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章 兩個時代思想的碰撞

所謂索倫三部,即現如今生活在黑龍江上游、大興安嶺一帶的部族。

這裡的人們都稱呼自己為索倫人。

而三部則是指當地最大的三個部族,分別是達斡爾部、鄂倫春部、鄂溫克部。

作為遼國契丹武士的後裔,這幫人戰鬥力本就不低。

因為生活在極其苦寒的地方,想要活下去,就得不擇手段。

平日裡殺個虎,博個熊跟玩似的。

又因為祖先是軍旅出身,給部族定下的行政模式也大多是軍伍行令。

以至於索倫三部天生就具有強悍的組織度。

個體戰力強,組織能力強,紀律性高,能接受各種惡劣的環境,簡直就是天生的戰鬥民族。

和戚繼光從義烏徵礦兵是一個道理。

而且滿清這幫子人做的更絕。

皇太極將索倫三部改編為索倫八旗,算是正式將索倫部納入滿清編制。

而後來人為了保證索倫部戰力不下降,愣是不讓索倫人往南遷徙,只能生活在惡劣的黑龍江一帶。

而且還限制了各種物資的進出。

索倫人的日子不是一般的苦。

哪怕是想要一口鍋,都要派出百名兒郎去征戰,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

要說索倫部服嗎?他還真服了,這群保持著原始結構的部落民,最是慕強,對於擊敗他們的強者更是予取予求。

而能得到出兵後的賞賜,更是感激不盡。

甚至到了希望被徵調出兵的地步。

此時的索倫三部得到舉族出兵的命令之後,各個部落都快瘋了。

戰爭就代表著可以有鹽、糖、茶、鐵,有各種物資,有各種精良的器物兵甲!是部族不可多得的大好事。

於是三部在索倫總管扎木汗的帶領下,近八千名索倫騎兵集結起來。

按照皇太極的劃分,其實索倫部只有十七個牛錄,能湊出五千戰兵都已經是極限了。

可架不住人家全民皆兵啊。

這八千騎內,有一千名是索倫部認可的成年人,也就是十四五歲可以狩獵的青少年。

還有近千名婦女,嗯……可以上戰場的婦女,胳膊比腰粗那種。

真正做到了全民皆兵。

因為兵器不夠,甚至還有人拿著木弓石矛,頭戴鹿角帽,身著魚皮衣,在三千名有皮甲的精銳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奔出白山黑水,向喜峰口處狂奔。

同時還有補充完畢,歇息一日的鑲藍旗兩萬八千人。

有人問濟爾哈朗為什麼不給索倫三部兵甲,有了兵甲不是更容易擊潰明軍嗎。

濟爾哈朗對此只是輕輕一笑。

“有些東西,在沒得到時才最重要,一旦輕易得到,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價值。”

“索倫兵有獸皮就夠了。”

……

此時是四月三十日,清軍入關近一個月。

濟爾哈朗距離喜峰口還有三日路程,索倫部還有七日。

多鐸已經猛攻京師一天,多爾袞距離朱由檢也只剩下一天的路程了。

沒有人在意鄭成功的行動。

哪怕是朱由檢都不覺得鄭成功能將盛京打下來。

縱使鄭成功手下有戰兵三萬,縱使他還有近兩百門火炮和足夠大軍四個月之用的後勤。

但盛京守軍有兩萬。

這就夠了。

除了朱由檢加持過紫色以上詞條的部隊外,還沒有人能和女真八旗打個一比一的交換比。

最少都是三比一起步。

更不要說鄭成功是進攻方,而清軍可以據堅城而守。

坐在喜峰口的總兵府內,朱由檢眉頭緊蹙。

在多爾袞不再隱藏蹤跡之後,他便知道了多爾袞的目的。

不就是逼迫他撤軍嗎。

他偏不撤。

只要京師能守住七天,那多爾袞就算完了!

朱由檢多清朝那邊唯一警惕的,就是這個老奸巨猾的多爾袞。

只要喜峰口沒有破綻,京師打不下來,周王和史可法的援軍一到,多爾袞和多鐸就只能轉道硬攻守軍較少的山海關。

屆時關內大軍合攻,多爾袞無論戰力如何,也只能從廣寧衛撤軍。

而張世澤部那時已經打下了廣寧衛,可以將撤軍途中的多爾袞攔下。

前有虎狼,後有追兵。

就算吃不下多爾袞,也能狠狠薅他一塊肉下來!

因此,他才沒有給倪元璐援軍。

京師有數十萬平民,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從各個部隊裁撤下來的老兵。

雖然沒啥戰力,但基礎的軍事常識還是有的。

以倪元璐和現在朝廷的組織度,湊出個數萬大軍不成問題。

京師的城很硬,連他一個普通人都能在李自成百萬大軍的圍攻下守下來,以倪元璐的能力,擋下多鐸四萬多大軍應該問題不大。

很快。

昨日的戰報就由黃得功遞了上來。

結果和他預測的區別不大,但也挺大。

朱由檢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將領對於軍隊的重要性!當時他守城,先有吳襄後有黃得功,麾下將校也足夠呼叫,張世澤李國禎等堪用的勳貴也都出了一份力,再加上他這個皇帝隔三差五出來打打雞血,三千營、近衛虎賁、勇衛營等精銳頂在第一線。

民壯都能發揮出不遜色於普通明軍的戰鬥力。

可特麼倪元璐啥都沒有啊!

宣慰史這種隨軍政委都算是有戰事經驗的將領了!多鐸隨便用個佯攻之計,都能將幾個城門的守軍調動。

一天一夜的猛攻下來,別管參戰的沒參戰的,都累的爬不起來。

城門是沒有丟。

但緊急抽調的四萬守城軍,當天就死了一萬多,而清軍卻只損失了千人不到,大部分都是火器幹掉的,這還有可能是連傷兵都算上了。

京師內的火藥都被朱由檢帶走或分給各個大城,剩餘的存量僅一天戰鬥,就消耗殆盡。

按照倪元璐的說法,工部一天能產火藥七千斤,而一天火藥用量幾乎要到兩萬斤。最多三天後,火藥就會徹底見底。

沒有火器守城,後果可想而至。

朱由檢對此,卻依舊沉默。

連黃得功都急眼了,“陛下!京師不可丟!”

“京師一旦被破,則北地人心俱喪,江南王師士氣也會大打折扣,前些日子的大勝都將消散。”

“嗯,朕知道,所以呢?”朱由檢輕輕頷首,不可置否的看著黃得功。

僅僅一個眼神,就將皇帝無上的威懾力和壓迫感體現的淋漓盡致。

後者一陣恍惚,但還是咬著牙繼續勸說,“請陛下發援軍,南下支援京師!”

“哦,發援軍,發誰?”朱由檢低頭看著奏章,連眼皮都沒抬,口中幽幽的說道,“發薊州的王二虎,讓多爾袞安然佔據山海關?”

“還是發廣寧的張世澤,讓建奴關內關外繼續相連?”

“亦或是發闖逆李過,將喜峰口的西翼讓出來?”

“難道發你黃得功嗎?讓多爾袞可以直取朕的項上人頭!?”

“臣……臣絕無此意,只需……”黃得功趕忙開口解釋,卻又被朱由檢打斷。

“虎山,朕跟你說過很多很多次,不要被眼前的一時得虧,而影響大局。”

“朕要的是能獨擋一面的大將,不是左顧右盼的文臣走狗!”

“你只需要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哪怕大軍死完了,戰略達成即可,剩下的事,自然有朕為你們兜著!”

這是朱由檢最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將武將的思想扭轉過來。

大明立國二百多年,從一開始的文武制衡,到後來武將不如狗,他一直以為是因為文官佔據了話語權。

可後來單獨劃開兵部,讓武將單獨掌管軍事之後,朱由檢才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

武將的地位日漸愈下,很大一部分也是由武將自己操作的。

這個時代最敏感的就是軍權,一但有了軍權,武將難免謹小慎微,生怕皇帝猜忌太多。

而且單獨拆開兵部,也無法形成文武分治。

因為軍事從來不是單獨的事,它是政治的延伸,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

有些出於政治目的得戰略目標,還必須和文臣商議。

因此朱由檢很快扭轉了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武將去做武將該做的事!給你一個戰略,那武將就去完成這個戰略,讓你佔一座城,你就不要擔心城後的土地會不會遭到敵人入侵,因為那是戰略制定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也就是想到這個解決辦法之後,朱由檢才恍然發現。

這個辦法,可以批次製造將領!而大的戰略可以由內閣和皇帝制訂。

也就是後世的參謀部制度!非常符合現在大明無良將的國情。

但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那需要完善且高效的內閣,需要精通大戰略的人才,需要常備軍的建立,需要高效通訊能力。

現在朱由檢只能以黃得功這種具備帥才的人,來彌補這些缺點。

黃得功聽完朱由檢的話,一時失聲。

吭哧半天也只說出一句,“臣遵旨。”

朱由檢不由得嘆息一聲,長久的思想,不是一時間能轉變的。

“虎山朕且問你。”

“你是不是想說,喜峰口有精銳萬人,五軍營兩萬,李過部三萬,蒙古騎兵四萬,抽出萬餘人就能將京師守住七日。”

“臣正是此意。”黃得功點點頭。

朱由檢不由一笑,“那朕在問你,調那一部?”

“精銳萬人不可動,動了就沒人擋住建奴第一波攻勢。”

“李過部雖然助戰,但他終究是闖逆之軍,亦不可調動。”

“蒙古騎兵就更不用說,本就戰力低下,又是新降,朕就算調他們去,虎山都要勸阻。”

“那就只能調五軍營前往,可虎山有沒有想過。”

“五軍營一旦調走,那朕這邊就只剩了萬餘精銳,一旦李過部臨陣倒戈或撤走,蒙古騎兵必定四散而逃,那朕拿什麼擋住多爾袞?”

“這……”黃得功一楞,他還真沒想過這一點,在他的思維裡,蒙古騎兵和李過部都是可以用的大軍,雖然戰力低,但只要前線得勝,立馬就能化身虎狼,追亡逐北。

“朕在問你,咱們駐守喜峰口的目的是什麼?”

“是……是圍三闕一,逼迫建奴自山海關北歸。”

“那你的任務是什麼?”朱由檢又問。

“臣的任務……是保證喜峰口不失,建奴無法與關外聯絡!”黃得功眼前忽然一亮,他好像明白朱由檢所說的戰略了。

朱由檢滿意的點點頭,“沒錯,虎山的任務是守住喜峰口,逼迫多爾袞北歸,那麼虎山便想著怎麼將喜峰口守住便是。”

“而元輔的任務是守住京師七日,這便是他要考慮的,縱使朕戰死,他也要守住。”

“周王和史可法的任務是五日內北上京師,驅趕多鐸大軍,這便是他們要考慮的。”

“而如何給你們安排這個計策,便是朕要考慮的,這便是戰略。”

“如果京師丟了,朕的戰略出現變化,自然會在進行補救,那時你的戰略目標,肯定也會有變化,但這不是你該考慮的,你的任務就是盯死喜峰口!”

“而不是瞻前而顧後,在其位謀其職!”

一番話,說的黃得功臉色紅黃一片。

朱由檢這番話,在他耳中聽來,更像是敲打。

你只是一介將領,統軍即可,不要擅權。

嚇的他趕忙跪倒在地,口中大呼有罪。

氣的朱由檢差點將奏章甩他頭上。

朕是在手把手教你啊!你有罪個屁!但最後還是忍住了,這不是兩個人的思想差距,而是兩個時代的思想碰撞。

想要改革,任重而道遠。

但這種路,必須得走下去,只要按照朱由檢的想法完成之後,就能徹底掃清疲敝大明兩百年的軍頭。

揮退黃得功後,朱由檢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從當時他看出多爾袞計策之時,就已經給史可法發了一封加急書信。

黃德功考慮的確實沒錯,如果不給援軍,京師不可能守住七天。

但誰說援軍就一定要從他這裡出?史可法麾下有鄭成功留的三百小舟和一萬水師,現在運河之路暢通,順水而上兩日內就能抵達京師。

這就是剛剛朱由檢為什麼非要讓黃得功思想轉變的原因。

他不站在大戰略上,是不知道整體形勢的。

其實如果黃得功的資訊全透明,也不會發生這種事。

可那樣一來,明軍和之前又有什麼區別?朱由檢又如何在戰後成立常備軍?一夜無話。

第二日未時。

多爾袞領著兩黃旗如約而至,明清之間,最後的戰事終於要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