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廟門,便有淡淡的檀香飄來,五年前的記憶隨著此時的場景慢慢浮現。
那時候,師傅說是去s城幫別人看風水,順帶我長長見識,當做遊歷。
我本是要和師傅一起去宅邸,也好學習。
可是前一夜,師傅預先去觀望觀望,那是一直以來的習慣,師傅總是一個行事謹慎的人。
難得的獨處時間,我正在客棧裡偷偷玩彈珠,師傅突然氣喘吁吁地開啟門,顧不得看手忙腳亂藏玩具的我,徑直走到桌前,端起茶水,仰頭一飲而盡。
正想詢問,師傅右手一揚——這是叫我不要說話的意思。
意識到可能是有正事,我連忙下床坐到師傅對面,等著他講。
師傅喘了幾口氣說:“這客棧咱不住了,走,我帶你去個地方,這兩天你就好好在那兒待著,不要亂跑。我辦完事回來就接你,如果沒回來的話唉!算了,那時候再說。”
卻從懷中掏出一個小本子,扔給我:“這個給你,記得隨時保管好了,就是斷手斷腳也不能沒了它。”
我卻一驚,不帶我去,甚至還有最後一句的“如果沒回來”,那個宅邸一定是有什麼問題。
我有些疑惑的問:“師傅你為什麼不直接拒絕啊?”
雖然一般能讓師傅出遠門的,要麼是大戶人家,要麼是及其奇詭的風水局,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只要可能會有自身危險,師傅都會毫無猶豫地拒絕。
可是這一次,師傅似乎連後事都安排了——我手中的本子,封面上是四個大字:占星要訣。
“唉……”師傅站起身,負手而立,背對著我,望向窗外,似乎若有所思。
“當年這戶人家,於我有救命之恩,這一次他家似乎有難,我怎可又冷眼旁觀?”
話已至此,師傅下決定的事情,是沒有人能更改的,我這一問,也只是為打消疑惑。不過,師傅也是個重情義的人啊。
然而現在這樣的情形,重情義?我不由得苦笑。
後來,師傅便帶我去了這無明寺,裡面的住持是他的熟人,安排我住在空出來的房子,和僧人門一起吃齋飯。
齋飯意外地好吃,住持整天笑眯眯的,人也隨和,但是話特別多。
自從見到我後,說我是什麼“有緣人”,就有事沒事拉著我說話,但是實際上就是我聽他講各種佛法,我有時候不耐煩說了幾句,他卻只是笑眯眯地道:“嘿嘿,你這小朋友,也是有趣。”
便當做我沒說一樣,滔滔不絕。
呆在無明寺的兩天,是在忍耐住持的絮絮叨叨,和擔心師傅的心情交替中度過的。
後來師傅平安無事,這段記憶便隨著時間慢慢淡化。
而今日我竟然以這種方式回到這裡,可以說是“幻境中的物是人非”了。
憑藉著重新激發的回憶,我很熟練地找到了住持的禪房。
寺廟的一切和記憶中別無二致,不過卻沒有遇見一個人,空氣中也沒有了朗朗誦經聲。
我緩緩推門,還未等我看清楚情況,便聽到一聲:“小友,好久不見!”
循聲望去,只見住持從佛像後鑽出來。
準確地說,是佛像左後側的小門,只是位置隱蔽,從我的角度看就像是佛像背後鑽出來,算是個挺巧妙的設計。
和五年前一模一樣,一樣的袈裟,一樣的體態,一樣的姿勢,甚至連笑眯眯的表情都未有改變。
他走到離我有三五步遠,便站定,向我行禮。
不知怎麼,我連忙站起來,向他回了一個禮。
這時候才發覺自己的異常,一來,明明是幻境,這住持說的卻是好久不見,二來,我不自覺地將他和五年前作對比,甚至感嘆毫無變化,可是幻境中的人,和過去是否有變化,不都是正常嗎?
突然想起,前兩扇門,第一扇是過去,第二扇是未來,難道這一扇,便是現在?
我突然有些激動,既然五年前這位住持能夠預言今日,那我之前所遇到的疑惑,所經歷和即將經歷的災難,是否也可以的得到回答? 我和住持面對面坐下,如今,我卻比他還高一截。住持給我斟了一杯茶,在我正欲發問時,示意我飲下。
我剛放下手中的茶杯,便聽到住持問:“小友,試問,這茶是何味道?”
得,又要和我講大道理了,索性我直接裝傻:“肉味。”
“……”果然,住持一陣無言。
我有些得意,不過還是儘快切入正題,問道:“您可知,這因緣觀是什麼意思?”
住持不回答,卻是反問:“那你可知,我的法號是什麼?”
這次,便輪到我無言了——之前我對此從未在意,他也為自己提起,我便忽略了。但是熟人相逢,竟不知名字,難免有些尷尬。
“貧僧法號,安明。”
住持淡淡地說道,轉而又問:“小友想必也未在意,這寺廟的名字吧。”
無明寺,安明住持,和我這一個名為安明的人。此刻明白,為何住持說,我與他有緣。
可是按照他的意思,這無明兩字,與我也有關係。可是,因緣觀的無明不是十二緣起之一嗎?我難道不是因此才會在屬於因緣觀的第三扇門來到這裡?
而安明住持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道:“小友啊,人應講求悟性,你只記住了因緣觀,可你懂得,何為因緣觀?你我相遇,是緣,可再次相遇,那第一次的緣,又何不為因?”
然後,他給自己斟了茶,慢慢喝下去。“而你師傅帶你來此,是因,可是他遇見危機,做出這種選擇,也是因前之因。”
我耐心,甚至算是認真地聽著。
按照上次的經驗,一定要從中悟到什麼道理,才會完滿此次幻境。
而且,就在剛才,我打消了從他口中得到什麼的念頭,不管是幻境,還是他真的精神穿越了過來,某個神秘力量也不會允許我得知天機。
那天雷落在身上並不痛,但誰知道是否會有什麼後遺症。
“這因緣觀,觀得十二緣起,也甚是簡單。”
“十二緣起,亦是十二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