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十一月四號。
農曆十月初八。
時節已進入初冬,天氣越來越冷。
今天是餅乾製作坊完工的日子,幾天就搭建起來的房子,質量上也不能有太高要求。
先用樹木打樁,搭建出一個簡易框架。
同時有人把竹子剖成一厘米左右厚度的片狀,依次排列開,上下用竹片和細繩固定,做成建議竹板,以後用來做牆板。
竹板製作很粗糙,到處都是縫隙,以後肯定漏風漏雨,所以外面又釘了一層杉樹皮。
等框架做好,將竹板安裝上去,再用杉樹皮將屋頂蓋住就算完事。
陳川不可能花時間去建正兒八經的榫卯結構木屋,那玩意沒幾個月完不成。
工坊建成,陳川特意把父母叫了上來:“爸、媽,這一間以後就是我們餅乾生產作坊,要是餅乾銷量好,我準備請幾個工人.”
趙紅梅倒是很開心:“還不錯,改天我幫你請個先生來開開運.”
“媽,不用浪費那錢.”
陳川對封建迷信那一套是敬而遠之,不刻意去敬,但也不會去冒犯。
趙紅梅覺得兒子不懂事:“你們創事業是大事,馬虎不得,又是作坊又是雞舍,大幾百都花了,請個先生才幾塊十幾塊.”
陳川不願在這事上跟母親爭,請來走個過場也行:“那您安排吧!我也不懂這些.”
母子兩人說話的時候,陳祥海已經把作坊裡裡外外看了一遍,板著臉評價:“還不如家裡豬圈,這算什麼作坊,我看就是一個棚子.”
趙紅梅瞪了丈夫一眼:“就幾天的時間,能弄成這樣已經不錯了,你還想怎麼樣?”
陳川解釋道:“爸,這是臨時的,如果餅乾賣得好,我們以後就用磚頭蓋個小工廠,要是賣不好,以後也可以做雞舍.”
“就是嘛!兒子早就考慮過了.”
趙紅梅立刻幫著兒子說話。
陳祥海“哼”了一聲:“口氣倒是不小,還要用磚頭蓋工廠.”
用磚頭蓋工廠可不是小錢。
現在的房子大多都是不裝修的,只要主體蓋下來,基本就算蓋好了。
地面都是把土整平、夯實,沒幾個人有能力用混泥土澆灌水泥地面。
牆面裝修有錢就用黃泥混上穀殼刷一層,再刷一層石灰,沒錢就直接住。
就這樣的房子,大概要花一千七八百塊,這大部分花銷都是材料。
普通人家十年甚至二十年,也不一定能存一千七八。
也正因為如此,陳祥海和廖安福兩人建的紅磚房才特別扎眼,是村裡人人羨慕的物件。
農村大多數人建房考慮的是木房和土坯房,因為這兩種房屋材料不怎麼花錢。
木房都知道。
土坯房就是把稻草、麥稈收集起來曬乾切成合適長短,然後混入粘土中攪和均勻。
土坯房有兩種建法,一種不用做土磚,用兩塊木板做牆面模板,一裡一外固定好,中間留出牆面地厚度,然後往裡面塞攪和好的粘土,同時塞入長竹條,把粘土夯實等牆體成型,然後拆掉模板等牆面徹底幹。
如果是冬天,可以往外牆糊稀泥,讓稀泥凍住,很快就能住人。
這種辦法建出來的房子很結實,但特別花時間。
第二種辦一樣要用稻草或麥稈跟粘土,攪和好後用模具做出大塊土磚,再用土磚砌牆,這種辦法速度快,但沒有第一種辦法建出來的結實。
農村很多地方請同村人幹活都是不給工錢的,只包吃。
別人家知道你要蓋房子,不用喊就來幫忙了。
你現在幫我幾天,你以後家裡要幫忙,我也幫你幾天,這種互幫的辦法本地也叫“人情工”。
建土坯房花費比紅磚房少很多,一間屋子的成本大概只要一百左右,建個三室一廳,也就四五百塊錢。
即便如此,大多數人依然建不起。
陳川要建小工廠,肯定要比普通住宅寬,沒有兩三千塊錢下不來。
陳祥海雖然是清溪村的能人,對他來說也是一筆鉅款。
陳川對於以後建工廠是有信心的,但這時候跟父親爭辯也沒用,於是說道:“走一步看一步。
孵小雞的土炕這兩天也快建好了,建好以後我們就開始孵小雞.”
“我在國營養殖場學習的時候參與過全過程,大概要二十多天.”
“到時候餅乾肯定也開始銷售了,我和哥哥估計忙不過來.”
趙紅梅立馬說道:“到時候養殖這邊我幫你看著,讓你爸幫你去看著做餅乾.”
陳祥海卻說:“這也幫他們看,那也幫他們看,地裡不用管了?”
趙紅梅帶著責怪的語氣說道:“大冬天,你管什麼?”
“要種油菜啊!”
陳祥海說道:“給他看著這裡,家的油菜就不用種了.”
“這不是還有二十多天麼?那時也種完了,兒子闖事業,你幫幫忙怎麼了?”
趙紅梅很是不滿。
陳川心裡明白,父親也就嘴上說,自己從供銷社出來後,他不挑自己毛病心裡就不舒服。
真等要幫忙的時候,他肯定會一邊罵罵咧咧數落,一邊幫忙。
“爸,再過兩天戴師傅就回來教我們做餅乾,你和媽也來學學.”
陳川說著遞給父親一根菸。
陳祥海接過煙,沒好氣的說道:“沒時間,要種油菜.”
陳川拿出火柴,劃燃給父親點上煙。
陳祥海頗為受用,立刻改口:“讓你媽來,我看到你這些東西就煩,有這麼多錢做什麼不好,搞這些!”
趙紅梅滿臉嫌棄對陳祥海說道:“你看著煩就回去,等戴師傅來了,我上來學,不求著你.”
“以為我想在這啊?我走了,早點回來做飯.”
陳祥海說著就要下山。
“爸,等下!”
陳川說著進屋拿了一條金豐煙:“給你買的.”
陳祥海看了一眼:“你這錢沒賺到,花錢倒是利索,這麼貴的煙以後少買,照你這花法,賺多少錢也不夠你花的.”
嘴上這樣說,手上卻接過煙,轉身離開。
趙紅梅看著丈夫走遠,安慰兒子:“小川,你爸就這脾氣,別跟他計較。
你們餅乾生意要是真做開了,養殖這邊我幫你看著,我忙不過來會把你爸叫上,他會來的.”
“我知道!”
陳川心裡跟明鏡似的,父親雖然一直罵罵咧咧,但對自己的關心從來沒少過。
父親生氣是真生氣,關心也是真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