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總的贊助被網友們戲稱為,緊急向阿波羅科技買贖罪券。
具體金額被財新曝光之後,這種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之前網友們做的馬斯克、白宮、nasa局長等人說著“阿波羅科技怎麼這麼壞啊”的表情包,人物也換成了雷總。
而在阿波羅科技,確定由小米贊助之後,月球車在做最後的塗裝,塗裝用的特殊材料,需要確保logo在月球環境下依然能夠維持足夠長的時間。
在10月7號那天,和去年的登月時間節點一樣,國慶節的最後一天,阿波羅科技2022年的載人登月正式啟動。
依然是土星五號執行本次發射任務,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土星五號火箭高聳入雲,銀白色的外殼熠熠生輝。
因為今天在文昌發射,所以大把遊客,特意從三亞、海口、萬寧等海南的熱門旅遊地趕到文昌,觀看土星五號的發射。
周邊觀看發射絕佳的酒店,早就被炒到了天價。
哪怕是觀看位置不是那麼好的酒店,酒店方面則會打電話問你要不要租望遠鏡,一天兩百。
至於你想從網上買,壓根買不到品質好的望遠鏡,最後在美團超市買了,一看壓根用不了,被迫咬牙找酒店租。
以至於小紅書上關於文昌觀看火箭發射的攻略貼,第一條建議就是:自帶望遠鏡。
自帶望遠鏡,一來不用住地理位置好的天價酒店,二來不會被酒店狠狠宰一刀。
阿波羅科技給文昌本地的旅遊加了一把火。
“所有系統正常,準備倒計時,”控制中心的聲音透過耳機傳到韋旭航和李叢的耳中,聲音冷靜且堅定。
韋旭航轉頭看向李叢:“我現在超級無敵激動,我們就要去月球了!”
李叢咧嘴笑道:“是啊,我之前即便幻想過自己去月球的樣子,我想的也是坐長征火箭去,誰能想到,我第一次去月球居然是坐土星五號!
難怪老美會發狂,仔細想想,不發狂才怪吧。”
“教授這招確實殺人誅心,”韋旭航輕笑,“nasa越是復刻不了土星五號,他們就會越急。”
地球上關注此次發射的華國民眾無論如何都想不到,在火箭發射前,兩位華國宇航員討論的不是任務,不是登月,而是在調侃nasa。
倒計時開始:“10、9、8……3、2、1,點火!”
火箭引擎噴出熾熱的火焰,巨大的轟鳴聲震耳欲聾。
推力將兩人緊緊壓在座椅上,身體彷彿被無形的力量擠壓。
韋旭航緊盯儀表,確認軌跡正常。
李叢則閉上眼睛,感受著震動,腦海中浮現訓練時的畫面。
幾分鐘後,第一級分離,第二級點火,航天器衝出大氣層,進入低地球軌道,舷窗外的地球逐漸顯現。
“這還是我第一次去太空,我本來以為我第一次會是去華國的空間站。”從舷窗俯瞰地球的李叢感慨道。
“進入軌道,”韋旭航提醒道:“李哥,我們等沒事之後再慢慢感慨,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逐一核對資料,確保系統無誤。”
他不是第一次去太空了,動作非常之嫻熟。
所以這次,韋旭航是指揮官。
李叢馬上說道:“遵命!推進系統正常,導航系統正常.”
在低地球軌道完成檢查後,航天器準備執行跨月注入。
韋旭航啟動自動導航系統,螢幕上顯示出複雜的軌跡曲線。
“tli倒計時5分鐘,”李叢報告,目光鎖定在計時器上。
引擎點火,航天器加速,脫離地球引力,飛向月球。
推力消失後,艙內進入失重狀態。
韋旭航漂浮到舷窗前,凝視逐漸縮小的地球:“上次我和教授他們一起來的時候就是同樣的畫面,這次看到這一幕,還是一樣的感覺,我都會覺得我們人類是多麼渺小,以及我們現在做的工作是多麼重要。”
李叢漂浮過來,手中拿著平板電腦,看了眼之後點了點頭,然後補充道:“旭航,接下來三天我們得保持警惕,儘管導航系統全自動,但我們得隨時準備手動干預。”
韋旭航點頭:“這是自然,沒人都要依賴地面控制中心隨時接管,更何況我們這次。
尤其是著陸階段,沙克爾頓隕石坑的地形可不是鬧著玩的。
再說,這艘重新設計的奔月號,通訊系統聯調過鵲橋,我們即便在月球背面也能夠接收到來自地球的訊號,可比我們上次穩妥多了。”
李叢調侃道:“你覺得是能和地球的控制中心溝通更讓你安心,還是教授在奔月號上更能讓你安心?”
林燃的神奇,既有韋旭航在訓練過程中不斷提及的緣故,也有李叢親眼見證的緣故。
李叢至今對林燃宇航員訓練的表現感到驚豔,對方簡直不像人類。
韋旭航思考片刻後說道:“那還是教授在我更放心一點,感覺教授要是在奔月號上,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他都能把船給開回地球。”
三天航行中,他們輪流休息,監控系統,進行小型實驗。
三天後,月球的灰白色輪廓出現在舷窗外,沙克爾頓隕石坑的邊緣在低角度陽光下投下長長的陰影。
航天器進入月球軌道,正在執行月球軌道插入燒燃。
“loi完成,進入穩定軌道,”韋旭航確認,“文昌控制中心,準備分離。”
“計劃在t+147分18秒進行分離!”
“收到!”
在準備過程中,李叢問道:“旭航,著陸系統真的能精準到50米內嗎?”
韋旭航堅定地點頭:“我們的地形相對導航系統經過了無數次測試,燃料艙可是成功了兩次。
它就在那兒等著我們。”
按照文昌控制中心給出的精確時間,韋旭航啟動下降引擎,螢幕上顯示出沙克爾頓隕石坑邊緣的地形圖。
自動導航系統開始工作,鐳射雷達掃描地表,尋找安全著陸點。
“高度1000米……500米……”李叢報讀資料,聲音中帶著緊張。
這只是一個過程,之前的三次著陸早就把整塊區域都已經探查清楚了,他們的降落地點是絕對不可能會突然冒出來巨石的。
除非月球上有生物存在,而且這些生物還得具備一定的智慧。
李叢緊盯雷達:“距離燃料艙70米.50米.20米”
登月艙輕輕觸地,震動輕微。
螢幕顯示“著陸成功”。
兩人對視一眼,鬆了一口氣。
“歡迎來到月球南極,”韋旭航笑著說。
此時華國已經是上班時間,第二次登月,絕大部分企業就不會給員工放假了。
大家算是看明白了,有了阿波羅科技之後,這登月搞的跟家常便飯一樣,要是每次登月都放假,那華國不得每個月都多幾天公共假期出來?
所以儘管網上討論的很熱烈,但在現實中,遠沒有去年第一次那種舉國歡慶的氣氛。
當然民眾還是很激動,畢竟從種田角度來說,這次的尋找水冰意義其實更重大。
之前是為了氣死老美,這次可是為了我們自己在月球種田。
不放假,難道我不能躲在廁所裡以拉屎為由看直播嗎?
戴個耳機,誰能知道我在看直播?
因此,阿波羅科技的官方直播間千萬人數那是輕輕鬆鬆。
在著陸成功後的畫面從南極傳來的那一刻,b站直播間彈幕上清一色的絲滑。
“感覺熟能生巧,這也太絲滑了。”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老美六七十年代黃金年代是什麼感覺了,就只有自己能登月,次次成功的感覺真好。”
“難怪網上關於老美登月會有那麼多的陰謀論,換外國網友看我們的登月估計也得懷疑,你怎麼在南極登陸這麼絲滑的。”
“不知道這次老美又要鬧出什麼么蛾子,上次是馬斯克和驢黨決裂,再上次是nasa換將,這次該不會是白宮換人吧?”
無論是哪個平臺的直播間,又或者是二路,彈幕討論的很熱烈,最多的詞就是絲滑。
為了太空推廣,阿波羅科技在品牌上沒有選擇和nasa一樣的策略,畢竟品牌授權是他們的核心利潤來源,但在宣傳上,和b站獨家授權結束後,他們就選擇了全面開放直播版權。
簡單來說,就是誰都能轉播他們的官方直播間畫面,誰都可以把他們直播間的影片錄下來拿去做切片。
這一策略,讓阿波羅科技的相關影片在全球範圍內廣為傳播。
也讓觀看航天直播成為了一件很大眾很熱門的事情。
在著陸後,韋旭航和李叢透過舷窗看到燃料艙,銀色的圓柱體在陽光下閃耀,距離約50米。
直播間也同步出現了燃料艙的畫面。
“太美了,要不是知道是我們自己發射上去的,我還要以為這是哪裡來的外星產物呢!”
“有種田的感覺了,看到個銀色燃料艙就讓我這麼激動,要是在月球上看到我們自己建的電磁發射塔、太陽能電池板、大棚蔬菜之類的,我還不得爽死啊!”
沙克爾頓隕石坑邊緣地形崎嶇,測量儀器顯示溫度從陽光區的54攝氏度驟降到陰影區的-203攝氏度。
“準備出艙,”韋旭航說,開始減壓程式,“注意穿宇航服,而且千萬不要到陰影區域去,讓機器狗去陰影區域,我們自己別去!”
李叢回答道:“放心,小命要緊的道理我還是很清楚。”
兩人穿上宇航服,檢查氧氣和通訊系統。
李叢的手微微顫抖:“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有點緊張。”
“正常,”韋旭航安慰道,“我們一步步來。”
艙門開啟,韋旭航率先踏出,靴子陷入鬆軟的月壤。
他低頭看著腳印,感慨道:“這就是上次教授和奧爾德林來的感覺嗎?真是太美妙了!”
李叢跟出,感受著1/6重力的奇妙。
他小心邁步,避開一塊岩石:“這地形比訓練場複雜多了。”
他們拖著一輛小型燃料轉移車,走向燃料艙。
這個車起到的作用就是連線燃料艙和登月艙,它主要由轉移管道構成。
燃料艙上有一個密封介面,連線著高壓軟管。
韋旭航熟練地連線軟管,這個操作在地球上重複過無數次,同時確保無洩漏:“開始轉移。”
李叢啟動泵,儀表顯示燃料緩緩流入登月艙。
他注視著資料,鬆了一口氣:“看起來很順利。”
一小時後,轉移完成。
他們拆下軟管,固定好裝置。
韋旭航拍拍燃料艙:“未來我們每次來都要和這傢伙打交道,這可是我們的救命稻草。”
韋旭航把胸前的國旗湊到攝像頭面前,然後指了指燃料艙,豎起了一個大拇指,表示燃料轉移已經順利完成。
華國的各大直播間一下就沸騰了。
過去有著各種聲音,說華國的登月是對阿波羅科技的復刻,沒什麼大不了。
這樣的聲音集中在外媒。
包括華國在海外的大使在對外場合,不管是接受採訪還是國際論壇,都要面對類似的質疑,你們的登月不就是一次復刻嗎?
以阿美利肯為首,控制的輿論體系,想方設法把華國登月塑造成山寨帝國的又一次山寨,把好事變成壞事。
然後再透過外媒出口轉內銷,在華國輿論營造類似不過如此的聲音。
民眾們不是傻子,你只要反問一句為什麼阿美利肯不行,是不想嗎,就能夠破這幫帶節奏的博主的防。
但架不住確實是阿波羅登月的復刻,所以大家反駁起來也不是特別有底氣。
無非是來來回回強調,阿美利肯現在不行了。
可這次,這次用的是自研的技術,是前所未有的大膽方案,是各路專業博主分析中認為是天馬行空的方案,就這麼絲滑的完成了。
由於燃料艙用到的是可回收火箭,整個發射的成本低到難以置信。
直播間裡轉移燃料過程完成後,各路轉播這個過程的博主們都自發的在鼓掌:
“太精彩了,我們又一次見證了由燃神為我們帶來的奇蹟,燃料的順利轉移,沒有洩露,沒有意外,整個過程都是如此的順利。
我們的宇航員也是順利在燃料艙附近完成了著陸。
我很高興能夠親眼見證這一幕,我的youtube點艹歐美博主的影片已經箭在弦上了,今天晚上回去就錄,錄完就發,到時候整一個破防合集發在b站,給大家看看這回外國youtuber們是怎麼破防的!”
b站某個航天類專業博主,也算是找到了新賽道。
在youtube上專門做嘲諷老美技術的影片,一口流利的英語迭加事實主打一個真實傷害,專門找航天區外國博主連麥定點爆破,然後破防之後再把破防影片搬回國內。
形成一個流量永動機,這一年來漲粉飛快,在youtube上有三十多萬粉絲,在b站上粉絲數更是超過兩百萬。
因為外國有兩百多個國家,又不止老美一個國家,歐洲網友就很愛看阿美利肯博主被破防。
“告訴大家,接下來是這次登月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尋找水冰。
要是能找到,好,那麼未來沙克爾頓坑就是我們的地盤了,我們在月球上的根據地了。
後續我們會慢慢以這裡為中心慢慢建設基地。
用大家能聽懂的話來說,就是種田找了塊好田,不用施肥,土地自身帶的肥力就足夠。
如果沒有水冰,那就有點懸,這個很看運氣。”另外一位專業博主在高興之餘解釋道。
燃料轉移完成後,他們開始科學任務。
首要目標是探測水冰,可能隱藏在隕石坑的永久陰影區。
他們把印有小米logo的月球車從登月艙上拿下來,然後伸展成一輛小型漫遊車。
小米的logo在攝像頭裡清晰可見,各路直播間裡隨處可見雷總牛逼,小米牛逼的彈幕。
此時小米、b站各個平臺的官方賬號也在轉播,由雷總親自坐鎮直播間,為的就是有最好的宣傳效果。
“大家看見沒,這是我們贊助的小米月球車!充分體現了我們造車的決心,這輛車是不是很酷?
小米月球車100比1和50比1的模型復刻已經在工廠了,造好的第一時間我們會在小米商城上線。
大家買不到小米汽車,買不到小米月球車,我們為此苦惱了很久,我想著,我們是不是能夠先讓大家買個小米月球車的模型過過癮。
希望各位米粉朋友們能夠喜歡。”雷總在直播間說道。
彈幕清一色的買。
(1923年,荷馬·埃翁·弗林特在他的小說《走出月球》中設計的月球車,看起來像一輛大型、兩條腿、像鳥一樣的玩意,可以在月球上行走。)
車上配備鑽探裝置和光譜儀。
二人開著月球車駛向陰影區。
不會進去,只會在邊緣試探。
“漫遊車啟動,”李叢操作遙控器,“目標是那個陰影區域。”
漫遊車在崎嶇地形上緩慢移動,攝像頭傳回模糊的影像。
突然,光譜儀發出訊號:“檢測到水分子!”李叢興奮地喊道。
韋旭航走過去,檢視資料:“這是水冰!走,回登月艙換耐低溫宇航服,我們必須親自去確認!”
二人往回開。
片刻後,阿波羅科技的官方直播間主播解釋道:“他們發現了水冰!現在我們的宇航員要換低溫宇航服親自去陰影區探測,讓我們提前祝他們好運!”
這種時候,其實運氣還是挺重要的。
換人來,也許就沒有這麼順利了。
兩人穿上耐低溫宇航服,攜帶行動式鑽探工具,又開著月球車來到邊緣。
隨後李叢和韋旭航對視了一眼,李叢說道:“我去!”
韋旭航搖了搖頭:“這次還是我來吧!”
他語氣堅定不容辯駁。
韋旭航隨後從月球車的儲備箱裡拿出特製的頭燈,待在頭上,一頭扎進陰影區。
然後在宇航服上扣上繩索,另一邊則鎖在月球車上。
“如果我出意外,你記得把我給拉回來!”韋旭航笑道。
李叢大聲道:“你放心,肯定帶你回去!”
黑暗中,韋旭航只能依靠頭燈照明,小心避開岩石。
笨重的裝備限制了他的動作,頭盔面罩上不時蒙上一層薄霧。
他手持月球介電分析儀和行動式紅外光譜儀,前者會透過月壤向發射電場,測量其介電常數。
水冰的介電特性與幹月壤不同,會顯示一個獨特的峰值。
韋旭航要做的就是進一步掃描,找到訊號最強的區域。
光譜儀則會幫助他確認水冰的分子特徵。
韋旭航步伐小心翼翼,靴子在月壤上留下清晰的腳印,揚起的塵埃在低重力下緩緩飄浮。
介電分析儀的探頭在地面上方緩慢移動,發出輕微的蜂鳴聲,螢幕上顯示出一串數字。
“注意保持探頭與地面平行,”韋旭航內心默唸道,同時專注地盯著螢幕。
按照在遠處異常值的方向緩慢向前推進。
突然介電常數跳到4.5,遠高於周圍的2.8。
韋旭航內心怦怦直跳。
他從腰間的工具包中取出一面紅色小旗,插進月壤。
他繼續掃描,找到三個潛在水冰點。
回到第一個標記點,韋旭航拿起行動式近紅外光譜儀,將光譜儀對準標記區域。鐳射束掃過月壤,螢幕上顯示出吸收光譜。
1.5微米處有明顯吸收帶,這是水冰的特徵訊號。
如果在地球上,韋旭航已經跳起來了。
“文昌控制中心,我已經發現了水冰!”
片刻後,聲音從數十萬公里外的地球傳回:“很好,訊號吻合,現在採集樣本。”
韋旭航拿起輕型鑽探器,約1米長,配有電池驅動的鑽頭。
他蹲下身,將鑽頭對準標記點,啟動開關。
鑽頭髮出低沉的嗡嗡聲,震動順著手臂傳來。他咬緊牙關,穩住身體,防止在低重力下失去平衡。
月壤顆粒飛濺,露出下方嵌有冰晶的模擬樣本。
“小心點,別讓冰晶暴露太久,”文昌控制中心提醒道。
“明白!”韋旭航掏出一個密封容器。
在頭燈的照耀下,冰晶折射出微弱的光芒。
韋旭航小心翼翼地提取核心樣本,一根10厘米長的圓柱體,冰晶在月壤中閃閃發光。
“文昌控制中心,李叢,晶瑩剔透!絕對是冰!”
無線電裡先是傳來李叢的聲音:“太好了!記得注意安全!”
然後是文昌控制中心的聲音:“乾的漂亮,記得儲存下來!這是我們未來月球基地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