的過程中,他逐漸形成了一種完美主義的人格特質,對自已的任何不足都難以容忍。當他在某些方面無法達到自已設定的高標準時,內心深處便會湧起強烈的挫敗感和自我否定。

這種負面情緒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讓他對自已的未來產生了深深的迷茫。在這種迷茫與痛苦交織的狀態下,他開始將矛頭指向母親,認為母親一直以來對他的高期望,是導致自已陷入痛苦深淵的根源。於是,擺脫母親的念頭在他心中愈發強烈,成為他在黑暗中試圖尋找解脫的一種方式。

三、性壓抑:扭曲心理的隱秘角落

後續的偵查結果顯示出令人震驚的一面:A 在作案後,與性工作者有頻繁接觸,並且購買了大量性用品。這一系列行為暗示著,他可能在性方面存在著長期的壓抑。回溯他的成長曆程,由於家庭環境的種種限制,例如母親的嚴格管束使得他在人際交往方面受到侷限,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導致他無法像同齡人那樣,正常地釋放和滿足自已的性需求。

這種性壓抑,如同深埋在內心深處的一顆定時炸彈,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積累能量。最終,這顆炸彈引發了心理的扭曲,極大地影響了他的正常思維和行為模式。在他扭曲的認知裡,母親或許逐漸被視為一種束縛自已追求性自由的象徵。這種錯誤的認知,進一步加劇了他對母親的怨恨,最終,這股怨恨演變成了殺意,成為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又一關鍵因素 。

再從犯罪決策上分析:

一、精心策劃與長期預謀:罪惡藍圖的悄然繪製

A的犯罪行徑絕非是在情緒衝動下的魯莽之舉,而是一場經過深思熟慮、精心佈局的可怕陰謀,其背後是漫長時間的籌謀與規劃。在真正實施那令人髮指的罪行之前,他便開始了一系列隱秘且細緻的準備工作。

他透過各種渠道,提前購置了刀具、塑膠膜、活性炭等作案工具。這些工具的選擇並非隨意為之,每一樣都有著明確的用途。刀具是實施犯罪的直接兇器,而塑膠膜則用於包裹屍體,防止血跡外溢,儘可能減少現場留下的痕跡。活性炭的存在,則是為了吸附可能散發的氣味,進一步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

不僅如此,他對作案現場的佈置也展現出超乎常人的縝密心思。他仔細考量每一個細節,從物品的擺放位置,到空間的利用方式,無一不是為了確保犯罪過程的順利進行以及後續犯罪證據的隱藏。他清楚地知道,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

與此同時,他還精心偽造了母親可以合法公開的離開,營造了母親要陪伴他留學國外的假象,更是偽造了辭職信,這一行為不僅顯示出他對細節的把控,更體現了他長遠的計劃。透過偽造辭職信,他試圖在母親“消失”後,讓周圍人認為母親的離開是有合理原因的,以此來拖延時間,為自已的潛逃爭取更多的機會。此外,他還向親友借款,為潛逃後的生活提供經濟保障,將潛逃所需的一切都準備得相當充分。

從這些精心策劃的行為不難看出,A在實施犯罪之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思考與權衡。他對犯罪的每一個環節,從作案過程到後續掩蓋,再到潛逃計劃,都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規劃,猶如繪製了一幅詳盡的犯罪藍圖,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二、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冷酷理性下的罪惡應對

在整個犯罪過程中,A充分展現出了對風險的敏銳感知以及冷靜應對的能力。他如同一位冷酷的戰略家,對每一個可能出現的風險點都進行了深入的評估,並提前制定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為了在潛逃過程中能夠順利透過各種檢查,不被警方察覺身份,他不惜透過非法手段購買假身份證。這一行為表明,他清楚地認識到身份暴露是潛逃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而假身份證則是他應對這一風險的關鍵手段。

在選擇作案時間上,他同樣經過了精心的計算。他深入瞭解母親的日常作息規律,選擇在母親回家的特定時間作案。這一選擇絕非偶然,而是基於對作案成功率的考量。在這個特定時間,一方面可以確保母親處於他的控制範圍之內,另一方面也減少了被他人發現的可能性。

此外,對屍體的處理更是他風險應對策略中的重要一環。他深知屍體是犯罪的核心證據,一旦被發現,整個犯罪計劃將瞬間崩塌。因此,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對屍體進行處理,試圖徹底掩蓋犯罪事實。從隱藏屍體的地點選擇,到處理屍體的方式方法,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反覆思考,力求將風險降到最低。

這些行為清晰地顯示出,A對犯罪風險有著極其清晰的認識,並且能夠以一種近乎冷酷的理性態度積極應對。在犯罪決策過程中,他並非被情緒左右,而是冷靜地分析各種可能性,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其心思之縝密、手段之冷酷,令人不寒而慄 。

最後是犯罪心理成因的綜合分析:

家庭環境的長期影響:A的家庭環境是其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單親家庭的特殊結構,使他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完整的家庭關愛和教育。母親的嚴格要求和過度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他的個性發展,導致他內心的矛盾和衝突不斷積累。父親的早逝,使他在面對成長中的困惑和問題時,缺乏男性的引導和支援,容易陷入自我封閉和內心掙扎。這種家庭環境的長期影響,為他犯罪心理的形成埋下了隱患。

社會壓力與個人成長的衝突:A所處的社會環境,對他的成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學業成績成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A作為一名優秀學生,承受著巨大的社會期望和壓力。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各種生理和心理需求的變化,如性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等。然而,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和個人認知的偏差,他無法以正常的方式滿足這些需求,導致內心的衝突不斷加劇。當這種衝突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時,便可能引發犯罪行為。

心理調適機制的缺失:在面對家庭和社會的雙重壓力時,A缺乏有效的心理調適機制。他沒有學會如何正確地應對壓力和挫折,如何表達自已的情感和需求。相反,他選擇了將內心的痛苦和矛盾壓抑在心底,逐漸導致心理問題的積累和惡化。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他能夠得到及時的心理輔導和支援,學會正確的心理調適方法,或許能夠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