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0章 組建喪葬服務公司(四)

關於喪葬公司的情況芳芳那裡也得到了及時的訊息反饋,緊鑼密鼓的聯絡著主家情況,並表示人員很快就會上門進行服務。

這裡所講到上門服務的人員,自然不可能是雪塵和秦朗,而是公司之中剛剛吸納進來的優秀員工們。

他們能不能把這一次的任務做好,芳芳心裡也沒有底,只能是祈禱他們不要搞出什麼麻煩來才好,畢竟他對於新人還是有些信不過的,完全沒有辦法和做事滴水不漏的雪塵和秦朗相提並論。

出乎芳芳意料之外的是,這一次的任務順利的被完成,而且獲得了主家的大力讚揚,聲稱這一場喪事,搞得隆重莊嚴且又有秩序,並表示了感謝,支付了酬金。

接下來公司便對所有本次參與的五名員工進行了獎勵,根據他們每個人在這一次喪事中表現出來的業務能力和評價進行了紅包獎勵。

獎勵的紅包,每個人都沒有辦法知道其他人拿到多少錢,他們彼此之間也不會輕易告訴對方拿到多少錢。

比對方多,容易引起同事的嫉妒。

比對方少,那麼自己真是找不痛快。

所以不與其他同事議論獎金多少,也就成為了約定俗成的事情。

但是可以透過他們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判定出,這一次,他們每個人恐怕是拿了很多錢,否則他們怎麼笑的連後槽牙全都露出來了?

收入高了,動力也就越來越大,每個人的工作動力也愈加地高漲起來,對他們工作的職業也愈發地清楚起來。

喪事一條龍服務狹義上講是指從老人去世到入土為安的一系列葬禮儀式過程,具體服務專案包括淨身穿衣、家庭靈堂布置、遺體接運、預約告別廳、佈置告別廳、組織追悼會、火化入爐、骨灰寄存等。

喪事一條龍服務的專案比較多,各個專案的規格和禮制也不一樣,建議家屬選擇一條龍前,應先了解喪事一條龍包含哪些專案,對各專案服務時間、禮儀規制瞭解清楚後,再簽訂一條龍服務協議。

喪事一條龍價格多數是根據服務專案的多少、服務內容的規格來收取的。

諸如火化時使用的棺材,紙棺和木棺的一條龍服務,價格自然是不一樣的。再如火化爐規格,普通爐火化價格較低,豪華爐火化價格較高。

從事殯葬行業自然與多家公墓少不了戰略合作關係,因此對墓地市場進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很多員工已經將業務的突破口放到了公墓上,畢竟經營性公墓可是極為賺錢的買賣,堪稱是一本萬利。

秦朗則是不定期地來到公司為員工們進行授課。

“上一次我帶著考試成績最好的公司業務精英為客戶進行了服務,咱們公司的良好表現也得到了客戶的認可。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座每一位員工都不差,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加專業。”

“上節課講了很多的內容,接下來我這節課便將課程講完全。出殯,即將靈棺從家裡或廟堂抬到墳地去埋葬。經過辭員、出堂起槓能盆、揚紙鈔、排出疾行列、下猴、葬後收尾等一整套儀程到禮,逝者方入土為安。”

“出殯也稱送殯、出葬、送葬,是舊時將靈樞運送至安葬或停放處的喪儀,又稱之為發引。本來殯為驗而未葬。棺材裡裝進屍體就叫花停樞待葬叫做殯。”

“在古代,大斂之後先把柩停放在堂屋前的東側臺階上三天後再移到西側臺階上繼續停放,這時便叫殯。這是因為,在古代人的禮儀中,東側是主人的位置,西側是賓客的位置,把靈樞從東階移到西階,預示死者已從主人變為客人,將不能久留家中,殯字從賓字,就是這個道理。送葬之俗自古以來,一直沿襲不斷。”

當秦朗講到這裡的時候,滿屋子的員工不由得陣陣驚奇。

華夏文字博大精深,未曾想殯字還有這一層意思。

“一般出殯時,由長子雙膝下跪,頭頂喪盆,靈柩啟動前將喪盆摔碎,號啕大哭,然後起行。孝子必須肩扛靈頭幡,以孝帶牽頭槓,此為槓牽。”

“女兒或侄兒抱領魂雞隨後。靈柩後為鼓樂隊,然後是送葬親友。這出殯的隊伍在舊時是講究排場的,一般由多人抬棺。”

“依貧富之分,貧苦之家八人抬,稱“八人槓”。小康之家的喪禮,用十六槓、三十二槓。豪富之家有用四十八槓、六十四槓的,王公用八十四槓。以前皇帝出殯,有專門皇槓,用一百零八槓。出猴途中,還有人不斷地散撒紙錢。遇有路祭,還要停下棺樞受祭。”

“也有出贖時用樞車的,送喪者執紼前導,有服親屬在引布之內,而孝子在後面走,返家時,也一路散發冥紙,所謂招魂回府”

“如今棺樞仍有,是火葬場租用的,也不用這麼多人抬,也沒有路祭,比如在鄉村裡時或還有路祭,由殯葬專用車直送火葬場,那些鋪張的排場都免除了。”

“舊時出殯,將起動棺材時,有由主喪孝子跪在靈前將一瓦盆摔碎的習俗,叫做摔盆。又稱摔老盆或摔屍盆,亦稱摔喪。摔碎的瓦盆是放在靈前燒紙用的,一般認為是死者的鍋,摔得粉碎才好帶到陰間去。”

“因此摔盆有個講究,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盆一摔,就如一聲號令,槓夫迅速起槓,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駕靈而走。摔盆這一習俗古已有之。到明清時期非常盛行,且一直沿襲到近代。”

“葬禮的最後一道程式是下葬,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充分反映了人們對靈魂的崇拜。”

“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叫墳,平者叫墓。西周的墓地上是不築墳堆的。後來發展到春秋以後,開始在墓上築墳堆。當時墳的作用,主嬰是作為墓的標誌。到了戰國時期,就普遍流行墳丘式的墓葬。自秦以後,喪葬築墳基之俗歷代沿襲。特別是歷代帝王,往往在世期間,就開始為自己修築墳墓。”

“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築墳之習滲入了許多迷信色彩。父母死後,孝子要負土成墳。而且民間認為,墳地要選擇得好,可兩估子孫平安富貴。墓地要選在地勢寬廣,山清水秀的地方,找生氣凝結的吉穴。於是,有的人家就請風水先生參與擇地,風水先生因此也參考周易許多選擇墳地的說法和講究,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孫。”

“古代講究人土為安,下葬的儀式也因此非常講究和繁瑣。墳地選好後,一般都事先掘好一個可放棺材的深坑,俗謂之打金井。”

“待送葬行列來到墳地後,先由風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謂之定向,然後在坑中放進一紮稻草,點火焚燒,稱之為暖坑。”

“落土時,用繩索把棺柩牽引著,平穩地放入墓穴,再把銘旌,也就是標誌死者官職和姓名的旗幡放在柩上,這叫做安位。”

“然後開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鏟進第一鍁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輩分依次向坑中撒土,謂之兜寶。土填平,再向上壘土成墳,謂之鬥金之後要放上一隻碗,叫做衣飯碗。這樣做是為了以後遷墳的時候動作輕些,免得驚動亡靈,招來不幸。”

“有的地方還在墓室上嵌一面銅鏡,象徵太陽,並有辟邪的寓意。古時,有錢的人家要遠離墳墓,射三支箭,然後馬上後退。這樣不敢靠近靈柩是因為擔心壓不住鬼邪,自己會遭殃,也有的在墳墓上栽種松柏樹,以避魍魎。還有在靈樞放進墓穴的時候放炮的習俗,這是在為死者去陰間送行。”

“民間的習俗認為,人死後靈魂隨時可能從墳墓裡跑出來,眼著活人回家,所以送葬的人必須繞墓轉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嚴禁回頭探視。否則看見死者的靈魂在陰間的蹤跡,對雙方都是不利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節哀的措施。不然,死者的親人不停地回頭觀望,總也不捨得離開,是很難勸說的。”

“可以說這些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都反映了生者對於死者的寄意和對生命興旺的美好願望。”

“有些地區下葬時還有在墳墓旁說好的風俗。這種說好不是砌房造屋和新婚洞房等喜事中的見好,說好,喪葬的說好是把喪事說成喜事。在華夏的傳統觀念裡,高齡老人去世,人們看成是順天之道,並稱為白喜事。這樣把悲和喜聯在一起,然後把喪事當作喜事辦。下葬時說好,講一番吉利話,使得喪禮的最後程式在吉祥如意的祝福聲中宣告結束。”

“古代為父母或祖父母服喪,稱之為居喪。居喪的基礎是孝道和感情,孝子們在居喪期間,要節制生活的許多方面,以表達對亡人的哀悼、思念。”

“居喪習俗由來已久,並形成遵守居喪的制度,稱之為守制。

“居喪之俗規定的禮節很多,一般父母或祖父母死後,子與承重孫自聞喪日起,不得任官、應考、嫁娶、娛樂,要在家守孝三年。這些規定後世不少又寫進法律,以法制的形式嚴格要求人們遵守這些禮俗。居喪的這些禮俗規定,顯然與人們的現實生活不相適應,人們在後來的喪事活動中,都進行了改革。”

“一般在喪事完畢以後,為了表示對親人的哀悼和思念,通常不參加娛樂活動,有的地方還保留在父母亡故七七四十九天以內不理髮的習俗。在父母亡故後的第一年春節要貼白對聯,第二年貼綠對聯,第三年貼黃對聯,第四年起方才能恢復紅對聯,以作為對父母亡故守孝三年的標誌,寄託自己的哀思。”

“祭掃是對逝者的追思和哀悼。民間十分重視祭掃活動,包括七七祭掃,及百日,週年,三年、五年、十年忌日及傳統的清明節和中元節都要進行祭掃禮儀。”

“年終除夕,新節元旦,懸像設供,家家致祭。喪葬祭祀儀式隆重而繁瑣,並且往往以儒家經典的形式給予規定。據有關文獻資料,除傳統的清明節和中元節進行的祭掃外,下葬之後規定的祭祀儀式主要有七七、百日、周七七祭掃。”

“人死後每七天稱一七,為忌日。逢七倍數的日子做齋設祭,叫做理七或做七。七七之儀有除七數七和連七數七二種。父母雙亡,一般除七數七,即每一七均為滿七。母先亡即連七數七,即每一七為滿六日。滿四十九天,稱為斷七,亦稱為終七,喪事至此,告一及落,要招僧唸經,超度死人的亡靈。”

“死後百日叫百期,文稱過百日,也是例條日之一,這一天,無論貴賤均有比較隆重的祭奠儀式。一般民間要再百日請僧道超度,並且親戚朋友亦有來祭的,祭奠畢,要燒紙錢,名日燒百日紙。此後,守喪對生者的束縛可以相對放鬆。”

“父母死後一週年要舉行祭禮,古時稱之為小祥。小祥是葬後服喪期的一次較大的祭禮,祭後可稍改善生活及解除喪服的一部分,比如說孝子可以住在不加塗飾的房屋裡,睡覺時也可以用普通的席子,飲食方面可以食菜果。”

“男子可以除去頭上的喪帶,換上熟絲織成的練冠,所以小祥之祭又稱練祭。小祥祭祀的重點是以練服代替喪服。”

“父母死後兩週年的祭禮,古時稱之為大祥,是古代葬後服喪期的又一種較大的祭祀儀式。在古代,儒家經典規定,卒哭祭後,孝子只能吃粗飯飲水,小祥祭後才可以吃菜和果子,到大祥祭後飯食中則可用醬醋等調味品,現在有的地方孝子在兩週年祭祀只燒紙,不哭祭,俗稱啞週年。”

“父母死後三週年為服喪期滿,喪家在除去喪服的時候,行釋服禮,俗稱除服,此時要舉行一次祭禮,這次祭禮稱之為禫祭。禫祭祭禮極為隆重,親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與下葬時相同,富裕人家要請吹鼓手,並請道土做齋蘸、立墓碑等。從此守孝期滿,孝子恢復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節祭拜和清明掃墓外,不再舉行其他悼念活動。”

“祭掃活動中離不開紙錢。迷信觀念認為,冥冥之中有一個同人類社合相同的世界,也就是神和鬼的世界。死了的人都成為那個世界的一員,或鬼或神。活著的子孫、親友,為了死去的人在那個世界生活幸福,便在祈禱祭奠他們的同時,送給他們禮物、錢鈔。其中錢鈔,便是用紙製成的錢形,透過燒化送給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的親友或自已所祈求的神。這就是燒紙錢。”

“講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在喪葬服務上的事宜教學已經完成,剩下的就需要每一位員工自己進行體悟和複習。接下來再給大家隨意講一點兒關於數字的忌諱,對於很多有講究的,人家如果不懂相關的忌諱,非常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感。”

“早在公元前475年,華夏人就發明了表示數字1~9的方法,比其他國家和地區早了上千年。在日常生活中,數字無時不有又無處不在。人們整天與數字打交道,便想透過數字來去除災禍、得到幸福,於是產生了與數字有關的禁忌。但是數字吉凶禁忌在各地也具有不一致性。”

“民間傳統習俗中,一般喜事忌單數喜雙數,凶事忌雙數喜單數,許多數字的禁忌還與諧音有關係。”

“二是雙數,這樣的日子忌出殯,因為人們不希望壞事成雙。在喪事奠金方而,若某人死亡而其配偶仍健在,則奠金應為單數,不許成雙,若亡者之配偶早已死亡,則可以用雙數作為奠金。”

“四諧音死,所以傳統習俗把四看作不吉利的數字,在生活中極力迴避。寧化客家人將四稱為舍或紅數,如四季發財念為舍季發財,四個人稱為紅數個人。”

“俗話說七不去,八不回,意思是逢七不宜出行,逢八不宜從外地返家。舊俗認為七七八八可能導致諸事不順。動身出門時,如果剛好八人上路同行,就有人會自動改期或分道而行。”

“據說八仙過海時,藍采和就被龍王期走了,所以民間認為如果出門時八人同行,必定途中會損失一人。”

“九是個位數中最大的,象徵至高無上的地位,如皇官裡的九龍壁、九九八十一顆門釘等。嫁娶也喜九,代表長長久久。”

“九是老陽之數,易生變,因此傳統民俗中,年齡中的逢九之年,如36歲、60歲、72歲、73歲和84歲,被視為人生的十字路口。此外,初一這天嚴禁出門,且不能接待任何上門拜年和來訪客人,以免衝起凶神。”

“好了,接下來就需要大家自己的努力了,至於考試什麼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沒有必要來來回回考,所以大家自己多上心就可以了。”

想要選拔弟子,小手段還是必須要使的……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