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情況也的確如唐笠所料。
遼魏秦三國聯軍的確沒有再次組織大規模的進山圍剿,而是對莽莽太行山進行了嚴密的封鎖。
當然,想要完全不讓盤古軍有機會出山是不大可能的。畢竟太行山北麓長達數百里,他們也沒有那麼多兵力處處設防。
可是胡人多騎兵,而騎兵最大的優勢就是機動力強。
在幾個最適合進出山的地點設下大營,就算擋不住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山的盤古軍也無所謂。只要點燃烽火,很快就會有附近的騎兵趕來支援。
若是全是步兵的盤古軍遲疑那麼一點點,更多的後續部隊就有可能將其徹底圍住。
盤古軍出山又不是為了消滅敵人,雖然這個也很重要,卻不是最主要、最迫切的任務。
山裡現在最需要的是糧食!是能夠讓數萬人填飽肚子的食物!
其實在和女真人聯手的時候,山裡的糧食儲備就已經很緊張了。畢竟之前的秋收,說到底還是歉收的。晉城儲備的糧食也不可能永遠都吃不完,尤其是數萬張嘴一起吃。
本就是打算困死山中秦人的胡族聯軍,在補給方面做了特別有針對性的安排。
除了大部隊集中押送之外,還特意保留了危急時自行放火的規矩。
狡猾的胡人甚至還會組織一些誘餌,用小股運糧隊引誘盤古軍去搶,然後由事先佈置好的大軍進行圍剿。就算圍剿不成讓他們跑了,假扮的誘餌也沒有糧食成為盤古軍的戰利品。
這非常陰險的一招,還沒釣著唐笠這條大魚,先就讓一直在山外活動的李程吃了大虧。
經歷了快兩年幾乎沒有間斷戰火的東部幷州,說變成無人區太誇張,赤地千里絕對是個很好的形容。
這讓李程的斥候營,在吃空了太行山邊緣的幾個秘密物資儲備點後,徹底變成了沒有任何補給的純游擊戰士。
堅決奉行“絕不劫掠百姓”的他們,其實本來日子也不是那麼難過的。畢竟作為一支機動性極強的純騎兵,要靠繳獲來勉力維持,雖然困難卻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隨著山裡的糧食越來越緊張,他們就再也忍不住想要作出一點貢獻。
不顧唐笠的三令五申,李程的斥候營數次強襲了幾次敵人運糧隊。搶到的糧食也的確解決了山裡的燃眉之急,卻也讓他們成了敵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隨著胡人聯軍將押送補給的軍隊數量增加到了兩三千人一組,已經摺損了近六成的斥候營就再也啃不動他們了。只能將目標轉向了偶爾出現的小股補給隊伍。
其實李程是想到了這很可能是敵人設下的陷阱的,畢竟已經採取了大隊押糧的敵人,又怎麼會始終允許那些小隊伍存在呢?事實證明大隊伍的效果非常好,自己根本就打不動。
但現實情況卻逼的他不得不去冒險。
就算不再想辦法支援山中,他們自己也得吃飯啊!
在小心翼翼的避過了數支明顯是誘餌的敵人後,再也堅持不下去的李程還是中招了。
雖然因為機動力強大沒有被敵人纏住包圍,卻也一戰就損失了近半人馬。
此戰過後,人數已經不足兩百且糧草已盡的斥候營,終於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只得全部撤回了山裡。
至此,盤古軍連同數萬百姓,被徹底困在了山中。
到六月中,山中存糧糧食基本告罄。這還是在四月份的夏收有所補充的情況下。
可惜那點補充實在有限的可憐!本就是之前山中百姓在有限又零散的山中平地上種下的那點。不但面積很小,產量也遠不如山外良田高。
萬幸的是此時並非冬季,這個時代物產還算豐富的太行山中,狩獵捕魚的收穫還算不錯。可要養活幾萬人也是不可能的,不夠的部分就只能用樹葉、草根這些東西來補充。
吃不飽肚子之下,盤古軍的戰鬥力也是直線下降,出山的次數都越來越少了。
面對基本上已成堅壁清野之勢的東幷州,唐笠也是一籌莫展,絲毫想不到辦法。
但一直窩在山裡等死也不行,因為天氣終有一天會轉冷。到時候食物的獲取將變得更加困難,甚至會被斷絕。一個冬天下來,此時山裡的人十成中能活下來一成就算是不錯了!
不得已,唐笠只得將目光看向了大山的另一側。
就在盤古軍在山中逐漸陷入絕境的時候,山外的遼魏秦三國也不是悠哉悠哉的毫無問題。
歷來,戰略相持,或者說是拼消耗,都是最傷元氣的。甚至比短促的激烈大戰都要消耗國力。
數萬大軍一字鋪開,時不時的還要打幾場小仗,消耗的糧草物資絕對是海量的。整個東幷州又無法恢復生產,因此三國中最先撐不住的就是北魏。
說一句毫不誇張的話,本就在北方實力最弱的北魏國,已經快到了亡國的邊緣。
兩年的大戰,其他幾國都是打打停停,只有北魏是一刻也沒閒下來,始終處於戰爭狀態下。
北邊,雁門關以外全部丟失;佔了面積一小半的東部幷州又幾乎被打成了白地,且至今無法恢復生產;都城所在晉陽,周邊又被自己搜刮了一遍;損失最小的西部幷州情況要好一些,卻也沒好到哪去,同樣到了崩潰的邊緣。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北魏還得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因為如今遼國和後秦兩國都有大批軍隊就在幷州,要是敢自己削減軍隊數量,下一刻之前的盟友就能變成惡狼。
聯盟嘛!本就是實力相近之下暫時妥協的產物,從結成的那一天起,就是用來撕毀的。
更何況,人家的三國盟約中,本也就沒有自己的名字。
除了自身龐大的軍隊要勉力供養,北魏還得為遼軍提供一部分糧食物資。後秦軍他們可以梗著脖子不管,強大的契丹人他們是萬萬不敢得罪的!
北魏的瀕臨崩潰自然全都被盟友們看在眼中,記在心頭。本就既無禮儀也無信義的胡人,又怎會不起其他心思呢?
後秦有多少小心思暫且不提。
單說遼國,朝堂上之前就有過要不要趁機滅魏的分歧。
隨著盤古軍的基本敗亡,和北魏的奄奄一息,之前本就是被蕭太后強行壓下去的滅魏聲音又逐漸大了起來。
當初蕭綽力主不能趁機滅魏,原因本就不是顧慮什麼盟約不盟約的,主要還是出於權利平衡方面的考慮。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發展使得這位歷史上有名的女強人,也越來越壓不住不同的聲音了。
還很重要的是,在這段時間裡蕭太后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因蕭撻凜戰死而起的重新佈局。而從她內心來說,也是想要找機會滅魏的。不然當初也不會趁著秦魏大戰,調動十萬大軍準備一戰滅魏了。
此時的遼國朝堂,就只缺那一顆火星,就能點燃那把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