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君的視角里,今天是抵達月球的第一天,整個安排已經夠豐富了,又是著陸,又是長途奔襲,中間還完成了核裂變發電站的併網發電。
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頗有貢獻,不應該等明天再開始工作嗎?
怎麼休息一下又要開始幹活了?
我這是來旅遊,還是星際打工啊,雷君內心開始犯嘀咕了。
“雷總,月球的晝夜不像地球,一個月球日差不多相當於29.5個地球日。
所以沒辦法讓你在月球上按照地球作息去休息。
一般來說,像之前尼爾和巴茲,也就是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60年代登月的時候,他們一天最多也就能睡個兩三個小時,然後就會醒。
因為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韋旭航因為來了很多次,他最長能睡十個小時,這已經創造了人類在月球持續睡眠時長的記錄。
現在你先來,我也是第二次來,從過去積累的經驗來看,我們第一次睡眠是在2個半小時。
也就是說,我們在吃完飯之後,就要集體去休息室睡覺,時間一到就要出發。
集體休息是避免被幹擾,現在科技進步,不需要輪流值班,各種感測器監控引數,出現異常自然會報警。
然後我們也沒有奢侈到說,可以給每個宇航員配備一個單獨的房間。
總之現在要做的就是進食然後大家一起去休息,正好你可以在這個時間去把小米眼鏡充電,然後吃飯的時候你要是想看一會手機,也是可以的。
這裡有fi,延遲比較嚴重,但發條微博配個圖,還是能做到的。”
雷君眼前一亮,他從自己的行李裡,準備掏出手機來一張合影。
這回小米眼鏡終於能發揮作用了,小米眼鏡能對準小米手機,充分的做宣傳。
雷君很清楚,現在全球觀眾都在看,未來這個影片也會不斷在各大社交平臺播放,切片更是會進行病毒式傳播。
這帶來的長尾宣傳效應會非常的好。
“來,教授,我們來一張合影,紀念一下在月球的第一天!”雷君說完後,他們在餐桌前,桌上擺著三個銀色包裝的一次性太空餐盒,照片把三個人的臉都拍了進去。
“我們小米手機的前置相機也是具備一定的廣角能力,能一次性拍的比較完整。”雷君解釋道。
在地球上的觀眾們看到的最後一幕,就是小米手機的畫面,然後在小米手機的螢幕中,林燃、雷君和韋旭航三人微笑著揮手。
“好了,大家四個小時之後見!”雷君說完後,小米眼鏡關機。
第一天的直播結束後,地球上已經是燕京時間的早上七點,大把華國民眾整晚沒睡地看完了全程直播。
“如何評價雷君月球之旅的第一場直播?”
“瀉藥,雷君在說自己一個小鎮做題家有一天能夠到月球上旅遊這件事,說這是他的榮幸,大致意思是自己乘著華國發展的春風,才有今天。
這樣的說法真的讓我感慨萬千,我們的登月工程是2004年1月由國家開始起步的。
當時的規劃是先發射繞月衛星,然後是無人探測車實現月球的軟著陸,最後是發射探測器在月球採集樣本返回地球。
當時的規劃是20年,對,20年不是說要載人登月,只是要從月球上完成取樣返回。
最終是在2020年由嫦娥五號完成的,在風暴洋的呂姆克山附近完成著陸,提前了四年時間完成登月工程規劃。
當時帶著1731克月球樣本回到地球的嫦娥五號是人類時隔44年後再次從月球帶回樣本,那時候燃神還在阿美莉卡。
當時大家的期望都是,我們能不能在2030年以前實現載人登月,再樂觀的人也不會覺得我們能在2021年完成登月,在2022年就有月球基地,在2024年就在月球完成了核裂變發電站的併網發電。
這聽上去比科幻小說還要更科幻。
雖然說技術都是成熟的,登月1969年就有人做到了,月球著陸返回、小型核裂變發電站、光伏板、無人貨運飛船等等,這些技術都是已經出現很多年,不是什麼多新的技術,無非是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
但是,這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點在於效率。
前面我提到了,我們2004年規劃,2020年完成,這裡又不得不把我們的老朋友印度給拉出來說一下了,他們有類似的計劃,叫chandrayaan,也就是月船的意思,這個任務是從2003年啟動的,比我們還要早一年,目標也差不多,從月球帶回樣本。
但時至今日,他們都沒有從月球上帶回樣本。
本來在過去,印度還能強調,我們之所以一直沒有完成任務,是因為我們的目的地是月球南極,要帶回月球南極的水冰,所以一直沒有完成任務,目前沒有國家能夠在月球南極完成著陸。
這也是推特上三哥們在2020年華國嫦娥五號成功後,為了證明印度贏最主要的論點,我們目標更大,所以我們晚點很正常。
這也是為什麼,阿波羅科技在月球南極的沙克爾頓隕石坑完成載人登月後,三哥們會齊刷刷破防,因為他們只是想要帶回樣本,而我們已經把人都送上去了。
三哥發射到月球南極的探測車大概就和一個鞋盒差不多大,然後還是單程票,去得了回不來,我們一艘接一艘的貨運船在往月球南極送,現在基地都已經建起來了。
我想說的是效率,華國航天的效率比印度航天更強,起碼高了50%。
但林燃主導下的阿波羅科技,效率堪稱變態,一年多登月,放之前誰能想到?
我們過去航天愛好者一直都有這樣的說法,說馬斯克的spacex把航天高大上的光環給打破了,一艘接一艘的火箭爆炸,最後炸出了獵鷹九號,靠大量測試迭代,在正確的路徑上,最後終究能夠抵達終點。
同樣,阿波羅科技的存在,打破了航天動輒以十年為時間尺度的規劃,一年就夠了,一年變一個樣。
我感覺阿波羅科技的效率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航天機構的10倍,不僅僅是華國航天,和nasa、spacex比都是如此。
這樣的效率,只有林燃能做到。
然後是直播中展現的月球基地,其實如果是愛好者,或者說稍微有一點點關心月球基地進展,有看新聞的,大概都不會意外,過去韋旭航、錢飛、趙建國這些宇航員去月球的時候,都有直播過。
只是說,不是像雷總這樣,用第一視角,直播的這麼全面。
但他們都是有直播,包括阿波羅科技的官方賬號,也會做一些3d動畫來解釋他們要做的事情,和他們已經做到的事情。
月球基地、無人貨運飛船、月球探測車、月球太陽能板這些都不稀奇,我都看過很多次了。
這次比較稀奇的是基地內部曝光的比較全面,和之前就只是一個固定視角比起來,要完整太多,從內部裝修結構上看和南極科考站類似,未來應該會進一步的擴建,甚至說月球旅館也不是不可能。
核裂變發電站也很有看點,因為它足夠小,這麼小的體積,意味著華國的基地可以遍佈整個月球。
現在才真正意義上可以說,月球是華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對於外國,尤其是阿美莉卡,他們的時間視窗不多了,以阿波羅科技的進度來看,最多五年,五年你們不來,月球就沒有你們的立錐之地。
最後再說回這場直播,我看網上有人抱怨,說這次既然任務這麼重,這麼多事情要做,幹嘛還要把雷總給帶上去,為什麼偏偏要在這次去做什麼太空旅遊專案,帶一個累贅上去,換任何一個宇航員,都能做的比雷總更好。
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雷總,這次直播效果不會這麼好,哪怕有燃神,直播效果和觀看人數也會大打折扣。
我知道有人會覺得,為什麼要宣傳,為什麼要直播,我想說現在和過去截然不同,企業形象和企業家形象都非常重要,你不能因為現在用不上就不去做這件事。
這麼說,現在小米和華為都在造車,為什麼ov不出來造車?是不想嗎?大家逐漸意識到新能源車能夠打造一整個生態,他們之所以不造,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他們的創始人在公共輿論場上不如雷君和餘大嘴,有一個清晰可以捆綁的形象,能夠讓產品營銷做到事半功倍。
過去ov得以起家的營銷網點鋪設不適用於新能源車,現在再想去構建創始人形象又顯得格外困難,周紅衣已經拼命做了,但也沒能做到,沒能讓哪吒起死回生。
現在對阿波羅科技來說,這些不重要,但你如何保證在未來也依然不重要?
如果超導晶片可行,未來延伸出可以在地球使用的常溫常壓下的第三代半導體技術,阿波羅科技開始把觸角蔓延到消費電子領域,那燃神的個人形象重不重要?是否需要有一個個人形象來減少企業營銷成本?
這是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對燃神個人而言,他會做這個選擇,原因更加簡單,他一個人就能把所有的事情給搞定,所以帶不帶第三名宇航員上來不重要,既然不重要,那我這次帶個旅客,試著做下月球旅遊的試運營。
我猜測,燃神想的是,我本人親自上來什麼都能搞定,然後專案又這麼豐富,好好宣傳一下月球旅遊。
你們看看,我這住的地方多豪華,這裡的景色多特別,能看到的專案多豐富,對能消費得起的富豪們來說,吸引力拉滿。
包括雷總這個人選,不就擺明了是精挑細選出來,利用雷總自帶流量幫忙宣傳麼?
結果整個直播過程發揮了1+1大於2的效果,我在外網的論壇,從reddit到2ch再到naver等等,我把我平時會偶爾逛逛的外網論壇都給看了遍,發現所有論壇的首頁都有關於這次直播的討論,影響力非常大。
這還不提,馬斯克發了推特聲稱自己全程觀看直播,推特上科技圈的博主有一個算一個,都對這次直播大加讚賞,大家都在討論,從登月、月球基地、各種技術的展示、ai眼鏡的直播效果等等。
這是真正意義上,華國科技進步在全球範圍內的一次秀肌肉,這也讓更多國家意識到,月球基地意味著什麼。”
“謝邀,人在北美南部大農村,在這村不拉幾的地方,除了大學外就只有農場、採石油的裝置、大量有工作的無業的紅脖子、白人nerd等等,總之主打一個本土化。
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我在的大學叫德克薩斯理工大學,這是在德州西部平原,非常偏僻和農村化,除了大學本身,幾乎沒什麼其他吸引人的東西,周圍主要是棉花農場、廣闊的平地,以及隨處可見的石油抽油機和石油裝置,因為西德州是阿美莉卡主要的石油產區之一。
這裡被很多人形容為村不拉幾,同時大學裡有大量工程和石油相關的白人nerd。
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傳統的阿美莉卡南部地區,我所在的大學,白人佔比超5成,如果把西班牙裔和拉丁裔也算是白人的話,那白人比例接近8成,亞洲人非常罕見,黑人佔比都只有5%,很誇張。
我身邊的朋友也大多以白人nerd為主,這次的登月直播,我有一個本地的航天愛好者朋友,他在自家別墅搞了個烤肉bbq,一邊吃烤肉,一邊在露天的環境下看直播。
總之很爽,這裡的烤肉確實不錯,肉又便宜又juice。
大家看的也很開心,因為燃神和雷總的知名度都很高,又全程騷話,儘管有語言障礙,但在翻譯字幕下,還是能夠看懂。
我能和他們打成一片,也得益於阿波羅科技的迅速崛起,阿波羅科技的登月讓他們很關注,然後找我諮詢,希望我能夠給他們講阿美莉卡媒體不會報道的,和阿波羅科技有關的新聞。
總之在他們看來我也算航天專家了,儘管我只是搬運知乎和簡中社交平臺上專業博主的看法。
整個過程都很愉快,一直到有一個白人,突然說一句,為什麼華國每一次登月都是黃種人男性?
這句話一出,現場氛圍就跟病毒傳染一樣,沒人說話,突然一下就沉默了。
沒人說話,沒人吃飯,大家面面相覷,一直到有一個白人問我:怎麼你們的登月全部都是黃種人男性?沒有其他膚色嗎?
然後我說我們登月已經把8個人送上了月球,他們全部都是黃種人男性。
他知道之後笑容都僵硬了,本來還很開心,一下就僵在那裡,像是被放進了冷凍櫃一樣,迅速結冰,然後喃喃道:為什麼我們登月是白人女性和黑人女性?為什麼我們要忍受在自己的國家被歧視?
突然一下,現場都開始鬼哭狼嚎,之前喝的啤酒可能效果開始發作,然後各種f**k b**n,f**k white house,現場一片混亂。
然後突然大家就開始great again起來,有人把大t的帽子和旗子拿出來,我當時賊想問一句,這些東西是不是made in china,我怕問了走不出這間別墅,還是忍住了。
最後我在走之前,派對的召開者和我閒聊,說很羨慕華國,華國能夠不用被該死的lgbt影響,哪怕登月的宇航員全部都是男性,也沒人會說三道四,太羨慕了,說我們國家就是因為lgbt搞太多,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只是想提供一個我的視角對這件事的觀察。
我的感想是,華國越強,技術發展越快,對外部產生的影響就越直接,這些紅脖子白人nerd原本可能人生一輩子都不會了解華國,但有了這次直播,他們對華國有了新的理解。
他們對華國的印象是媒體塑造出來的,在知乎這個平臺,我們刨去負面評價不談,對這些紅脖子而言,這裡有著超過99%的主流民族,沒有lgbt敘事,這是一個強硬的大國。
這裡的一切,簡直是保守派紅脖子們夢寐以求的天堂。
但現在,在直播畫面的普及下,他們意識到,原來這樣的保守派天堂是可以發展出前所未有的科技,除了意識形態符合他們的審美,科技進步是如此顯著。
他們會覺得,如果我們國家迴歸保守,不再搞lgbt那套敘事,不再追求那樣的價值觀,我們是不是也能重新回到正軌。
雖然德克薩斯州是傳統意義上的紅州,已經紅了很多年,但我能感覺到很明顯起風了,今年的總統大選大t極有可能會捲土重來!
過去的敘事邏輯在消亡,在瓦解。”
林燃回到地球刷到這篇回答後,心裡對遠在阿美莉卡正在拼選舉的大t說:教父對你夠意思吧?還能以這樣的方式幫你競選。
雷君發微博:“這是我人生最奇妙的一次旅程,很榮幸能夠和兩位同行,親自體驗了小米探測車,第一天就這麼刺激了,很難想後續的旅程會有多刺激,歡迎大家全程收看我的月球之旅!”
並且配了兩張圖,第一張是他們在月球基地的合照,第二張是小米探測車的照片。
前者的水印是小米手機,後者的水印是小米眼鏡。
點贊數短短一小時就破了五百萬,被認為很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點贊數最高的微博。
和流量明星的微博比,這可沒有任何水分。
四個小時的時間轉瞬即逝,地球上此時已經是上午的十一點,大家都開始上班了。
本來就沒休息好,大把人昨天晚上通宵看直播了,沉浸式登月。
現在壓根沒心思上班。
四個小時剛過,11點零七分,雷君、小米集團、阿波羅科技這些官方直播頻道就有大把觀眾湧入:
“開門!”
“急死我了!”
“急急急急急!”
“怎麼還沒開門?”
“開門!”
這些留言有在直播間,有在微博上。
中間沒有主播來救場,只是小米發了條微博:
“大家稍安勿躁,精彩很快繼續。”
足足等了十來分鐘,直播間的畫面裡才出現基地的樣子。
只見林燃和韋旭航都出現在畫面裡,已經一副整裝待發的樣子。
“我們現在要去下一個目的地,那個目的地也是一座貨運飛船,它有基於月球環境的設計3d列印工廠模組,我們需要把它給運回來。
然後完成安裝和試執行。”林燃說。
雷君跟著起身,3d列印眼鏡視角下的畫面也開始晃動。
觀眾朋友們跟隨雷君的鏡頭,完成更換艙外宇航服,然後進入到月球探測車的後車廂。
等到畫面定下,然後略微晃動,在看直播的觀眾們知道,這是又一次出發開始了。
“雷總,睡著了嗎?”林燃問:“我第一次到月球上的時候,還沒有月球基地,我和巴茲壓根就沒有睡覺,因為我們呆的時間很短,只有短短几個小時。
這次也是我第一次在月球上睡覺,因為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緣故,真的很奇妙,就好像我稍微一用力就會飄起來。”
雷君苦笑著說道:“我也不知道我有沒有睡著,我剛躺下的時候腦子裡很多雜念,也沒注意和地球上有什麼區別,然後半夢半醒之間就感覺到休息室的燈亮了,然後耳邊響起你叫我的聲音。”
林燃笑了笑:“放輕鬆,我們要在這呆整整七天時間,這七天時間裡你累了自然就會倒頭就睡。”
雖然隔著宇航服的頭盔,他雷君看不清楚林燃的笑容,但他總感覺其中略微帶有些許狡黠。
和他們著陸時相比,此時的時間已經過去七個多小時,這個小時當然是地球的時間單位。
在月球南極沙克爾頓隕石坑邊緣,天邊沒有云,太陽已經在地平線上低懸,離月球的夜晚又近了一些,長長的陰影像冰刀切開的溝壑。
月球的一個自然日相當於地球的29.5個自然日,所以他們會在月球南極徹底進入夜晚前離開這裡。
所以儘管看上去好像太陽快要落下,實際上還早得很。
“確認座標,貨運艙在東偏北三百四十度,距離一千一百二十米。”韋旭航在導航屏上標出一個綠點。
林燃和雷君坐在後面,他聽到之後,思索片刻後在通訊頻道里說:“我們走北坡繞行,路面坡度小,拖拽會更穩,那玩意比核裂變發電站要更精細,容不得半點意外。”
地球上,李宜清和徐賢也在看直播,這是他們在燕大博士生涯的尾聲了,即將離開校園,李宜清成功拿到了阿波羅科技的offer,徐賢則因為做出了大問題,所以打算在燕大再呆兩年,做完博士後之後謀求國內的教職。
甚至說的更直接一點,他希望能去交大任教,申海好地方,交大又是top3,手握院士菲爾茲獎得主林燃,交大的數學系這幾年招生順利,青年教師招兵買馬也很順利,一直在擴張。
這意味著有很多坑位,徐賢瞄準的就是那。
最後一點校園時光,他們在寢室看直播,各自對著各自的膝上型電腦,時不時地交談兩句。
“不是,清神,這直播暴露的資訊是不是有點太多了,本身沙克爾頓隕石坑這個點位就是老美找到的。
然後我們在直播過程中暴露這麼多的地理資訊和具體位置,他們豈不是對我們的基地、貨運飛船著陸點什麼的都一清二楚?
這些不要保密嗎?”徐賢問道。
他覺得李宜清馬上入職阿波羅科技,肯定對這些有所瞭解。
李宜清說:“我不知道,不過我想問題不大吧,畢竟阿美莉卡都沒有在月球南極著陸,不太需要擔心,他們都過不來,就算知道又能怎麼樣?”
徐賢發了條知乎動態,想要從自己的粉絲群體裡獲得解答。
月球上,他們已經來到了貨運飛船前,該貨運飛船停在一片平整的巖面上,艙門已經由地面遠端解鎖。
林燃和雷君下車,穿著宇航服動作緩慢。
“模組重一噸一百四十公斤,月面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我們還是得小心。”林燃說。
韋旭航在車內操作貨艙裡的自動升降臺。
液壓缸緩緩抬起,銀色外殼的3d列印工廠模組露出主框架和四個固定支架。
林燃檢查模組外部的加固帶和震動緩衝器,確認鎖釦完好,“好了,我們現在要把它給拉下去。”
是的,這也是在一個拖車上,貨倉艙門向下延展,出現一個金屬板構成的坡道,雷君和林燃抓住前面的繩子緩慢把3d列印工廠往下拽。
“牽引架就位。”林燃用無線電喊道。
韋旭航駕駛探測車倒車到升降臺前,機械臂伸出,將牽引掛鉤對準模組下方的連線環。
牽引重量增加,車速被限制在每小時五公里,爬坡時電機電流峰值一度飆到額定功率的九成。
林燃說:“韋旭航,注意動力系統的溫度讀數,如果電池溫度接近45度,我們就停下來休息一會。”
韋旭航說:“明白,教授!”
他內心感慨,教授這是第一次來,對於整個月球基地本身、各類裝置的執行機制、危險引數都瞭如指掌,不愧是教授。
45c就是敏感的電池溫度,萬一電池爆炸,那他們還要走回基地把備用電池給運回來。
半小時後,他們回到基地防護區。
氣閘門外,地面鋪設了鋼合金軌道,方便重型裝置進出。
模組被緩緩推入裝配車間。
車間是低壓氮氣環境,溫度保持在15c,以減少金屬熱應力變化。
韋旭航走下車,拆除運輸加固帶。
林燃將四個支撐腿展開,電動液壓桿將模組平穩降落到基礎平臺上。
“定位孔對準……好,鎖定。”他確認定位孔已嵌合。
隨後,林燃接入主供電線纜,插頭是雙重密封的航空插接件。
訊號線除了連線月球基地外,還能直接連到地球的控制中心。
顯示屏亮起,一排自檢專案依次變為綠色:冷卻系統正常、列印噴頭溫控正常、月壤進料倉待裝填。
隨後他們把一車月壤倒入進料倉。
韋旭航吐槽道:“這可是上上次我來月球和錢飛兩個人,勞動了整整三天的成果!”
月壤顆粒先經過真空篩分機,分離出大於2毫米的碎石,再送入高溫燒結爐。
爐溫升到1200度,月壤中的氧化物被部分還原,剩餘的矽酸鹽和鋁矽酸鹽在高溫下熔融成可擠出的漿料。
第一道列印命令下達,列印一塊 50厘米見方的六邊形結構磚。
噴頭沿著設定軌跡移動,每層厚度 5毫米。
冷卻風口吹過,防止材料在真空中急速收縮開裂。
二十分鐘後,第一塊月壤磚成型。
林燃蹲下,用測量尺和遊標卡尺檢查尺寸,誤差不到 0.3毫米。
“這是奇蹟!”雷君說:“這是月壤打造的磚!”
彈幕更是被666瘋狂刷屏。
這張直播截圖,在全球的社交媒體上瘋傳。
“見證歷史,人類歷史上第一塊由月壤打造的磚!”
“我看到了未來的曙光,人類用月球上現有的原材料打造月球基地,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ohhhhhhh!”
“太不可思議了。”
林燃想了想,問道:“雷總,你覺得這玩意拉回地球賣,定價多少合適?”
雷君說:“這取決於成本,成本多少,你定價是成本的十倍,我覺得大家都會買單,當然前提是確定它沒有輻射。
如果有輻射,那即便大家想買,也不會允許在市面上售賣。”
林燃點了點頭:“有道理。”
他接過月壤磚,用穿著宇航服的手輕敲磚面,發出沉悶的回聲。
“強度應該夠了。”韋旭航說。
人類歷史增加新的一條:2024年7月12日12:42,月球南極基地完成首次就地資源製造。
“所以這東西主要是用來作為外面,電磁軌道的骨架用。”林燃接著說道。
他鼓掌道:“好了,雷總我們現在要做下一個工作,那就是對低溫環境下的晶片進行檢驗,檢驗結束後,我們在月球的主要工作就完成了。”
雷君驚訝道:“這麼快嗎?”
林燃說:“快嗎?我覺得不是很快,另外因為這是去陰影區進行測試,所以我一個人去就好了,雷總,你回基地先稍作休息。
雷總,我知道你肯定對超導晶片感興趣,但問題是陰影區的環境複雜,實驗室也很逼仄,你可以透過網路連線地球上的網頁看直播。
把小米眼鏡給我,我來負責直播。
或者等回到地球之後看回放。”
雷君點了點頭,他不同意沒有任何作用,在月球上只有接受的份。
不過怎麼想,怎麼感覺奇怪,自己千里迢迢在月球上,看月球直播,這叫怎麼一回事?
資料從月球傳輸到地球,再從地球傳輸回月球,自己在月球看直播的延遲甚至比地球還要更高。
林燃從月球基地裡,拿著一個銀色的真空保溫箱,離開了基地。
這是從地球上帶來的,溫度保持在地球的26度,在低溫情況下,超導性會顯現,它會被啟用。
雷君早就猜測這個箱子裡是超導晶片,結果證明了他的猜測。
“教授不會有什麼意外吧?這裡到陰影區域還是有一段距離。”雷君心想。
只留他一個人在月球基地休息,韋旭航負責開月球探測車把林燃送過去。
到達光暗交織的邊緣後,林燃沿著韋旭航他們鋪好的纜道緩緩走向隕石坑陰影區深處。
實驗室並不華麗,是一個半地下鋼架結構,外層覆蓋了三層防微隕石衝擊的塗層。
遠不如月球基地那麼吸引人的眼球。
照明全靠行動式冷光燈板,光束在真空中顯得有些孤獨。
牆上是一排低溫相容的測試櫃,銀白色面板上閃著綠色狀態燈。
在恆溫更衣室,林燃換上低溫作業服,隨後提著銀色保溫箱走進實驗室。
多說一句,ai眼鏡靠作業服保證穩定執行,不代表小米眼鏡能在零下173度的環境下還能工作,這已經超出地球消費電子產品的要求了。
“晶片真空包裝完好,過程中的運輸震動不超過 0.3g。”林燃一邊把保溫箱固定在工作臺鎖釦上,一邊看著運輸過程中的具體引數。
他先在潔淨艙的緩衝間去掉最外層的運輸鎖,真空箱的內壁立刻冒出一層白霜,這是殘餘氣體遇到低溫瞬間凝結。
晶片被固定在一塊陶瓷基板上,封裝厚度不到0.5毫米,邊緣用銀焊封死。
林燃操作機械臂將基板送入低溫測試腔。
測試腔本身溫度比外界還低兩度,透過多級輻射遮蔽保持極端穩定,上下波動不超過0.02c。
第一步是電阻曲線掃描,林燃輸入啟動指令,腔內的精密引線逐一接觸晶片的測試點。
顯示屏上,阻值曲線在-183c以下迅速跌至零,穩定在儀器噪聲下限。
“零電阻確認。”林燃說,他的聲音會傳回地球,控制中心的工程師團隊能聽到,在看直播的觀眾們同樣能聽到。
他的語氣很平靜,但地球上的華國人可不平靜。
文昌控制中心,響起一陣歡呼,大家互相之間能看到各自臉上的興奮和激動。
最重要的超導性確定了,其他就是慢慢解決的問題。
溫度的變化沒有影響超導性,這是最好的訊息。
彈幕更是狂發6,大家只能用這樣的表達來抒發內心激動的心情。
第二步是臨界電流測試,林燃逐漸調高電流,從1毫安、10毫安到100毫安逐漸往上加,曲線失重都保持平直無阻。
一直當電流提升到1.2安培的時候,曲線上出現輕微波動,超導狀態邊緣的渦旋運動開始影響傳導。
“臨界電流在1.18安培。”林燃報數。
第三步叫量子干涉測試,這是演示晶片量子級靈敏度的關鍵步驟。
測試腔外的微型磁場發生器製造出幾個皮特斯拉量級的磁脈衝。
螢幕上出現了週期性振盪的干涉條紋:清晰、對稱,沒有任何相位漂移。
“我們這樣讓他直播真的沒事嗎?”
“沒事,除了阿美莉卡,其他國家能跑到月球去做測試?阿美莉卡去月球的話是好事啊,他們的精力消耗到航天競賽上,總比在全球各地搞事要好吧?
再說,這充其量算是有限開源,大把的技術細節,沒對外公佈。”
“也對,老美要登月,他們起碼得重新找到幾十萬的產業工人,他們要是能做到這點,製造業和國際金融,這兩頭最多隻能要一頭,這對我們來說是好事。”
發生在燕京的對話,顯示出,這次直播林燃充分和燕京方面溝透過,這不是技術洩露,這是提前預設好的一次秀肌肉行為,面向全球的一次秀肌肉。
林燃盯著螢幕,把最後的測試報告儲存到本地,然後透過網路傳遞迴地球鏈。
“.對前端引數偏差敏感,量產需抽檢容差。”
資料打包:r-t、i-v、ici_cic、v-Φ、噪聲譜、s引數”
晶片被緩緩退出測試腔,重新封裝進真空盒,外殼貼上“透過”標籤。
在地球阿波羅科技的檔案管理裡,這將被記錄為cwcd-01:沙克爾頓超導晶片原型。
林燃在月球陰影面的實驗室呆了整整四個小時,完成了測試和記錄的全過程。
資料傳輸回地球后,由地球的工作人員撰寫報告。
林燃把該做的實驗,逐一完成,確定了超低溫超導這條路是可行的
地球上微博熱搜置頂只有一條:
“超低溫超導月球測試成功”
沒有別的,只有這個。
點進去是百花社的社論發在微博上:
“零阻抗的飛躍——我國在月球南極完成超低溫超導晶片在軌測試
燕京時間7月12日13時42分,在距地球38.4萬公里的月球南極沙克爾頓隕石坑永久陰影區,我國月面科學試驗站傳回一條令人振奮的訊息:我國科研團隊成功完成了首塊月球原位製造超低溫超導晶片的全引數測試,所有關鍵指標達到或優於設計值,標誌著我國在極端低溫條件下的前沿材料與量子器件研究邁出重要一步。
在月球南極,科研人員只需構建遮蔽與控溫系統,即可獲得長期、穩定、低干擾的物理條件,正是這一獨特優勢,使月球成為超導材料、量子器件和深空探測核心電子裝置的理想試驗場。
‘晶片進入零阻態的轉變非常乾淨,臨界溫度、臨界電流密度都達到了預期上限。’文昌控制中心超導晶片的有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道。
他說,科研團隊在月面搭建了真空防振平臺、磁遮蔽系統和四探針精密測量鏈路,對晶片的電阻-溫度曲線、臨界電流、微波諧振特性及磁通噪聲譜等指標進行了全流程測量.”
林燃回到月球基地後,雷君鼓掌恭喜道:“教授,恭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