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濃,隨安睡在唸之的旁邊,沉沉的睡著了。小臉還非常的甜美,雖然已經十幾歲了,念之躺在旁邊看著這張臉,覺得幸福,也覺得歉疚。
房間裡還有隨安小時候的照片,笑得像花朵一般,露出上下兩排牙齒,滿頭大汗的樣子。那個充滿朝氣的孩子,都經歷了什麼,每次想到這些,念之都會非常自責,覺得沒有保護好孩子。
是從上小學開始的,陸銘就給隨安寄予厚望,各種樂器班、畫畫班、舞蹈班、書法班,恨不能全方位的讓孩子練習一遍……然而,隨安並不像是念之那般乖巧,隨安非常有自己的主見,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放棄的速度永遠非常快。
陸銘是慢慢的熄滅了心裡的火,熄滅了對這個孩子的期望。
其實在上學前,念之甚至很少見到陸銘甚至發火的樣子,然而當隨安開始識字、寫作業、考試、陸銘的怒火就開始抑制不住的爆發了。
他本就工作繁忙,沒有什麼時間陪孩子寫作業。偶爾有時間跟孩子講題,就恨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點到面,網路串聯知識,全部灌輸給孩子的大腦裡。完全不管那個小孩的大腦是否能接受,也不管孩子的狀態如何……
越是這樣,隨安越牴觸。
陸銘是從小到大的學霸,念之也是全校的前幾名,可是,他們的孩子卻考全班倒數,這種均值迴歸,讓陸銘痛苦不已,也慢慢在痛苦中接受這個事實。
然而,最讓念之不舒服的是,陸銘從眼中流露出來的對孩子的失望和鄙視。
一個父親對孩子的不喜歡,那麼明顯。
這恐怕是一個家庭裡最殘忍的真相,而且外人看不出來,沒有人會知道。所有人都會告訴孩子,你的父母非常愛你,最愛你。
孩子們也是這樣相信的。
可是,念之有了孩子後,發現這是一句謊言。不是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傾之所有,會很負責,會很努力,但同時,可以不斷的鄙視這個孩子,讓這個孩子承受失望和恐懼。
孩子會混亂,他的感受可能就是父母不喜歡自己,可是,現實又覺得父母很愛自己,付出很多,他分不清楚……
直到他長大,直到他成為父母,他會明白這中間的區別。
還是在隨安一年級的時候,有次陸銘發瘋罵哭了隨安,念之立即衝出來擋在前面,拒絕陸銘再說一句話,讓他立即離開孩子房間。
後來念之和婆婆張雪聊天時,說起陸銘對孩子有多控制不住怒火。張雪嘆氣,說陸銘小時候,她對陸銘太嚴厲,常常打他,尤其在學習上,打斷過家裡的各種小傢俱。自己那時候著急,也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而這一切,張雪跟念之說起時,轉過頭的瞬間,眼淚飄落。
張雪想起來的是那個拋妻棄子,遠走他鄉的男人,陸銘的父親……在陸銘五歲時,就離開了,去了北方再次結婚成立家庭,從此沒有和張雪母子倆聯絡過。
張雪提起陸銘的小時候,就會眼眶發紅。她幾乎是憤恨的,血液都要變成黑色,那些她一個人帶著孩子的時光,不斷求著親戚朋友幫忙照顧孩子的歲月,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的過去……她都終於熬過去了。
疲憊至極,孤獨至極的時候,她也被恐懼緊緊抓住,她沒有力氣和耐心再付出更多,只能透過簡單的“打”來處理一切孩子的問題。
可是當陸銘和隨安的問題再次出現時,張雪更加自責,她只能跟念之申請,她來輔導孩子,她來做更多的事,她想彌補……
念之忍不住覺得荒謬,為什麼男人做錯的事情,全都是女人們在抱歉,女人們在想辦法彌補?男人們呢?他們到底怎麼想?
他們可真有意思,小腦袋裡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