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9章 王均叛(上)

公元1000年大年初一日,知益州牛冕正在州衙與下屬官吏互祝新年,喝酒作樂,驚聞兵卒造反,他立即和轉運使張適拔腿就跑,奔到城邊,垂繩子從城上逃走,一口氣逃到漢州(四川廣漢)。

之後,作亂軍卒佔據了武庫,取出兵器,又聯絡駐紮在益州的驍猛、威武兩軍,正式發動兵變,順利佔領了益州。

正月初二日,在張鍇策劃下,王均建立大蜀政權,改元“化順”,設定官屬,並且開科選拔進士,以張鍇為宰相,開始了有模有樣的朝廷做派。

正月初三日,王均率眾攻陷漢州,接著進攻綿州(四川綿陽),可十多天都不能攻克,便調轉槍頭殺向劍門。

此前,劍州知州、秘書丞李士衡料定叛軍會來攻劍州,劍州難以守護,便命部下將官屬的財物全部搬運到劍門,帶不走的燒燬,出榜招募勇士為軍,共得幾千人,在劍門加強戒備。

不久叛軍果然攻劍門,李士衡和劍門都監裴臻率眾奮力抵抗。當時風雪連天,因為李士衡先前堅壁清野,叛軍很難找到食物,只能吃敗糠。裴臻力戰,斬首幾千級,叛軍疲憊不堪,一無所獲,退回益州。

朝廷聞益州兵變,命雷有終為瀘州觀察使,知益州,兼川峽兩路招安捉賊事(這個官職很親民啊),李惠、石普、李守倫併為招安巡檢使,給步騎八千,前往益州平叛。

又命上官正為東川都鈐轄,李繼昌為峽路都鈐轄,高繼勳、王阮為益州駐泊都監,孫正辭為諸州都巡檢使,均聽雷有終調遣。

再說西蜀境內,知蜀州楊懷忠聽說叛亂後,即刻調集十一路鄉兵,進兵征討。蜀民沒有跟從亂軍起鬨的,自發組織民兵抵禦,號稱“清壇眾”。

楊懷忠從“清壇眾”裡挑選了七十多位身材魁梧,孔武有力的鄉民,補充到自己軍隊為巡檢,派判官高本統一指揮。

正月十七日,楊懷忠率領自己組織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殺向益州。從北面殺入,燒燬北城門,到三井橋,此時王均正率叛軍攻劍門。留在益州的是叛軍將領魯麻胡。

兩軍在江瀆廟前激戰,從早上一直到中午,因為楊懷忠的部下大多以前李順的降兵,眼裡只有民財,沒有敵軍,楊懷忠敗退。

但楊懷忠韌性極強,敗了一陣,並不氣餒。接著發文到嘉州、眉州等地,調來軍士,二月初,再攻益州。

王均從劍門退回益州,又派趙延順從益州出兵,打算攻邛州、蜀州,正遇楊懷忠,兩軍大戰,趙延順被迫退回益州。

楊懷忠和蜀州轉運使陳緯指揮官軍,乘勝從益州子城南門直接殺入軍械庫,成功佔領軍械倉庫。

王均部眾,身著綵衣,手持銀槍,分成幾隊,先在子城內集結,再從益州通遠門出來,直撲軍械倉庫,和楊懷忠的官軍交戰,直到傍晚,楊懷忠引軍退到成都西南“筰橋”,背水列陣,在櫧木橋南紮寨,阻絕叛軍去邛州、蜀州的道路。

叛軍無法南下,在趙延順率領下,抄在官軍後面,焚燒江原祠,截斷邛州、蜀州的援軍,從清水壩、溫江、金馬分三路來攻櫧木橋。

楊懷忠以變應萬變,也分三路抵抗,經過激戰,斃敵五百餘人,繳獲盔甲弓弩頗多。乘勝追擊叛軍到益州南面十五里,終於感覺疲勞,在雞鳴原結寨,等待朝廷援軍。

由於楊懷忠的主動出擊,搞得王均措手不及,王均等只得關閉成都城門自守。

不久,雷有終領朝廷招討軍趕到益州,命令石普和棉、漢都巡檢使張思鈞收復漢州,再統軍進逼成都北昇仙橋。叛軍出城騷擾,被官軍擊退。

官軍四面圍住成都城,狗頭軍師張鍇向王均獻“四面埋伏”之計,王均極為讚賞。

一日,雷有終接報,叛軍開啟城西門,似乎已經逃走了。雷有終見城門洞開,即與上官正、石普率軍進城,李繼昌覺得有詐,極力勸阻先不要輕易入城,雷有終不聽。

李繼昌只得獨自回自己軍寨中。

官軍剛進城,見成都城內財物滿街,官軍見獵心喜,顧不得深淺,蜂蛹搶奪,官軍建制被打亂,雷有終等喝止不住。

突然城門關閉,埋伏的叛軍殺出,官軍倉促應戰,大敗而回。城門被鎖,雷有終、上官正等在衛兵拼命掩護下,從城樓的矮牆上跌下來,逃出生天,其他進城官軍都被殺,李惠戰死。

李繼昌的部屬在軍寨中,聽到城裡殺聲震天,大小將校都來李繼昌軍帳中,請求李繼昌撤離。李繼昌道:“如今戰況不明,我在諸將中,名位最下,應該等候主帥的命令列事!”

當晚,狼狽逃出來的主將雷有終,派人傳達命令,讓李繼昌軍移防雁門橋護衛。

佐料:《夢溪筆談》記載了李士衡的一則故事。

李士衡在京師昭文館任職期間,受命出使高麗,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與他一起出使高麗。

回國時,對高麗回贈的禮物,李士衡都不甚關注,一切都委託副使處理。

當時,船底破漏,裝船時,這位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細絹及其它絲織品墊在船底,把自己所得禮品放在上邊,以避免浸溼。

返回途中,使船遭遇大風浪,使船眼看要傾覆,船伕們非常恐慌,請求把所裝載的東西全丟棄到海里去。

副使在匆忙慌張間,讓船伕將船上禮品投到海里去,大約投到一半的時候,風卻停了,船也平穩了。之後大夥清點檢查所扔的東西,全都屬於這位副使的物品。而李士衡所得的禮品,由於在船底,一無所失。

可見,自私自利的人,並不能佔多少便宜!

但是《宋史》記載,李士衡是曹利用的岳父,前後掌管宋朝財政近二十年,才智過人,可是性格貪婪,累財鉅萬,在長安建有府第,宏大如官府。

一位貪賄之人,在沈括筆下,卻對財物淡然無視,很讓人懷疑這則故事的真實性!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