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方的一番運作之下,天道門增添了一塊新業務,這塊業務將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同時這塊業務也能夠成為孕育三代弟子的搖籃。
現在公司剛剛成立,只要將底子打好,未來將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秦朗站在三尺講臺之上,對著下面的員工侃侃而談。
“治喪,俗說做白喜事。因古人認為人終有一死,人死是駕返仙鄉,去極樂世界再造輝煌。華夏傳統喪葬禮俗複雜而完備,場面隆重、肅穆,其中雖有許多迷信習俗,但其更多地是寄託了生者念祖懷親之情,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敬孝。從華夏喪葬禮俗中可以體會華夏人獨特的生死觀。”
“首先第一階段為送終。當人的生命垂危之時,其親屬要守護在其身邊,直到其去世,這種習俗就稱為送終。生離死別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特別是為老人送終在傳統喪葬中尤為人所看重,並以沒有給老人送終為畢生遺憾。喪葬禮俗是人生最後一項禮儀,標誌著人生旅途的終結,因而俗稱送終,古代被稱為凶禮之一。”
“孟子強調了送終喪禮的重要性,他認為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焦循正義說孝子事親致養,未足以為大事。送終加禮,則為能奉大事也。在古代華夏族極重喪葬禮儀,送終之禮在各代也均有記載。”
“漢代董仲舒在曾說,聖人知之,故多其愛而少嚴,厚養生而謹送終,就天之制也。宋代司馬光曾說,陛下念允言服勤左右,生亦極其富貴,死又以三事之禮為之送終。清代姚世鈺在詩中也有寫道,繡得羅襦幾回著,送終猶是嫁衣裳。”
“人在彌留之際,兒孫及其直系親人都必須在床側守候,要保持安靜,不能喧譁,更不能哭泣,目送其去世。為老人送終以子女到齊為福氣好。”
“民間舊俗,在人臨危之時,家人要先為其沐浴更衣,此俗在周以前就有。這時的沐浴和生人一樣,洗髮、擦身、修剪鬍鬚和指甲。為將逝者更衣,即為其脫去舊衣,內外穿上新衣。”
“舊俗認為死者如果是沒穿好衣服就嚥氣,是光著身子走了,家人會內疚。古代,為死者更衣又被稱為小斂,就是為死者穿上人葬的壽衣。”
“我們的公司想要開的專業,每個人就必須掌握詳細的步驟含義。在為客人解釋的時候,能夠將我們的專業最大化的進行展現,讓他們心中安寧。另外也要結合客戶所在地區,因為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是完全不同的,決不能透過一勺燴的方式解決他們的問題。”
“壽衣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衣褲的件數,忌雙喜單。壽衣往往有許多求吉驅邪的講究。例如,在北方漢族的習俗裡,死者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釦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繫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藏上一質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
“湖南湘中地區,壽鞋襪要由女兒或女性親屬做。壽鞋底釘七星,意為願亡者足踏星月,登天成仙。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
“這是因為在佤族傳統觀念裡,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死者的靈魂回來能認識自己
的身體。而把外面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沐浴更衣後,要將將逝者從臥房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
“舊俗認為人若死在臥床上,靈魂就會被系在床上無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靈床上逝世看做是子女是否盡了孝道的標準。如果死者之上還有長輩,則死時不移入正廳。”
“現在來說第二個階段初終。由於傳統觀念和迷信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人保持著密切聯絡,而且還可以投胎轉世。”
“因此,亡者嚥氣後,親人要拆去帳子,意為讓亡魂出去。還要進行多項初終行事的儀節,寄託自己的哀思。”
“有的地方停屍講究男正女側,即男性死者仰臥,女性死者側臥。停屍的方向是頭朝北,腳朝南。安置之後,要有一塊布蓋在死者臉上,有的用布,有的用一張麻紙,古代稱為面衣,據說春秋時的吳王夫差是始作俑者。”
“東漢應動的《風俗通義》中說,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諫,以至國破身降,臨死時覺得不好意思在陰間再見到先死去的伍子否,讓人給他臉上蒙了一塊絹帛才嚥了氣。人們沿用這一習俗,卻不是因為死者生前做了什麼虧心事,而羞於在陰間見到先死的人。有的說,是家人不忍見死者之面。有的說,是由於死者嚥氣後面容不太好看。解釋不同,究其實都是表示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安息。”
“現在講舉哀階段。在迷終時講究不能哭。古人認為是死者正在絕氣之際,哭迷了路,死者的靈魂就無所歸宿。或者認為淚水落在死者身上,會出現走屍、殭屍等不祥事故。”
“民俗相信,亡者嚥氣後,魂魄已離開軀體,哀悼者方可舉哀哭泣,並燒化紙錢,俗稱燒倒身紙、下炕紙或奠魂紙。燒紙的寓意在於以金錢賄賂閻王,買通小鬼,放死者靈魂附體,重回人世。”
“燒過紙錢以後,久久不見死者復生,家人才再也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俗稱嚎喪。儒家以哭泣闢踴指捶胸頓足、非常悲痛表示喪親之痛,而佛教則認為8小時內神識未離軀體,既不可移動其身軀,也不可號哭,以免死者心有貪念。”
“接下來為含斂。傳統喪俗中,舉哀後,要用石頭或銀紙易枕,墊高死者頭部,進行含殮,即將銀幣或古銅錢含於死者口中,叫做口含錢。這一習俗由古代含玉的喪禮衍變而來。”
“死者的親屬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類物品和穀物。後來一些地方直接把飯放在死者口中,則名為含飯。民間認為死者口中含錢、含飯入殮,這樣到陰間才不會捱餓。隨後要在死者的頭、腳兩處各點上一盞油燈,再供上一碗米飯,這碗米飯又叫倒頭飯,意思是讓死者吃上最後一碗飯,持燈照明,走上通往另一個世界,也就是陰間的路。”
“在諸多繁雜的喪事中,第一件大事便是報喪。亡者逝世後家人要儘快地向親友通報死訊,因要去的親友家很多,時間又緊迫,便要趕緊奔走,故又稱之為奔喪。”
“報喪起源於周代,稱作赴告或告,亦省作赴。在《禮記·雜記》中已有記載,天子崩,要告諸侯和全國,諸侯一般應立即奔喪。諸侯薨,首應告天子,同時歸還天子的玉珪。天子聞喪後,一般應痛哭示哀,輟朝,賜賻帽,也就是送給喪家的車馬財物之禮,賜諡,親自或派使臣代表前往致悼。”
“重臣死,亦如之,並立即令有關部門為其治喪。近代民間,父母長輩逝世,多采取由喪家晚輩或請親鄰至戚友、親族家叩頭報喪的形式,子孫須戴重孝。如路遇親故,要就地叩頭報喪,對方不必還禮。現在釋出的訃告,也是源於古代報喪之禮,報喪除長輩和至親由孝子親自上門外,一般的親戚朋友都使用告。”
“還有的人家乾脆在大門口貼上一張訃文,以示廣而告之。到了現當代,人們又利用新聞媒體和現代通訊手段來報喪,在報紙、電臺發告,或是打電報、打電話,藉以讓親友儘快地奔喪。”
“報喪同樣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公司在運營的時候同樣在這方面馬虎不得。在廣西一帶,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後派人告訴給親友。”
“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紮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訊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徑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裡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後,才可以進門報喪。”
“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不論天晴天雨,報喪者都要用右手倒挾一把雨傘,俗稱倒挾報死傘。這個特殊的標誌,使他一路得以方便,其他人不會在路上同他囉嗦。報喪者到了目的地不能進屋,雨傘要傘柄朝下,放在門外。親友一看來者的這般舉動,就知道是來報死訊。”
“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的方式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並且他們以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瞭然了。”
“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性,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性,則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
“報喪的孝子要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脆在孃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後馬上回家。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指信封的一角被燒焦或者開口信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
“接下來講一講主喪、食相、孝子。主喪者是操辦喪葬事宜的主人。由於喪禮儀程繁瑣,清規戒律甚多,精有疏忽,就會造成禮儀不全和失禮,一是對死者不恭,二是對弔唁者不禮,所以在操辦喪事時,必須請有威望、有經驗、閱歷深、會辦事的長者幫忙料理。”
“古代將指引賓客、贊禮的人員稱為儐相,由於喪主悲痛,孝子忙於跪接親友,故喪事安排、禮儀施行,均由侯相主持。”
“孝子是死者的兒子、孫子、重孫,其中長子、長孫、長重孫為正孝子,他們的孝服與一般不同,特點是孝布較長,鞋上罩一層白布,在後跟半寸左右現出鞋的本色,腰間繫草編的繩帶,手持哭喪棒。服重孝者則披麻戴索,俗稱披麻戴孝。”
“舊時親屬需根據與死者關係的親疏遠近,穿戴不同的喪服,叫成服。在報喪的同時,家中眷屬便要遵製成服。成服制度歷代延續並有所變化,到現在已沒有那麼嚴格的講究。”
“即便如此,大家還是需要了解五服制度。遵禮成服基本上分為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組麻,五服各以親疏為等。”
“斬衰為五服中最高的一級,服喪最重,歷代非常重視,斬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製作,斷處外露不維邊,不言裁割而言斬者,取痛甚之意。喪服上衣叫衰,所以稱之為斬衰。一般服期為三年。”
“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麥為夫,都需要服斬衰。”
“齊表是次於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製作,斷處緝邊,所以稱之為齊衰。齊衰的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一般,為繼母、慈母服期三年,孫為祖父母,夫為妻服期一年,為曾祖父母服期五月,為高祖父母服期三月。”
“沿襲至清代,所有的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都需要服齊衰一年。”
“大功是次於齊衰的喪服,使用粗熟麻布製作。服期為九個月,大功又叫做大紅。在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
“小功是次於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期為五個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
“緦麻為五服中最輕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製成,服期為三個月,清代,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
“五服之外,還有一種更輕的喪服,即袒免,亦即所謂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於額上,又後繞於譬。一般為同五世祖的親屬服穿。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
“到了清末以後,五服制逐漸被服孝替代。服孝分以下三種,第一種為重孝。子女為父母、妻為夫、承重孫,子亡,長孫按子成服,為祖父母,著素服、束麻繩、頭戴孝箍,女頂白長巾,服穿麻邊白鞋。在停靈期、三七、五七的居喪期都要服孝。”
“輕孝侄女為叔伯父母、堂叔伯父母、姑父母頂白布短手巾,孫為祖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戴孝帽,外甥、外甥女為舅父母、侄為伯叔父母戴孝帽或頂白布手巾。停靈期服孝,其後則除。”
“全破孝,只限於內外親弔客,每人一條白布手巾,葬後即除去。”
“有的祖父、祖母亡故,孫輩穿孝服,帽子前沿正中縫一用紅絨紮成的圓球,布鞋加罩白布面,俗稱封鞋,鞋跟處不封死,留一寬縫,加縫紅布一條。”
“鞋臉正中各縫一紅線球。孫女無帽,則頭扎一白布寬頻,於前額正中部位縫紅絨球一個,鞋同孫男,這三個絨球稱纓兒。”
“另外,外祖父、母死亡,外孫、外孫女服孝時也要帶纓,紅線球按男左女右,綴於孝帽和封鞋的偏側,俗稱歪纓。現在孝服改為佩戴黑紗,紅絨球則綴在黑紗上。”
秦朗一邊在講臺上為員工們講述著喪葬事宜,同時一邊用眼睛掃視著全場觀看著他們的舉止行為。
這個公司將是天道門篩選三代弟子的搖籃,品行這一點需要長期的接觸才能夠判定,但是做事的認真程度是否專一,透過在聽講的階段就能夠看出一二來。
此刻在臺下,有的人正奮筆疾書,有的人則是將手機開啟了錄音功能進行錄音,還有的在咬著筆桿不知道心思已經飛到哪裡去了。
看到這裡時,秦朗也不禁感覺有些好笑。
社會與學校其實在本質上又有什麼區別呢?
很多學生在學校的時候最牴觸的就是學習,當他們進入社會後,卻依舊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未曾涉足的領域,只有需要努力學習才能把工作做好。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社會真的是一所大學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