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章 成熟意味著什麼

盒敏詢問道:“成熟,意味著什麼?”

旋藏回答:“成熟不是一味地奉承,成熟是恰當的肯定。”

“成熟不是機械地迎合,成熟是不經意間的貼心。”

“成熟不是五體投地的崇拜,成熟是略微仰視的平視。”

“成熟不是視金錢如糞土,成熟是從糞土裡看到金錢。”

“成熟不是鑽到錢眼裡,成熟是把別人放在眼裡。”

“成熟不是眼見為實,成熟是信則有,不信則無。”

“成熟不是糾結於有沒有,成熟是不再糾結。”

“成熟不是結婚,成熟是藉助婚姻進行修身養性。”

“成熟不是修身養性,成熟是意識到,無身可修,無性可養。”

“成熟不是養生,成熟是生養。”

“成熟不是長生不老,成熟是老了也還有蓬勃的生機。”

“成熟不是有心機,成熟是懂得把握機會。”

“成熟不是把握機會,成熟是會。”

“會,就遲早有機會,總有機會,是金子總會發光。”

“不會,就算有機會,機會來了,也還是不會,還是把握不住機會。”

“成熟不是獲得成功,成熟是不怕失敗。”

“成熟不是失敗,成熟是在失敗中總結成功的經驗。”

“成熟不是經驗,成熟是不盲從經驗。”

“成熟不是盲從,成熟是從容。”

“成熟是從容,成熟更是包容。”

“成熟不僅僅是包容,也是激勵。”

“成熟是包容錯誤,激勵糾正錯誤的勇氣。”

“成熟是勇氣,成熟是一鼓作氣。”

“成熟不是逞一時之氣,成熟是浩然之氣。”

“成熟不是一個人的成功,成熟是成就他人的成功。”

“成熟不僅僅是成就他人,成熟是在成就他人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也成就了自己。”

“成熟不是一種成就,成熟是不在乎成就與否。”

“成熟是雁過不留痕,不沉溺於過去,所以能超越過去。”

“成熟不是過去的成果,成熟是當下的實力。”

“成熟不是實力,成熟是心態的踏實。”

“啥叫實力?其實就是,踏實的力量。”

“踏踏實實,真的踏下去,紮下根去,埋頭苦幹,一門深入,想不成就也難啊。”

盒敏聽了旋藏的解釋,感覺挺有收穫,又接著問:“如何看待一門深入和博採眾長的關係?”

旋藏解答:“就像打井,當然要一門深入,在一個地方要挖到一定的深度,才可能會有水。”

“但如果選錯了地方,那可能挖幾十米才見到水,效率就比較低。”

“如果選對地方,可能挖幾米就有水湧出,效率就比較高。”

“而這個平衡的藝術,就是中庸之道。”

“既不能傻傻的挖,也不能光看不挖。”

“先觀察,先看,先想,看的差不多了,想的差不多了,就要開始挖,一邊挖,一邊觀察,儘量找到最合適的地方,儘量提高挖井的效率。”

“中庸之道,其實也是平衡術,權衡術,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任何機器的所謂人工智慧,都很難具備完全的權衡術。”

“臨機應變的權衡術,才是人工智慧的最高水準。”

“而只有人本身,才具備這個臨機應變的能力。”

“因而也就不用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人是活的,活的東西,總是具有主觀能動性。”

“萬物靈長,主觀能動性當然也比較高一些。”

“機器智慧,實際上是人身智慧的延伸。”

“用人身智慧,去打造機器智慧,這就叫人工智慧。”

“實際上,人工智慧,就是一種仿生學,模仿的是,人身智慧。”

“回到話題,修行是要一門深入還是廣學多聞,或者說博採眾長呢?”

“這個問題,其實只有落實到每個人的具體情況,才可能求得正確的答案。”

“如果還不瞭解修行的基本原理,知見沒有確立,認知沒有形成穩固的框架,那麼當然是要多學多聞,廣學多聞。”

“以便確立方向,找到修行的門路,找到具體的修行方法。”

“等到知見確立了,搞清楚了修行的基本原理,有了清晰的認知,明白自己要往哪走,那接下來當然就是一門深入了。”

“就像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旅行,首先當然要看地圖,研究攻略,知道怎麼去,去了以後怎麼應對當地的情況。”

“但也不能反覆糾結於地圖,糾結於別人的建議,糾結於網上的攻略。”

“而應該邁出旅行的第一步,走出第一步,在旅途中再去隨機應變,去權衡,去衡量具體的狀況。”

“修行也是一樣,聽別人的教導,最多也只是別人的修行感悟,如果要變成自己的修行感悟,那當然,前提就是,首先要親自修行。”

“修行了,然後才可能會有修行的感悟。”

“否則,沒有修行,卻去奢談修行感悟,無異於紙上談兵,得來的東西終覺淺。”

“所以說,選擇大於努力,努力依賴於選擇。”

“從修行來說,知見的確立,尤為重要。”

“所謂知見,其實就是認知,就是思維方式。”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想要砍柴,當然要磨刀。”

“基礎不牢,再去修建高樓大廈,也就難以繼續。”

“有了紮實的基礎,即使短期內慢一些,從長期來看,效率反而是高的。”

盒敏詢問道:“如何看待長期主義?”

旋藏說:“長期主義,其實是永恆主義的另一個說法。”

“實際上反應了人們追求永恆的人生價值,追求持久的幸福感,這樣一種精神嚮往。”

“轉瞬即逝的東西,短期的東西,當然會帶給人失落和痛苦。”

“就比如,失戀,為什麼很痛苦呢?”

“因為確確實實感受到了某個瞬間的快樂,某個期間的幸福,然後突然失去了,消失了。”

“那麼,當然是很痛苦的,就會沉浸在那個落差裡面,很難跳出來,所謂的難以自拔。”

“這個時候,人就應該要學會反思,為什麼會痛苦?”

“實際上是因為執著心,分別心,嫉妒心,等等各種負面情緒,導致的。”

“這就回到了自身的修行,如何克服自己的執著心,如何超越自己的分別心,如何擺脫自己的嫉妒心,如何處理各種負面情緒。”

“所謂負面,是相對於正面來說的,只要有負面,就必然也伴隨著正面。”

“如果說,想要擺脫負面情緒,那麼實際上,也不能有正面情緒。”

“因為情緒必定是反覆無常的,今天正面,明天可能就變成負面了。”

“對於戀愛中的人來說,昨天的甜蜜,如果今天分手了,那麼這個曾經的甜蜜,可能就會成為刀尖上添蜜,隨時可能受傷,傷痕累累。”

“所以說,要想擺脫負面情緒,那最好是連正面情緒也要一起擺脫。”

“不分別正面和負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超然物外的心態,才是更加永恆的存在。”

“沒有愛,就沒有恨。”

“不在乎,所以不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