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7章 師傅

陳書福最終還是答應過完年去看看。

在老爺子家坐了一會,陳川和陳林兩人又去給小叔拜年。

小叔家距離爺爺家並不遠,走路也就兩分多鐘,他們早就看到陳川一家,家裡茶水已經準備好。

小叔家有三兄妹,老大老二都是男孩,老三是個女孩,最大的十八歲,已經沒讀書,在家幫忙幹活;老二十四歲在讀初三,成績還行,一中不用指望,要是發揮好到有可能上中專;最小的十一歲,下學期讀初一。

現在年味很濃,但拜年也是個辛苦活。

初二陳川一家人又要去給兩個姑姑百年,因為陳祥海是兄弟姐妹中的大哥,他不用去,只是陳川和陳林兩兄弟去,拜完年後再一起回家。

初三中午回家,下午又要去外婆家百年,舅舅、姨媽全部拜完年已經是初五。

陳川一到家,幾乎馬不停蹄,拿上禮物又去洛韻秋家拜年,到的時候已經天黑,初六在洛家待了一天,初七又趕著回家。

初七工人已經上班,可陳川還得去給其他人拜年,不管糧站、工商部門還是做生意認識的人,只要以後有用得到別人的地方,就算不吃飯,也要送個禮過去。

這是陳川兩世記憶中過年過得最累的,完全就沒有任何的休息時間,一直都在拜年的路上。

去親戚家還能不喝酒,或者少喝,請其他人吃飯,那就不能不喝了。

過元宵的時候,幾個重要的地方又得稍微意思一下,送點禮,吃個飯什麼。

農曆一月十七。

陳川完全不想動了,直接在家休息一天,順便確定一下接下來的工作。

農曆一月十八。

陳川去了本市最大的養殖基地,也是他學習的地方。

養殖基地在武城縣,距離桃江縣有近百公里路,中間又要轉車,一大早出發,到地方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三點多。

養殖場並不在武城縣縣區,而是在下面一個鎮上。

“老張,新年好,給你拜個晚年.”

陳川跟看門的中年男人打了個招呼,遞上一根菸。

老張對陳川的印象就是大方,陳川在這學習的時候他們關係就還可以:“陳老闆,又來學習啊?”

說著,老張開啟門,讓陳川進來。

“不是,來找我師傅,有些養殖方面的技術沒搞清.”

陳川問道:“我師傅今天上班嗎?”

老張說道:“今天來了,你去找,應該在辦公室.”

寒暄幾句後,陳川進了養殖場。

這個國營養殖場規模很大,佔地面積也有幾千多畝,裡面供銷社、糧站、副食店應有盡有,實際已經相當於一陣鄉鎮,大多數鄉鎮還不如這裡。

陳川先去買了兩瓶酒和一些糕點,然後朝著一個雞舍旁的辦公樓走去,路上不時有工作人員跟他打招呼。

陳川的師傅叫孫京生,是個老專家,大學畢業有分配到這,一直負責養殖技術方面的工作,現在已經五十九,還有幾個月就要退休,所以幾年前就已經不下雞舍,轉而負責培養技術人員,最近兩年扶持養殖戶,又開始負責養殖戶的培訓。

“咚咚咚!”

陳川敲了敲自己師傅辦公室的門。

“進來!”

一個聲音傳來,陳川推門而入。

一個頭發花白的男人抬頭,見是陳川也有些意外:“陳川,你怎麼來了.”

“來給您拜個晚年,順便請教您一些問題.”

陳川這次來其實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等師傅退休後,去自己的養殖場,幫自己負責技術方面的問題,同時幫自己弄一套標準的養殖技術出來。

說著,陳川把自己帶來的禮物放桌子上。

孫京生臉上露出笑容:“你這拜年是順便,問問題是真吧?”

“說吧,遇到什麼問題了.”

“坐著說.”

陳川先給孫京生遞了根菸,然後才坐下:“師傅,我想弄一套標準化的養殖技術.”

這話剛說完,孫京生就搖頭否決:“不可能,現在沒有這條件.”

陳川其實不知道,國內的養殖其實一直比較落後。

就算到後來,國內其實依然是小養殖戶為主,年出欄量在五萬只以下的,2011年有2500多萬戶,到2019年,下降到1700多萬戶;而年產5萬隻以上的,從萬戶增長到萬戶。

陳川原本想自己做養殖標準,但他琢磨來琢磨去,覺得自己這點技術,還是不夠格:“為什麼?”

孫京生解釋道:“你知道雞苗是怎麼來的嗎?”

陳川知道問題肯定沒那麼簡單:“師傅,您就別賣關子了.”

孫京生吸了口煙,嘆息道:“我們本地土雞,就算養得好,一般也要150天左右才能出欄.”

“當然,不同品種略有差異,但基本都在100天以上.”

“美國的白羽雞,通常是40到45天可以出欄,並且按照他們的標準養殖,成活率能達到%以上.”

陳川大概知道有快速生長的品種:“我們能引種嗎?”

孫京生笑著說道:“可以啊!國家支援引種,但要外匯,你有嗎?”

陳川知道現在美元可不好弄,他還特意找了相關的報紙,國家公佈出來的資料,1981年外匯儲備只有27億美元。

普通人根本就弄不到外匯,國家買各種先進裝置都不夠,怎麼可能隨隨便便給你兌換大量外匯。

再者,陳川現在也沒有這麼多錢。

孫京生見陳川沒說話,又說道:“其實也能買到雞苗,但沒用的,白羽雞的雞苗不能自己繁殖,只能不停從國外引種.”

陳川還真不懂這些:“為什麼?”

孫京生拿起一本草稿紙,在最上面寫下“甲、乙、丙、丁”四個字:“這是四種純種雞,專業術語也叫原生雞種.”

孫京生又用筆在甲乙下面畫了一條線,線下面寫上“甲乙”兩字:“他們兩個繁育出來的就是一個新品種,我們就叫甲乙品種.”

孫京生再把“甲乙”和“丙”用線連起來:“接下來再次這樣繁育一批,我們就叫他甲乙丙品種.”

“最終甲乙丙品種再和丁品種繁育一代,又成了一個全新的品種,也就是我們吃的.”

“我們吃的叫肉雞,往上一代則是父母代,再往上一代是祖代,再往上叫曾祖也叫原生.”

“進口引種,通常會給祖代,我們自己培育出父母代,父母代再培育出正常銷售的品種.”

“引進一組種,通常是十隻,九隻母雞,一隻公雞.”

“一隻母雞大概能產1000-1500個雞蛋,我們就算1000個.”

“九隻母雞也就是九千個雞蛋,也就是九千隻父母輩的種苗.”

“如果算50%的機率,有4500只母雞,每隻再下1000個蛋,也就是四百五十萬只肉雞”“肉雞不能再繁殖,這樣繁殖出來品種會有問題,比如生活率低、生長週期長等問題.”

“就算再繁殖一代不出問題,繁殖個兩到三代,肯定會出問題.”

“所以只能不停引種.”

陳川沒問為什麼不偷技術這種問題,稍微用腦子想想就知道,這不太可能。

雖然繁育技術不難,但人家肯定註冊專利的。

如果你小規模繁殖,人家四種原生雞,可能國內根本沒有,你得去國外弄,還要自己一直保持雞舍有原生雞,這個花費就不小。

賣一組祖雞出去就能就算繁殖不出四百萬只,兩百萬只是沒問題的。

賣個百八十組,市場上就會出現幾億只該品種肉雞,人家肯定能發現,把你告了就得賠償,一賠就得虧本。

賣十組八組出去也能繁衍出幾千萬只,考慮全國規模大,幾千萬只他們發現不了,但自己花那麼大精力,冒這麼大風險,總不能為了這十組八組祖雞,還不如去國外引種了,還省了風險。

陳川想到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能不能用土雞,發展一套自己的標準養殖技術?”

孫京生說道:“土雞不需要什麼高標準,土雞的抵抗力強,只要不出大規模禽流感就行.”

陳川沉思片刻,問道:“師傅,你說我們能不能自己培育一個品種出來?養殖週期短,又好養的.”

孫京生苦笑搖頭:“不行,其實自己培養新品種單純說難度,其實不高,無非就是試錯.”

“但試錯也要技術性試錯,比如透過生物基因技術排除大部分不可能,再去嘗試可能的部分.”

“即便如此,難度也很大.”

“全世界純品種雞沒有一千也有八百.”

“就算往下培養三代,你算一下有多少種可能?”

“這個數我算不太出來,我們就算一百個數字,三個數字為一組,有多少種組合方式?”

孫京生大概算了一下:“應該是七千多種.”

“這還只是第一代,下面還有兩代,這樣不停的搭配,可能性估計有上億種.”

“就算在不停搭配的過程繼續用基因技術排除不可能的部分,幾千萬種可能是有的.”

“就算培養出來,還要進行實驗,你自己至少得養殖幾批,知道他們生長週期,他們抵抗力情況,大規模養殖的情況等等.”

“你得拿到所有相對應地資料,大家才會相信你,要不然誰會養你這所謂的新品種?”

“你把這些全部摸清楚,又要很長時間.”

“你在培養過程,還要全世界尋找合適的原生雞.”

“這是一個長期大資金的投入,就算運氣好,投入至少也得百萬以上,運氣不好甚至得上千萬,乃至幾千萬,私人不可能承擔得起,國家現在不可能在這個上面投入,我們需要發展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