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目前處於極度危險之中,建議宿主立刻使用系統的初級功能——科學修仙系統。”系統的聲音響起,帶著一絲嚴肅。
“什麼是科學理論修仙?金手指終於來了嗎?可現在還來得及嗎?給我介紹一下有些什麼樣的輔助功能?”姜強有些驚喜中帶有疑惑地發出人生三連問。
他的心中充滿了期待,同時也有些擔心。
“簡單來說,就是運用科學理論來解析修仙的本質,從而找到修仙的捷徑。”系統解釋道。
它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肯定,似乎對這個功能充滿了信心。
“哦,我明白了。”姜強表示贊同。
雖然他還是有些不太明白,但現在也不是糾結這些的時候。
他知道,自已必須儘快行動起來,否則他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
“那麼,系統,我要怎麼做才能使用這個功能?”姜強有些迫不及待地問道。
“宿主只需要在心中默唸‘科學理論修仙’,就可以進入這個功能了。我目前還有一些預備儲存能量足夠你使用。不過事後你需要補給上來。”
系統解釋道。
姜強聞言心中說道:“好的,謝謝”,立刻在心中默唸了起來。
下一刻,他的眼前突然一花,然後他就出現在了一個奇怪的空間之中。
這個空間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實驗室,裡面有各種各樣的儀器和裝置。
“歡迎來到科學理論修仙系統的空間,宿主。”系統的聲音在空間中響起。
“這裡就是科學理論修仙的系統空間嗎?”姜強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一切。
“沒錯,宿主可以在這裡進行各種科學實驗,從而找到修仙的捷徑。”系統說道。
“那麼,我要怎麼做呢?”姜強問道。
“宿主可以先從最簡單的實驗開始做起,比如觀察靈氣的流動,分析靈氣的成分等等。”系統建議道。
姜強點了點頭,覺得這個建議很靠譜。
於是,他開始在這個空間中進行各種實驗。他先是觀察了靈氣的流動,發現靈氣其實是一種特殊的能量,可以透過特殊的方法來控制和引導。
接著,他又分析了靈氣的成分,發現在這個修真世界中的“靈氣”其實是由多種元素按照一種結構排列組成的有序物質,這種結構的有序性可以透過用資料進行數學分析。
姜強回想起自已在前世藍星中有關這方面的學習與學術研究總結。
首先,從數學上分析,他認為是“萬物皆有數",數是事物運動變化的量化。
在無盡的時空漣漪中,姜強,這位曾在藍星上留下深邃學術足跡的智者,此刻正沉浸在自已的思緒之中。
他閉上雙眼,彷彿能夠穿越那層層的宇宙塵埃,回到那個充滿知識與探索的前世。
\"在那遙遠的藍星上,我曾執著於對'數'的探尋。\"姜強心中低語,彷彿在向一個無形的聽眾訴說著自已的過往。
\"萬物皆有數\",這句話不僅僅是他對數學世界的總結,更是他對整個宇宙規律的領悟。
在他的眼中,數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公式,它們更是連線著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紐帶。
每一個生命,每一顆星辰,甚至每一個微小的粒子,都在按照某種規律運動著,而這些規律,都可以用數來量化、來解讀。
他回想起自已在藍星上的日子,那些與數學相伴的日夜。
他沉浸在無數的公式和定理中,試圖揭開宇宙的面紗。
他追究著每一個數字背後的意義,試圖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絡和規律。
\"數,是宇宙的語言。\"
姜強心中默唸著這句話,彷彿能夠感受到那種超越時空的共鳴。
他相信,在這個無盡的宇宙中,每一個生命都在用自已的方式詮釋著數的奧秘。
隨著思緒的飄飛,姜強彷彿又回到了那個充滿智慧與激情的藍星。
他看到了自已曾經研究過的那些課題,那些看似複雜的公式和定理,在這一刻都變得如此清晰和明瞭。
他感受到了那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那種在探索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感覺。
\"或許,這就是我的使命吧。\"
姜強在心中默默地想道。\"無論身在何處,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我都要繼續探索這個世界的奧秘,用數學的語言去解讀它、去理解它。\"
於是,姜強重新睜開了雙眼,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自信。
他知道,無論前方的路有多麼艱難和漫長,他都會一直走下去,直到找到那個屬於自已的答案。
這不管是在2000多年前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還是有更久遠的中華文明源頭,也可能是藍星中的人類文明源頭——《易經》中就有這種類似的思想,它的陰陽爻之間的“變易,不易,簡易"更是隱藏著宇宙語言中的密碼。
最起碼,它應該是華夏的數學與文字的源頭,這點將會被考古學所證明。
可惜的是由於過度的“西化"導致了華夏文明出現了文化斷層,許多哲學家都未必懂得,更別說一個不懂哲學思想的數學老師了。
當年姜強問高中的數學老師:數學中是否蘊含著哲學原理?
還被他當著姜強的同學面前嘲笑,而這位數學老師的態度也導致了很多同學也常常拿他的話來諷刺他。
甚至是有些同學對姜強這個被認為異類的人產生了疏遠,
當然,導致這個原因的另一件事是他在化學課時問化學老師說:“在未來很多有機物,比如牛奶等食物應該是可以把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無機物透過化學技術人工合成吧”?
由於有了問數學老師關於數學與哲學關係時遭到了嘲笑,以及同學們諷刺姜強是“石頭可以煉奶”的空想家那個前車之鑑,當時他的心理覺得自已的不能被人理解是多麼孤獨。
但姜強一直堅持這種觀念,如果不是他的堅持,也許後來的許多努力以及一些思想見解當初就已經是被那位老師以及同學抹殺了。
姜強曾經在前世的藍星時,看到新聞說龍國剛剛有個重大技術突破,能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澱粉,這與他當初想法是多麼的一致!
生物界的許多生物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技術寶庫,許多生物化學反應其實都是人類可以透過低等動物的仿生學研究中去過程模擬的。
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澱粉本來是隻有植物才可以的,正是科學家們在這一過程中模擬了植物的反應才使二氧化碳的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這種本來是生命才會產生的物質基礎。
比如,澱粉這種可以作食物的有機物就是。
除此之外,像飛機、人工智慧機器人等也是從仿生學中得到了不少借鑑的。
在姜強還在前世藍星時,網路上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切的發明都是發現!”
不錯,許多科學上的發明其實自然界之中本來早就已經存在。
人類的發明不過是在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對物質結構以的重新排列組合,及能量和資訊的撐控與引導,進而向有利於自已生存與發展的方向最佳化而已。
對客觀存在進行數理量化是人的邏輯與本能結合的表現,而邏輯思維也是意識的表現。
可見,意識是人與環境自然相互作用的表現,而量化行為也是生物另一無意識的生物機體對環境存在與自身生存的本能反應,以及自律神經的一種調節。
由此可見,人類,乃至所有生物都會根據先天本能去對環境和自身的重要程度、緊急程度等進行對比分析,並以此作為依據來做出趨利避害的行為選擇。
這種行為可以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潛意識的或者是無意識的。
這些行為表現出了一種量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對於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
這種能力並非後天學習所得,而是與生俱來的。
它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提高生存機會並保障繁殖成功。
這也是進化賦予生物的一項基本能力,使得它們能夠在競爭激烈的自然環境中存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