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訊科技和玉信技術公司,是林世琛心中排在首位的兩個方向。
其他幾個方向在林世琛的規劃中,其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都排在後面,其各有側重不同。
東林網經過幾番波折,現在也逐漸走入正軌,林世琛放棄部分權利,換來了兩位合夥人的積極性,現在還看不出來多少弊端。
東宮網引入了一位目的不明的投資方美景地產公司霍良辰,這讓林世琛有些無奈之餘,也覺得無法像東林網一樣去協調,自己的股份較少,這成了東宮網發展的一個阻礙。
好在東宮網已經取得了一點成績,而且有了飛訊科技的支援,能夠為東宮網做引流、轉換,這才讓東宮網獲得了不錯的增長。
現在不光是遼省的,東宮網也逐漸在周邊省份以點帶面地發展。
閃客網路(Flash網站)還主要以動畫歌曲的影片為主,關於內容方面,也逐漸在簽約一些有實力的閃客和有潛力的歌曲。
在做一些業務方面的嘗試。姜恆旭過硬的關係網也讓閃客網路的簽約業務得以順利進行,甚至出現了爆發式增長。
林世琛看重的閃客聯盟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組建過程中。
現在經過飛訊科技QQ、東宮網和網址導航OK123的線上引流宣傳,加上網咖管理軟體的線下繫結推廣,閃客網路正在經歷第一個爆發增長期。
其使用者訪問增長率超過了100,甚至超過了林世琛的其他公司業務。
作為新興的網路休閒模式,上網看看Flash動畫,玩玩Flash遊戲,也是網民們玩累了遊戲後,比較好的娛樂方式。
有了《東北人,活LeiFeng》等一大批網路原創影片的病毒式傳播,閃客網路想不出名都難。
這一系列也會誕生出各種各樣帶有本地方言特色的Flash作品,這是林世琛規劃的幾大類作品當中的重要的一種。
其他的系列有:遊戲類,例如《CS系列》、《紅警系列》等;小品曲藝類;影視作品類等等。
能夠制約閃客網路發展的,主要是網路速度。
自從閃客網路出現,網路上陸續出現了一些同型別的網站,不過都是以盜版、跟風為主,這些Flash類網站對於閃客網路來說,還不是威脅。
至於網址導航OK123,則是林世琛完全為了拓展流量入口而打造的。
從現在的效果來看,還是非常不錯的。
不過,除了引流的使用者,其他的使用者資料還無法收集到。
而現在如果開通使用者註冊,一方面會讓頁面不夠簡潔,另外一方面也沒有多餘的伺服器來儲存使用者資料。
林世琛把網址導航OK123定位於極簡的導航入口。
先培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等到訪問量佔有率保持領先的時候,林世琛才會考慮廣告合作。
OK123不會做成像3721一樣的上網助手,它會專注於提供網址導航。
至於網站聯盟,現在可以開始做起來。
林世琛跟東宮網的老員工劉宏傑聊了以後,劉宏傑同意加入林世琛的一二三網路,負責OK123的網站聯盟事宜,原東宮網同事李嶽成負責技術,而內容方面則還是由薛斌韜和劉斌負責。
對於OK123,林世琛的核心規劃內容就是保障網站的綠色、簡單。
同一時期的hao123,現在看來是主要的競爭對手。
不過有了幾個網站聯盟的合作,OK123可比競爭對手多了很多的優勢。
在林世琛的計劃中,飛訊科技的目標是納斯達克上市,而其他幾個公司則完全可以在滬深股市,或者港股上市。
在1999年到2001年中旬,國內股市對於網路概念股異常歡迎,出現了很多“神股”。
滬指的漲幅超過了110,可以說閉著眼鏡買,都能夠買賺。
在這背後,是網路的美麗泡沫和資本的瘋狂炒作,催生出人們的浮躁,以及對於股市的盲目狂熱。
“2000年見2000點。”是一大新聞,不過隨後幾年,受美股影響,國內股票市場出現了長達幾年的熊市。
在跨越千年的這一年多時間裡面,出現了大量的資本大莊家。
這一時間段的牛市,也是難得一遇的盛況。
林世琛雖然不能記清楚所有的神股,但是對於這段時間的股市走向,還是比較瞭解。
他回憶著這段時間的一些過往歷史。
2000年左右,給世人印象最深,也是最火爆的IT公司,是一家叫做“拓普”的企業。
成立於1992年的“拓普”公司,其名稱取源於英文“TOP”之意,其創始人宋茹華的豪言壯語說:“拓普要做就做最頂尖的,自己的目標是比爾蓋茨。”
那個年代,跟資訊科技沾點邊的所有老闆,很多都以比爾蓋茨為目標。
能被譽為“中國的比爾蓋茨”,是對所有從業者,極高的評價。
以比爾蓋茨為目標的宋茹華,跟好友湊齊了5000元錢,毅然辭別校園副教授的職位,下海創業經商。
最初,拓普的業務是倒賣電腦,是以蹬三輪的方式起步。
拓普的第一個大單是為一家公司提供電子顯示屏,宋茹華用12天時間,每天只睡2個小時,按時完工交貨。
這讓拓普慢慢積累起了口碑。
而真正讓拓普完成原始積累的專案是稅務部門的一套自動列印發票的軟體。
1994年,某區稅務部門找到宋茹華,詢問能否提供一套從申報、登記、開票、會計於一體的計算機軟體。
這在當時,國內沒有過成熟的產品。
宋茹華大膽地簽了合同,然後利用自己的身份經歷,回到母校招了幾名大學生,在一間小屋裡面不分晝夜地開發,終於在3個月以後,拓普計算機自動計稅系統10誕生了。
經過測試,客戶非常滿意。至此,到了年底,光稅務軟體的銷售收入就達到了4000多萬元。
拓普公司和宋茹華挖開了一座金山,一座軟體行業的金山。
可是好景不長,國家在1996年陸續出臺了政策,其中就包含“金稅”工程,要求稅務部門採用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模式來建設稅務軟體系統。
拓普公司丟掉了這項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