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啦,咱們可以這麼想象:如果一個人整天就想著怎麼守著他那點小錢袋子,生怕別人動一分一毫,卻從不想著怎麼和周圍的人分享他的快樂或者幫助,那他在精神上啊,其實就像是個“窮光蛋”。為啥這麼說呢?因為他心裡裝著的,全是自已怎麼獨佔資源的那點小心思,快樂也就那麼一點點,侷限得很。
可話又說回來,錢多了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好事兒,俗話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你手裡頭東西太值錢,就容易招人眼紅,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就算你有本事躲進深山老林,想圖個清靜,但這個世界就這麼大,訊息傳得快,總有人能找到你,到時候麻煩還是找上門來。
所以啊,咱們得有個長遠打算。等哪天你覺得自已本事大了,能力強了,那就別再躲躲藏藏了,是時候站出來,和那些跟你有一樣想法、一樣夢想的朋友們一起,把你們那些關於科學修仙的奇妙想法變成現實。這不僅僅是為了你自已,更是為了能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和諧。
“保護好自已的小命和錢袋子”,這當然是每個人都要做的,這算是咱們個人層面上的“善良”和“慈悲”。
但你知道嗎?真正的“大善”和“大慈悲”,是咱們整個社會都能相互幫助,共同進步,每個人都能從別人的成功中受益,這種雙贏的局面,才是咱們集體價值的體現。
簡單來說,就像是你和我,我是你的一部分,你也是我的一部分,我們加在一起,就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裡,每個人的努力都會讓這個家變得更好,而這個家的繁榮,也會反過來讓每個成員都過得更幸福。這就像數學裡的集合概念,一環扣一環,邏輯清晰得很。
《道德經》說:“慈故能勇。”
這話聽起來挺簡單的,但其實藏著大學問呢。你想啊,這種“勇敢”,它不是逞強鬥狠,而是為了保護自已和我們大家夥兒都看重的那些好東西,比如公平、正義、愛啊,這些我們共同追求的美好價值。這種勇敢,其實就是一種最高階的慈愛和善良,是咱們內心最真實的自我體現。
姜強這傢伙,心裡頭可琢磨開了。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做那個真正勇敢的人。他覺得,只有當你的心、你的身體,還有你和周圍人、周圍事物都和諧地融為一體,那才是真正的自已,這時候你表現出來的慈愛和善良,那才是貨真價實的。不然,就是裝模作樣,假的慈善,本質上還是惡。
所以說:只有:“心與身,我與人,物與我合一,才是真我,其慈其善必為真,否則,就是假慈善,此惡也!”
他還琢磨著道家的哲學,說這世界啊,沒有純粹的惡也沒有純粹的善,它們就像是陰陽兩面,相互依存。但道本身呢,是超越這些對立的,它包容一切。
不過,當我們真的去面對這個世界時,就得學會分辨善惡,就像區分陰陽一樣。而真正的成功人生,總是能在複雜多變中保持平衡,就像擁抱美好的未來與前方,同時也不忘吸取過去的挫折與反省自已的失敗,這樣才能迴歸到正道,讓生活更和諧。
這就像一棵參天大樹的成長一樹,迎是迎向陽光的方向吸收光合作用,避開陰喑的地方,你看茂密的森林中為什麼每棵樹都長得那麼直?就是因為他們都在努力的往上爬,能爭取得到更多的陽光照射!
當大家都這樣時,才能又高又直啊!
因此:“無陰(惡)無陽(善)道之體,有陰(惡)有陽(善)道之動,辮陰(惡)別陽(善)是致知,負陰抱陽是濟用(道之用)。”
不然,當你生長的慢些,陽光被擋住了,沒有了陽光資源洗禮的滋養作用,你就永遠的被覆蓋在陰影之中,永無出頭之日。
沒有想到這“內卷”並不是只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即使是在自然界中也普遍存在啊!
這天道也正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不正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適者生存。”
為什麼老子一時說天道的無情,一時又說人道的慈愛與守護?最後卻又說“守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突然姜強腦子閃光,喃喃自語:“天道無情,人道有情,道是無情,卻有情啊!”姜強一啪腦子,懂了,原來他是要天人合一的守中之道,“道可道,非恆道”,在可與非之間,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因為“人為”(觀察者的參與)產生了確定,因為“無為”(觀察者的不參與或放任自然)產生了不確定,而確定與不確定的本質區別就在在主體自我意識與客觀存在的資訊對稱(真相)。
姜強越想越覺得,這道理跟咱們說的科學追求真理,還有修真世界上追求的修真悟道,其實是一碼事。
修真,不就是修正虛假錯覺去證偽?然後去粗存粗去偽求真去虛還實?
這兩者的目的,都是在探索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本質,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嘛。
想著想著,他突然覺得自已像是開了竅,進入了那種特別明白的狀態,就是咱們常說的“頓悟”。他感覺自已好像能看到更深的層面,那些平時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現在都變得清晰起來……
他想起《道德經》裡還說,道這個東西啊,它看不見摸不著,但裡面卻藏著無限的奧秘。它恍惚之間好像有形象,又好像有實物;深遠幽暗之中,藏著最純粹的精神和真理。從古至今,道的名字一直沒變,它一直在那裡,引導我們認識世界的本質。
姜強心想,我就是透過這樣去理解和感受,才慢慢知道這世界萬物的真相的。這不僅僅是對道的領悟,更是對自已、對生命的深刻認識啊。
所以,《道德經》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