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時光裡,姜強不僅勤勉於修煉,還廣泛涉獵神經科學、心理學、資訊科學及哲學等多領域的知識,力求將這些智慧的火花融入他的修仙之旅,不斷昇華自已的意識與境界。
他特別將心理學的智慧引入修仙實踐,深入探索人類情感的奧秘。他認識到,情感作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修仙者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透過心理學的學習,他掌握了調節情緒的藝術,學會了如何在紛擾中保持內心的寧靜與堅定。
這一切的成長與蛻變,都離不開他那位既神秘又強大的導師——系統的指引與幫助。
“系統,我又有了新的領悟。”姜強站在山巔,眺望遠方,心中洋溢著喜悅之情。
“哦?願聞其詳。”系統的聲音在他心間迴盪,帶著幾分期待。
“我意識到,修仙之路,法力修煉固然重要,但心靈的修煉才是根本。唯有內心足夠強大,方能駕馭自身之力,無懼風雨。”他誠懇地分享著自已的見解。
系統靜默片刻,似乎在細細品味他的話語。
“你的見解頗為深刻。”系統終於回應,“修仙,實則是一場心靈的修行。唯有心靈堅韌,方能抵禦外界誘惑,保持清明,在修仙路上行穩致遠。”
姜強聞言,點頭表示贊同。
“那麼,對於接下來的心靈脩煉,你有何打算?”系統繼續詢問。
他略作思考,回答道:“我計劃將心理學原理與修仙實踐相結合,從理解人類的基本情感——喜、怒、哀、樂出發,深入剖析這些情感的內在機制與影響,以此增強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確保在修仙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與冷靜。”
系統對他的計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進一步追問:“具體而言,你打算如何實施這一計劃呢?”
姜強微微一笑,眼中閃爍著智慧之光:“我將從基礎入手,逐一剖析每種情感的本質與表現,透過實踐與反思,逐步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使自已在面對任何挑戰時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堅定。”
系統聽後,似乎對他的計劃頗為滿意,兩人的對話在微風中緩緩落幕,而姜強的修仙之路,也因此而更加寬廣與深邃。在遙遠的修真大陸上,有一片未被世俗塵埃觸及的偏遠之地,群山巍峨,雲霧繚繞,彷彿天地間最後一片淨土。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山洞,它靜靜地躺在密林深處,洞口被藤蔓遮掩,若非有心尋覓,絕難發現其蹤跡。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山洞,成為了姜強探索修真與心理學融合奧秘的秘境。
姜強,一個來自藍星的青年,因一次意外穿越至此,帶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與對自我提升的渴望,踏上了修真之路。不同於傳統修真者,他心中懷揣著一個大膽而獨特的想法——將他心中真正的科學智慧融入古老的修真體系之中,開創一條前所未有的修行之路。
那日,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灑在山洞入口,姜強站在洞口,望著這方即將成為他研究基地的小天地,不禁點頭自言自語:“姜強,你的想法,確實充滿了創意與勇氣。將心理學原理與修仙之道相結合,這將是怎樣一番景象?我堅信,在這條道路上,你定能走出自已的輝煌。”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與自我激勵。
進入山洞,姜強首先佈置了一個簡易的居所,隨後便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之中。他深知,要在這條道路上有所成就,必須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於是,他利用系統空間內的豐富資源,開始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從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理論,到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探索,再到他自已對“自然潛意識”的獨特領悟,每一步都走得異常堅實。
“自然潛意識”的,不錯,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來自於宇宙自然的潛意識!
他明白,這次探索不僅僅是一次對科學的探索,更是一次神秘的心靈旅程,一次與宇宙自然的直接對話。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句話體現了康德哲學中對宇宙自然和道德心靈兩大領域的深刻關注。具體如下:
自然(星空):代表了康德對自然界和宇宙的探索,反映了他對科學和自然規律的尊重與好奇。康德在前期的學術生涯中,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包括提出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等重要理論。
道德(道德法則):則體現了康德對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律的追求,強調了個體內在的道德自覺和倫理責任。在康德的後期哲學研究中,他更加關注道德哲學和倫理學的問題,試圖確立普遍的道德法則。
康德想透過這句話表達了他對宇宙的敬畏和對內心自然產生的道德法則的尊重,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他哲學思考的核心。他認為,無論是對於自然界的研究,還是對於道德法則的遵循,都是人類理性的重要體現,都能夠激發人們內心的驚奇和敬畏。
姜強曾經作為一個年輕但卻獨立自主有自已研究成果的學者,對於康德當然是研究過的,發現康德對老子的思想確實表現出了興趣。
儘管康德是德國啟蒙時期的哲學家,他的主要著作集中在批判理性、道德法則和自然現象的哲學分析上,但透過歷史文獻可以發現,在康德生活的時代,中國哲學,尤其是老子的思想,已經開始進入歐洲的學術視野。
具體來說,以下是關於康德與老子思想關係的一些相關點:
在18世紀,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國哲學逐漸被引入到歐洲。像《易經》與《道德經》這樣的中國古典文獻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為包括康德在內的歐洲學者提供了了解和研究中國哲學的機會。尤其是在德國,據說德國人每三家人中就收藏有一本《道德經》,它的佔比不低於中國人,甚至只會可能更高!
康德曾經將老子的“道”與自已哲學中的“物自體”進行比較,探討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和差異性。
雖然康德本人可能沒有真正理解老子的“道”,但卻也是得到了一些收穫,而這種康德可能沒有進一步體驗到的東西,姜強卻體悟到了,因為,他此刻不僅僅是是一名學者,而是作為一名修煉者,而且是“以身證道”的形式證明了他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自然潛意識",它有別於心理學領域的兩位權威對“潛意識”的概念定義,並進一步和發展與統一,它們分別是弗洛伊德的“個體潛意識”和榮格的“集體潛意識”。而“自然潛意識”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恰恰是與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價值核心的“道”和天人合一觀一致,而且更具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