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9年二月初,粘沒喝(完顏宗翰)從泗州(安徽泗縣)殺到楚州(江蘇淮安),知楚州朱琳投降,粘沒喝(完顏宗翰)馬不停蹄,乘勝而南,攻陷天長軍(安徽天長)。
天長軍距離揚州只有一百里,粘沒喝(完顏宗翰)早獲悉趙構在揚州,佔領天長軍後,立即派精騎兵偷襲揚州,企圖將南宋朝廷連根拔除!
趙構此時尚矇在鼓裡,還在揚州行宮裡花天酒地呢。此前,趙構提出過長江,想躲避到江南去,可揚州繁華,宰相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還想享受,勸趙構不要著急,說金人一時半會兒打不過來,再者搬運庫藏金帛也會耗費很多時日,趙構聽信了兩位心腹宰相,沒有過江。只讓劉正彥護著皇子、後宮及有名位的嬪妃先走。
趙構一個疏忽,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追悔莫及!後黃潛善、汪伯彥被趕下臺,這也是重要原因。
但趙構畢竟心裡不踏實,多了一個心眼,二月初三日,趙構命內侍鄺詢前往天長軍瞭解戰況,鄺詢走到半路,就聽到天長軍被攻陷的訊息,嚇得連忙掉頭往回奔。
而趙構乘著這個空檔,大白天在行宮和宮人做著不可描述的舒心事呢!
鄺詢一口氣跑回行宮,驚慌失措之間,也顧不得君臣禮儀,推開宮門就大喊道:“官家,不好了,金兵殺來了!”
此時,趙構正跟小美眉忙得熱火朝天、不可開交,緊要關頭,突然聽到“金軍殺來”這個訊息,不啻為晴天一個霹靂,嚇得全身激靈,重要部位迅速萎縮,頭冒冷汗,頭腦空白!短暫懵逼之後,才反應過來,逃命要緊啊。
趙構丟開身下美人,一個軲轆爬起身來,穿上衣服,披戴盔甲,也顧得和其他大臣打招呼,騎馬一溜煙出城往南狂奔。趕到瓜州渡,找到了一條小船,渡過長江,才將心口的石頭慢慢放下來,看看身邊,只有“護聖軍”統制王淵帶著幾位軍校以及張浚、內侍康履等隨從。
傍晚,一行人匆匆忙忙、驚魂未定地趕到鎮江。
趙構在關鍵的時間、關鍵的地點,被關鍵的資訊、嚇壞了關鍵的部位!從此,趙構雄風不再,子息凋零!
再說宰相黃潛善、汪伯彥,還在悠哉悠哉地率大臣聽和尚說法呢!聽完後又安排會餐,觥籌交錯之時,有堂吏進來驚慌失措地大叫:“皇上起駕走了!”
黃潛善、汪伯彥一聽,茫然失措,手中酒杯一丟,竄出大堂,回衙全副武裝,在軍士護衛下騎馬南逃。接著揚州城裡聞風而聞風而動,一片騷亂。大臣、軍士、平民,婦孺兒童、販夫走卒,全部行色匆匆、神色惶惶,湧向渡口。互相擁擠,相互踐踏,死者、傷者無數,呼兒喚女,怨聲載道!
司農卿黃諤跑到江邊,可能黃諤排場比較大,或者黃諤和黃潛善有幾分相似,或者有人聽他是“黃大人”,總之,軍民都以為他黃諤就是黃潛善,切齒痛罵道:“誤國誤民的奸賊,都是你黃潛善造成的罪過!”說完一擁而上。
黃諤口裡剛要辯白:自己可不是黃潛善,屍首就已經被這些軍民分家了。
因為事發倉促,朝廷的儀物丟失得一乾二淨,大臣、軍民走出揚州城才幾里路,城裡便火光沖天,煙焰熏天!原來金軍先鋒馬五率五百金軍已經趕到了揚州。
趙構在鎮江府衙心驚膽跳地住了一宿,朝廷群臣陸續趕到。第二天召大臣徵詢去留。呂頤浩建議就駐蹕鎮江,等待援軍,許多大臣還沒緩過神來,哪有什麼主意,都連連附和。
唯獨王淵反對道:“鎮江雖然有長江做天險,但只能抵擋一個方向,如果金軍從南通渡江佔據姑蘇,截斷我們後路怎麼辦?不如去杭州安全!”
趙構因此決心到杭州與皇太后等人匯合!
趙構命劉光世為“五軍制置使”,守鎮江;楊惟忠節制江東軍馬,駐江寧府(江蘇南京),自己南下去杭州。
佐料:《宋人軼事彙編》卷三“宋高宗”第13、14條載:趙構在揚州時,每次退朝,便到御殿旁邊的一個小閣裡,垂簾獨坐,內面只擺設一張素木桌子,桌上擺放筆硯紙墨而已,然後端坐小桌前,閱覽四方奏章,身邊只有兩位小黃門伺候。大宦官奏事,趙構都會從小閣裡出來傾聽。知鎮江錢伯言曾經向趙構進獻“螺鈿”(螺鈿又叫螺填、螺甸等,是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瑰寶,一般鑲嵌在漆器上)桌椅,趙構厭惡它太華貴奢靡了,命內侍拖到鬧市裡譭棄了。
趙構的御膳也非常簡單,只有面飯、煎肉、炊餅而已。
趙構曾對大臣道:“以前從相州渡黃河,荒山野嶺,飢寒交迫,燒柴禦寒,用一隻半破的瓷碗,溫湯淘飯,茅屋下和汪伯彥同吃,現在還歷歷在目,不敢忘卻!”
趙構的話透漏出兩個資訊,一是他是吃過苦頭,也不敢忘記苦難的人,二是間接說明了為什麼汪伯彥能夠坐上宰相寶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