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章 立趙煦

公元1082年八月十一日,趙頊身染疾病,經御醫醫治,九月九日,趙頊病癒。本來這是件值得慶賀的好事,不料,九月十八日,永樂之戰大敗,徐禧等戰死,趙頊晴朗的心頭籠罩上了一層厚厚的烏雲,由此鬱鬱寡歡。

公元1083年閏六月,韓國公富弼薨逝,享年八十歲,諡“文忠”。

十一月,文彥博以太師身份退休,時年七十八歲,但老文的仕途並未就此止步,神宗死後,文彥博以八十多歲的年紀重新出山,即使是現代社會,這都是一個了不得的壯舉,可見,老文身體有多棒!

公元1084年十月,趙頊下詔將宜州以南的保樂等六縣、宿桑等二峒賜給交趾。此前的1079年,趙頊已經將順州(即廣源州)賞賜給交趾李乾德,但疆界沒有劃分清楚,交趾人因此經常侵掠勿陽地區,驅逐駐紮在此地協助大宋抵抗交趾的儂智會,儂智會到宜州來求援。

宜州歸桂州管轄,此時的知桂州是熊本,他發檄文質問李乾德,李乾德連忙收兵向熊本謝罪。為了明確疆界,消除戰亂,李乾德派使來桂州談判邊界,熊本腦袋一時進水,認為保樂、宿桑等八洞是不毛之地,請奏趙頊劃給交趾,趙頊准許。將廣源州和保樂、宿桑等地賜給交趾,是趙頊一生之中少有的敗筆!

公元1085年正月,正當青壯年的趙頊,身體又出毛病了,二月,趙頊病情惡化,趙頊遷居福寧殿。三省、樞密院入宮內探問皇帝疾病,見此光景,大臣們都亂成一團。

宰相王珪對趙頊道:“去年冬天,臣曾奉聖旨,皇子延安郡王來春出閣,請陛下早日將他立為皇太子。”一日之中,前後上奏了三次。

趙頊此時已經病得不能說話了,大概自己也有不祥的預感,趙頊躺在御榻上無力地點頭首肯。

趙頊生育了十四個兒子,但有八位夭折,向皇后沒有生育兒子,此時最大的皇子是延安郡王趙佣,也僅有十歲,養育在趙頊母親皇太后高氏宮內。王珪等請立趙佣為皇太子,並請皇太后權同聽政,趙頊准奏。

對於王珪等要自己聽政的請求,皇太后高氏起先並不同意,後來經宰輔大臣再三請求,高氏才哭著應允了。畢竟兒子的江山孫子繼承,自己在後掌舵,到底更為放心!

三月初一日,王珪等進宮拜見皇太后高氏,高氏在垂簾後面接見大臣,撫摸著趙佣的後背,流著淚悲痛地道:“吾孫孝順啊!自從官家服藥,從未離開過左右,手寫佛書,為帝祈福,而且聰明穎悟,喜歡學習,已經背誦論語七捲了!”

高氏說完,讓趙佣拿著所寫的佛經出簾,遞給王珪等觀看,王珪等見趙佣字型端謹,再拜稱賀。

接著趙佣立簾下,王珪拿出擬好的制書,宣佈趙佣為皇太子,賜名趙煦,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也就是垂簾聽政了。

第二天,大赦天下,派遣禮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各帝陵墓。

趙頊病重後,趙頊的兩位弟弟岐王趙顥、嘉王趙頵每天進宮向趙頊探病情,然後向皇太后高氏問安,實際是有覬覦皇位的心思,高氏垂簾聽政後,洞若觀火,立即命岐王、嘉王不要再進宮了。還暗中命令內侍梁惟簡,讓他妻子(宦官有老婆,大宋就出現了啊!)縫製十歲小孩的黃袍,帶進宮來,以備不時之需。

初四日,皇太后高氏又命吏部尚書曾孝寬為冊立皇太子禮儀使,為趙煦舉行了冊立儀式。

初五日,趙頊在福寧殿駕崩,享年三十八歲,雄心壯志、奮發有為的宋神宗,就這樣帶著對皇位的無限眷戀,告別了歷史舞臺。

當日,趙煦即皇帝位,尊皇太后高氏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德妃朱氏為皇太妃。太皇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高氏繼續聽政。

佐料:神宗病危,在選繼承人的時候也出現了風波,因為朝中有奸臣蔡確和邢恕興風作浪,《宋史.邢恕傳》記載很詳細:

蔡確和邢恕想另立太子。做擁戴的功勳,二人設下一計,邢恕偷偷對皇太后高氏的侄子高公繪、高公紀道:“我家後花園裡,有白桃樹近日開花,道書上說此花可治皇上的病症,兩位可否到寒舍一見?”

高公繪、高公紀不知有詐,毫不猶豫地跟著去,兩人一進邢府,便要去花園看花,不料邢恕神秘兮兮地牽住二人的手道:“邢某請二位來舍下,並非看花。是奉蔡相公之命結心腹之交的。如今皇上的龍體欠安,延安郡王年幼,我們應早做定奪。邢某等以為雍王(即岐王趙顥)、曹王(即嘉王趙頵)都是有道賢王,你們以為如何?”

至此,高公繪、高公紀才恍然大悟,原來邢某人想他他們上賊船啊!

兩人讀書不多,平時深得高太后教誨,並不糊塗,高公繪當即嚴辭駁斥,道:“你怎麼如此對我講話?難道你想讓我犯滅族之罪嗎?”

說完,兩人拂袖疾行而出。邢恕惱羞成怒,一計不成,再生一計,於是反咬一口,四處說高太后與王珪密謀廢太子趙煦,欲立雍王為帝。蔡確以約王珪一起探視趙頊疾病為由,故意提皇上有疾,太子尚小一節,想引誘王珪上當,同時命知開封府的蔡京執劍隱伏其外,只等王珪不慎失言,便立刻衝出來,以謀反之名殺了他。

不料王珪卻只是道:“皇上自有子嗣,何況延安郡王已被封為太子,我等怎有他意?”邢恕聞聽氣急敗壞,無計可施,只好換一副嘴臉,自稱是定策擁立趙煦的功臣,四處招搖。

什麼是奸臣?玩弄權術,耍弄陰謀,陷害他人,邢恕就是例子!

附錄六:宋神宗在位年號及歷任宰相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韓琦(九月免),曾公亮;(宋神宗於本年正月即位)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曾公亮;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曾公亮,富弼(二月任,十月免),陳昇之(十月任);

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曾公亮(九月免),陳昇之(十月免),韓絳(十二月任)、王安石(十二月任);

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韓絳(三月免),王安石;

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

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王安石;

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四月免),韓絳(四月任);

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二月任),韓絳(八月免);

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王安石(十月免),吳充(十月任),王珪(十月任);

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吳充,王珪;

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吳充,王珪;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吳充,王珪;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吳充(三月免),王珪;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王珪;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王珪,蔡確(四月任);

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王珪,蔡確;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王珪,蔡確;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王珪(五月薨),蔡確,韓縝(五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