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5章 月球基地之始(求月票!)

林燃數學班這玩意從誕生起就很沒有存在感。

林燃親自授課的時間少的可憐。

這不代表沒意義,因為數學班的成員都在阿波羅科技實習過,光是這份履歷,天下之大大把地方可去。

只是說和大家來之前的預期有差異。

本來以為來林燃數學班是師從數學大師,好好學純數,至少是把大家往這個方向培養,林燃擅長的是數論,但不代表他只會數論。

本身現代數學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數論也需要極強的分析功底。

只是大家沒想到的是,在林燃數學班就學,有種在把他們往應用數學方向人才培養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教注重計算,各種題海戰術,雖說不是強制,但教授推薦你能說不嗎?

阿波羅科技的實習,你在這地方實習過,老美自然巴不得你去,問題是你能去嗎?老美給你發籤證國內也不會放人啊。

在阿波羅科技的實習也是以數學物理為主,和純數毫不相干。

至於能和林燃打交道,可能一個學期才能獲得那麼一次上課的機會。

上課的地點還不在交大校園內,得跑到崑山經過重重安檢。

最開始林燃還偶爾會去交大上課,現在嘛,林燃但凡出現在課堂上,後腳教室就會被申海高校的學生們給包圍,不僅僅來自交大。

同濟在你工廠打螺絲實習的要來看看老闆你能拒絕嗎?復旦經管的要來拜見學長,求一個收留,你能拒絕嗎?

你不拒絕,教室人山人海,安保難度直接給你拉爆。

因此,林燃在登月後就只回交大上過一次課,那次課引起了整個校園的轟動。

後來就再也沒回去過了。

燕京方面也怕出意外,畢竟申海高校裡不僅僅有華國學生,還有外國留學生。

疏不如堵。

所以林燃說是交大全職教授,工資照發,薪水照領,每次評優評先沒人敢拉下這位雙料院士。

儘管林燃的地位已經不需要去和青年教師們爭奪榮譽,但交大每次面子工程得做到位,林燃自己拒絕都比他們不把人家放上去要好得多。

畢竟為了噱頭,交大也不可能放人呀。

其實林燃很少有機會給學生們上課,說是全職教授,上課時間連客座教授都比不上。

林燃數學班的同學們唯一的好處就是每個月能去阿波羅科技上一次林燃數學課。

這也是他們每次最期待的環節,在數學講完之後能問問林燃關於航天、關於登月的事情,這些都是真正的一手情報。

這次也不例外,因為阿波羅登月正在進行的緣故,在數學課上完後,大家都爭先恐後的舉手。

和去年20個人比起來,今年又多了20個新人。

因為交大在華國高校穩居前三,多了阿波羅科技這樣的校辦企業,一些頂級專業的分甚至能夠到燕大水木的中檔專業了。

可見其咖位攀升之快。

最低分數線也穩壓復旦一頭。

“我知道大家肯定有很多想問的,我和你們一樣,我也刷了社交媒體,社交媒體上大家都在聊登月,聊沙克爾頓隕石坑,聊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

考慮到我和各位見面時間有限,就從前往後,依次,每個人都有提問機會。

當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回答,一些過於敏感的,我會迴避。

王家瑞,就從你開始吧。”

林燃對坐在第一排最左邊的王家瑞說道。

“教授,能給我們講講阿波羅科技是不是要做星鏈?網上現在一直在傳,說阿波羅科技要和華為聯手,打造華國版星鏈,說明年的華為手機會搭載星鏈通訊技術。

如果是這樣,那我想著再等一年,等等黨永不為奴!”王家瑞問道。

在座各位都豎起了耳朵,他們也很關心。

林燃笑道:“沒錯,不過不只是和華為,準確來說是三家,阿波羅科技、申海新成立的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和華為,我們會攜手打造華國版的星鏈,名字叫做千帆工程。”

馬斯克的星鏈給華國造成了極大震撼,尤其是2022年年初戰爭後,大家都意識到位置就這麼多,不能讓星鏈衛星給全佔了。

所以華國陸續推出了虹雲工程、鴻雁星座、星網星座等等一系列的華國版星鏈,但最後在所有方案中脫穎而出的還是申海本地國資贊助的千帆星座。

此時因為阿波羅科技,導致申海在爭奪華國版星鏈所在地的時候更加有底氣,千帆星座也比之前要早一年進入設計階段。

“教授,所以我們什麼時候向月球發射探測衛星?常態化監測月球?”

“今年,今年內就會發射衛星,把月球通訊網路先給建好。

這次宇航員們回來之後,會發射水冰探測車、月球通訊基站,和六顆衛星上去,月球版的星鏈的上線會比地球還要更早。”林燃解釋道。

“所以教授,你什麼時候會再去月球?”

這個問題一出,在座的學生們都用好奇的眼神看著林燃。

林燃解釋道:“我可能很長時間都沒有辦法去月球,上次去只是一個意外,意外如果經常發生那它就不是意外了。”

“那我們呢?教授,我們有沒有機會成為宇航員去月球?”

林燃看著這位胖小夥戴著的眼鏡,笑著說道:“過去戴眼鏡的可能不讓去,但未來嘛不好說,我相信各位如果以後去阿波羅科技工作,在透過宇航員選拔之後是完全有機會去到太空甚至是月球的。

就我所知,華國航天下次執行任務的宇航員裡就有燕京航天的教授,那位教授好像就戴了眼鏡。”

臺下的學生們都興奮地交頭接耳起來,因為過去接受到的教育也好,看的電視節目也好,宇航員那都是從空軍飛行員裡選拔的,空軍飛行員近視那可是無條件把你給刷下來。

果然科技進步帶來新的變化。

劉濟源和王家瑞感覺每次來上林燃的課都有新的感受。

“課後問答環節上的時間感覺和教授講課差不多了。”事後在阿波羅科技食堂吃飯的時候,王家瑞吐槽道。

劉濟源說:“也不是沒收穫,至少回去能發教授的最新表情包裝逼了!”

發朋友圈裝逼太刻意,一般林燃數學班的同學就只會發一次,在第一次見到林燃的時候合個影,然後發個朋友圈,配個類似給燃神跪了的表情包,這樣裝個逼。

但林燃的課每個月一次,你不可能每個月都發個這樣的朋友圈,這樣裝逼雖然有效,但很刻意。

交大的學生們不屑於用這種方式。

他們想到的辦法就是發林燃最新的朋友圈,自己手搓,確保這個表情包在交大微信群過去沒有流傳過,這樣大家知道你又見到了林燃,目的達到了的同時還豐富了大家的教授表情包庫素材。

而且如果你的表情包做的足夠有意思,那麼能夠在交大校友這個範圍內廣為傳播,特別有意思的還能出圈,也是對你玩梗能力的肯定。

這導致大家在原先所在的類似新生群、班群裡發林燃表情包,成為了心照不宣的裝逼方式。

當然他們今天還有別的發現。

王家瑞捅了捅劉濟源的胳膊:“看你斜後方九點鐘的方向。”

劉濟源不解道:“有什麼?”

王家瑞說:“教授和pony在吃飯,騰訊的pony,大佬原來也是吃食堂嗎?我還以為他們有專門的小灶呢,我爸他們單位領導就吃小灶,壓根不會和辦事員一起擠食堂。”

劉濟源低聲道:“趕緊拍照,新的素材有了。”

王家瑞問:“什麼素材?”

劉濟源說:“你想啊,你把兩個人拍下來,然後配上文字,pony說你幾個星星幾個月亮,教授回答說1個恆星5個矮行星8個行星50萬顆小行星82顆衛星。

pony問我說的是qq等級,教授回答,我說的是我肩膀上扛著的責任!

最後再給教授整個全身照,肩膀上全是來自太陽系的星星。這不就齊活了嗎!”

王家瑞吐槽道:“你小子真是個玩梗的天才!臥槽還真行,我有預感這個三格漫畫肯定能爆火。”

月球上,這是最後的月球探測環節了,這個過程結束後,他們就要準備回地球了。

韋旭航站在登月艙旁,檢查月球車上的儀器箱。

地震儀是一臺緊湊的裝置,約半米高,配有三條可調節支腿和折迭式太陽能板,內部裝有高靈敏度感測器,能檢測低至0.3奈米的地面振動,捕捉月震和隕石撞擊的訊號。

輻射探測器則是一個小巧的立方體,表面佈滿矽探測器,用於測量宇宙射線和太陽粒子的強度。

兩臺儀器都透過小型通訊模組與登月艙連線,將資料實時傳回地球。

“李叢,根據地圖顯示西邊200米有個平坦區域,適合放地震儀,”韋旭航透過耳機說,語氣沉穩,目光掃過平板上的地形圖。

他指著螢幕上一個標記點,“這裡遠離登月艙,振動干擾最小。”

李叢點點頭,調整宇航服的氧氣閥,試圖緩解手套帶來的笨拙感。

“輻射探測器呢?需要開闊地帶嗎?”他抬頭看向遠處的陰影區,黑暗中隱約可見岩石的輪廓。

“對,輻射探測器得放在沒有遮擋的地方,確保捕捉全向射線,”韋旭航回答,拍了拍月球車的貨艙,“先把儀器裝好,我們出發。”

兩人將地震儀和輻射探測器小心固定在月球車上。

這輛六輪驅動的機械怪獸,車頭鑲著小米的logo,輪胎寬大,專為月球的鬆軟月壤和岩石地形設計。

車頂的太陽能板在低角度陽光下閃耀,車內的小型放射性同位素加熱器確保裝置在極寒中正常執行。

韋旭航爬上駕駛座,啟動月球車,電動機發出輕微的嗡嗡聲。

李叢坐在副駕駛,檢查儀器固定情況。“都固定好了,旭航,你記得開穩一點,可不能讓這些寶貝在路上出現什麼意外。”

李叢想著緩解一下緊張的氣氛,讓大家從剛才的休息中脫離出來,重新進入到工作狀態。

月球車緩緩前行,輪胎碾過月壤揚起塵埃,在1/6重力下如薄霧般飄浮。

地形崎嶇,小型隕石坑和散落的岩石讓行駛變得小心翼翼。

壓根就和飆車無關,這速度比在盤山公路開還要更慢。

韋旭航緊握操縱桿,避開一塊突出的岩石,車身微微傾斜。

“這地形比訓練場複雜多了,”他低聲說。

李叢點頭道:“那肯定,畢竟地球上再怎麼樣也模擬不出月球六分之一重力的感覺。”

200米外,他們到達目標區域,一片相對平坦的月壤,周圍只有零星小石塊。

李叢跳下車,靴子陷入鬆軟的地面,同樣揚起塵埃。

“看起來不錯,旭航,準備著手開始清理吧。”

兩人彎下腰,用小型鏟子清理地表的鬆散岩石。

低重力讓動作顯得輕盈,但宇航服的厚重手套使每一次抓握都像在與月球較量。

李叢撿起一塊拳頭大的石頭,輕輕拋向遠處,石頭在空中劃出一道緩慢的弧線,落地時幾乎無聲。

“這感覺像在玩慢動作延時攝影,”他吐槽道。

清理完畢,他們從月球車上卸下地震儀包。

儀器箱設計緊湊,折迭的太陽能板像一朵金屬花瓣,等待綻放。

韋旭航小心展開太陽能板,調整角度對準低垂的太陽。

“南極的陽光角度低,得確保板子能最大限度接收光線,”他說,同時檢查角度計,確認板子傾斜約15度。

李叢則開啟儀器箱,取出地震儀本體。

他將儀器輕輕放在地面,檢查內建水平儀。

“有點偏,左邊支腿高了點。”李叢蹲下身,調整支腿螺絲,動作緩慢而謹慎,防止在低重力下失衡。

韋旭航在一旁協助,用頭燈照亮地面,確保沒有小石塊干擾。

“小心點,這玩意必須要足夠穩定,才能捕捉月震。”他檢查水平儀,氣泡終於居中:“完美!”

接下來,是通訊模組連線環節。

一根細長的電纜從地震儀延伸到小型發射器,發射器將資料傳輸到鵲橋衛星,再中繼到地球。

李叢插上電纜,確認連線牢固。

他翻動開關啟動電源,儀器發出幾聲清脆的蜂鳴,螢幕亮起,顯示初始化完成。

“文昌控制中心,地震儀執行正常,”韋旭航透過耳機向任務控制中心報告。

“旭航,收到,開始部署輻射探測器!”

他們返回月球車,取出輻射探測器。

這臺裝置的設計要簡單得多,只需放置在開闊地帶,無需複雜調整。

“得找個沒遮擋的地方,”李叢說,環視四周。

陽光區的地形相對平坦,但陰影邊緣的岩石可能干擾測量。

他指著10米外的一片空地,“那兒怎麼樣?”

韋旭航點頭:“不錯,遠離岩石和月球車。”

他們小心搬運探測器,步伐緩慢,防止揚塵覆蓋感測器。

李叢將探測器放在地面,啟動開關,螢幕顯示出初始輻射讀數:約0.2微戈瑞/小時,符合預期。

“文昌控制中心,輻射探測器已啟用,”李叢報告:“正在記錄背景輻射。”

“收到!注意安全。”地球上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提醒他們,地球與你們同在。

韋旭航站在一旁,凝視儀器,感慨道:“這玩意會告訴我們月球表面的輻射有多危險,未來基地的選址全靠這些資料。”

突然,地震儀的發射器發出輕微警報,顯示地面輕微振動。

李叢迅速檢查螢幕:“可能是小型月震,資料已經開始記錄了!”

他的聲音中透著驚喜,面罩下的眼睛閃爍著光芒。

韋旭航咧嘴笑道:“剛裝好就開工,效率不錯。”

他拍拍月球車的車身,“這傢伙帶我們完成了大任務。”

這句話是特意安排的,得給贊助商足夠的出境時間,不然人家20億不就白花了嗎?

兩人退後幾步,欣賞他們的成果。

地震儀穩穩站立,太陽能板在陽光下閃耀,捕捉著每一絲光線。

輻射探測器安靜地工作,螢幕上的數字不斷跳動,記錄著月球的輻射環境。

遠處的地球懸在黑色天幕中,像是藍色的燈塔,提醒他們任務的意義。

“這些儀器會在這裡工作好幾年,”李叢幽幽道,“它們會告訴我們月球的秘密,幫我們建起未來的家。”

韋旭航點頭,目光轉向陰影區:“對,但我們的任務還沒完。接下來得再去陰影區找水冰。”

他們爬回月球車,準備返回登月艙。

月球車的輪胎碾過月壤,留下深深的痕跡,彷彿在月球上又一次刻下華國的印記。

文昌控制中心的聲音在耳機中響起:“幹得漂亮,儀器部署成功,資料接收正常。”

韋旭航和李叢對視一笑,心中燃起成就感。

他們知道,這些儀器不僅是科學的哨兵,也是華國邁向月球未來的基石。

二人沒有那麼崇高的理想,不會說什麼是為了全人類。

他們更加認同林燃所說的為華國開闢38萬公里外的飛地的說法。

登月艙靜靜佇立在陽光區的高地上,銀白色的外殼上已經佈滿月塵,登月車則被暫時放在了陰影區。

等到他們下次再來,可以以換電池的方式將其重新啟動。

登月艙內,韋旭航和李叢忙碌地整理著任務成果:三份水冰核心樣本、地震儀和輻射探測器的資料儲存器,以及一箱地質樣本。

空氣中瀰漫著金屬和塑膠的氣味,生命支援系統的低鳴聲在艙內迴響。

宇航服掛在艙壁上,頭盔上還殘留著陰影區探測時的薄霜。

韋旭航坐在控制檯前,檢查燃料讀數。

螢幕顯示燃料艙轉移的液態氫和氧已充滿登月艙的儲罐,足夠支援從月球表面直接返回地球。

他深吸一口氣,目光掃過儀表盤:“燃料狀態良好,推進系統正常,李叢,檢查一下樣本固定情況。”

李叢漂浮在艙內,檢查固定在儲物箱中的樣本容器。

他用磁力扣將箱子鎖緊,確保低重力下的漂浮物不會干擾裝置。

“樣本全固定好了,資料儲存器也安全。”

李叢回答後接著問道:“我們這次回月球和上次教授博士他們回月球的方式不一樣?”

“當然不一樣,這臺登月艙和阿波羅的登月艙已經截然不同了,它有足夠的推力和熱防護,能帶我們一口氣回家。”

他拍了拍控制檯,語氣中滿是對林燃的信任。

燃料艙的補給讓它具備了從月球表面起飛、執行跨地球注入燒燃並完成大氣再入的能力。

這是這次登月最大膽的技術嘗試之一,挑戰著航天工程的極限。

“文昌任務控制中心,這是登月艙。我們已完成所有任務,準備起飛,”韋旭航透過通訊系統報告。

控制中心的聲音傳來:“登月艙,收到,所有系統已檢查透過,你們可以起飛,祝好運!”

李叢繫好安全帶,緊握扶手,目光掃過舷窗外的月球地平線。

灰白色的隕石坑和遠處的陰影區在他眼中漸漸模糊。

韋旭航啟動起飛序列,螢幕上倒計時開始:“10、9、8……3、2、1,點火!”

登月艙的引擎噴出熾熱的火焰,震動傳遍整個艙體。

月壤被氣流掀起,形成一團塵霧,在低重力下緩緩擴散。

登月艙緩緩升空,沙克爾頓隕石坑在舷窗視野中迅速遠去,變成一個巨大的灰色圓環。

“推力正常,軌跡良好,”韋旭航盯著導航螢幕,雙手穩穩握著操縱桿,做好隨時接管的準備。

登月艙衝出月球引力,進入太空,月球的灰白色表面逐漸縮小。

李叢透過舷窗凝視月球,感慨道:“感覺像在做夢,難怪博士會一直對登月念念不忘,這感覺真的太奇妙了!”

他的聲音中帶著不捨。

韋旭航輕笑:“當然不是夢,下次我們還能再來!我們帶回了未來基地的希望。”

他調整導航引數,準備tei燒燃,“準備跨地球注入,t減10分鐘。”

李叢心想,你下次肯定還能再來,我就不一定了,華國航天宇航員那麼多,下次輪到我鬼知道猴年馬月。

看著遠去的月球,跳槽的想法從未如此強烈過,過去李叢可從來沒想過,華國航天的宇航員還能跳槽的。

十分鐘後,登月艙的引擎再次點火,完成關鍵的tei燒燃,將他們送上返回地球的軌道。

推力將兩人壓在座椅上,艙內燈光微微閃爍。

燒燃結束後,螢幕顯示軌跡已鎖定地球,預計三天後到達。

“文昌任務控制中心,tei燒燃成功,我們正返回地球,”韋旭航報告,鬆了一口氣。

控制中心回應:“收到,登月艙,軌跡確認,預計10月11日再入,保持系統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