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1章 門閥的區別

李拾遺坐在馬車上,趕赴興慶宮的宴會,這是李拾遺第一次來到長安,除了剛才簡單的拜會了立節郡王薛崇簡以外,李拾遺還沒有好好的看這個龐大的城市。

走到朱雀大街,和李安匯合之後,程若冰同李安也見了禮,三人又回到各自的馬車上,李拾遺沒有由來的想到了程若冰的話,一時間眉頭緊鎖。

勳貴對比門閥還是缺乏底蘊,由於論者所持角度互異,史書對這種特殊階級的稱謂頗不一致。

例如:指家門貴盛者,稱為"高門"、"門第";強調世代做官者,稱"士族"、"世家"。至於"世族"一詞,兼指政治、社會、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較廣。

東漢時期,士人主要透過察舉、徵辟出仕。

被舉、被闢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門生、故吏為了利祿,甚至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大官僚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東漢後期計程車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

所謂門閥大族,就是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具有這些特徵的家族。東漢時期選士首先看族姓閥閱,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徵辟中照例得到優先。

門閥大族是大地主中長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當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們聯結、周旋。門閥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勢力更具有壟斷性,實際上統治了這些州郡。

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與這個階層結合在一起。

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發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但曹操不但沒有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曹操死後,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

實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西晉時雖仍襲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評定者家世的封爵與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選擇人才的作用,以致於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

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晉規定高官顯爵者各按官品高下佔有田地,並在全國範圍內以法令形式承認私家依附農民。

雖然法令規定免除國家租稅、徭役的戶數,但在佔有大量田地情況下,高官顯爵者必然擁有更多超過法令規定的從事勞動的依附人口。

在佔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礎上,後漢、曹魏以後世代高官而且世襲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擁有特殊優越地位,形成門閥士族。

西晉亡後,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東晉王朝得以建立。

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北人士族與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層與下層、皇室司馬氏與僑姓大族、各大族之間、中央與地方(揚州與荊州)等錯綜複雜的矛盾。

終東晉一朝,門閥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馬氏統治,自立為帝,後失敗被殺。

南朝宋武帝劉裕從東晉門閥專政、王權弱小、方鎮割據的積弊中汲取教訓,努力加強皇權,因而南朝世家大族雖然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

不僅擁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佔水,實行莊園經濟,佔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實際軍政實權大為削弱,政治權力主要已不在他們手中。

南朝士庶之別非常嚴格,士族透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係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

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認為"清顯"的職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階層之分,兩者之間一般也不通婚,低階士族擔任的某些官職,高階士族不屑擔任。

侯景之亂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擊。承聖三年,西魏軍攻佔江陵,俘衣冠士族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

這是對南方門閥士族的一次沉重打擊。在陳朝,無論僑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僅政治上早已無所作為,社會聲望和經濟地位也都一落千丈,門閥制度已經沒落到徒具軀殼了。

"第",指直接面向大街開的院門,這是古代身份地位高尚的標誌。門第指家族背景、地位貴賤。

而閥閱一詞則最早見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這些有功的大臣以及他們的後裔為了彰顯自己的業績,所以在大門兩側豎立兩根柱子,左邊的叫"閥",右邊的叫"閱"。閥閱指家族功績、官曆等。

這些身份地高位顯的功臣,其權勢往往不止一代,他們的後世子孫也在這種庇廕之下,透過各種途徑,擔任朝廷的要職,形成家族、姓氏勢力。

於是,人們稱呼這樣的家族為門閥。一些朝代甚至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了門閥所享有的特權,這就成為了門閥制度。

世族和貴族的定義和標準有分別的,雖然有重複之處,但貴族是以正式的爵位等頭銜固定,由國家政權所冊立的。

可以因為政權迭更或受封者犯罪或不得勢而被褫奪,而且有些貴族的定義,只限於受勳者本人(如終身貴族),所以不能以某個人是貴族家庭出身,本人就自動成為貴族。

而世族是社會上以人物的背景而接受和承認,故在君主制中,一些王朝敗亡後,舊有的王室和貴族只要沒有被屠殺殆盡,並未被新政權冊封。

但受到民眾的尊敬且不須隱姓埋名的話,便可以視為非貴族的世族,而在共和政體中連續超過一代掌握政治、經濟、軍事實權的家族也常被視為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