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想,姜強更加堅定了自已的修行之路,他深知,未來的每一步都將充滿挑戰與機遇,而他,已準備好迎接這一切。
在修真界的浩瀚星空中,有這樣一位靈魂穿越者——姜強。
他本是藍星人,卻意外地踏入了這片古老而神秘的修真大陸。
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已已經附身於一名十七八歲的孤兒之身,而這個世界,竟然是一個以修煉為主導的世界。
現在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和身體,姜強並沒有感到畏懼或沮喪。
相反,他對這個新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
在這個世界裡,人們可以透過修煉掌握神奇的力量,擁有超凡脫俗的能力。
而姜強,作為一個穿越者,也希望能夠在這個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已的一席之地。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
正當他身處絕境,被噬魂宗一名煉氣三層修士的陰影籠罩,生命之火即將熄滅之際,一道來自未知系統的光芒劃破黑暗,如同智慧之光,點亮了他的希望之路。
姜強在這個世界中的身份並不顯赫,甚至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他這個身體作為一個孤兒,沒有任何背景和資源,只能依靠自已的努力去追求修行的道路。
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已的決心。
此刻,在姜強心中迴響:“道心本體,純淨無染,善惡未分;意念一動,善惡始現;良知如鏡,照見善惡;修行之道,去惡存善,格物致知。”姜強從王陽明的哲學精髓進一步闡釋,將其轉化為了姜強在異界求生的精神燈塔。
姜強,這位跨越兩個時空的修真者,沒有沉浸在穿越的迷茫與恐懼中,而是迅速投身於科學修仙系統的懷抱,將現代科技智慧與修真之道巧妙融合,力求在修為與實力上實現飛躍。
他日夜不輟,不僅鑽研功法,更致力於創新武器裝備,將科學與修仙交織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然而,修真之路從不是一帆風順。姜強不是在逃亡的邊緣徘徊,就是在反擊噬魂宗修士的戰鬥中浴血奮戰。
但正是這些生死考驗,讓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禍兮福之所倚”的哲理。
他利用新創功法與科學實驗的完美結合,巧妙地收服了一批煉氣期的噬魂宗教徒,這些曾經的敵人,如今成了他佈局未來的暗棋。
正如《道德經》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姜強深知人之命理,其中既有無常的不確定性,但也存在著有常的確定性,而決定這個確定與不確定,可控與不可控旳關鍵就是心中之對道是否正如?
從心出發,明白了是什麼,為什麼,以及怎麼辦。才是有正知!
以物印證,理解了“吾心無偽,吾志無畏,吾行無違,心物同道(理)。”
能內外心物一統者,才有資格知“道“!
才能永恆掌控與主宰自已的命運,才可以可以通“神”!
在藍星的物理學史上,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上帝不投骰子”這句名言。
儘管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上帝不投骰子”,實際上表達了他對量子力學隨機性原理的深刻質疑,而非完全反對量子力學本身。
愛因斯坦作為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對量子理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
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為量子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然而,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其固有的隨機性和非確定性原理與愛因斯坦的決定論信仰產生了衝突。
愛因斯坦無法接受一個基於隨機性的物理理論,他認為微觀世界也應當遵循某種確定的、可預測的規律 。
事實上證明了他也是過度高估了自已的認知侷限性。
他忘了:“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一句話。
它表達的正是對人性侷限和傲慢的一種諷刺,雖然說它並非直接指向宗教人格化意義上的上帝,而是一種借代表達,用來引發人們對自身行為和思維的反思。
當然,愛因斯坦信仰的“上帝”並非宗教人格化意義上的上帝,而是斯賓諾莎的上帝,即泛神論中的上帝。
這種上帝概念與宗教擬人化的上帝有著本質區別,它強調的是自然界的秩序和規律,而非一個主宰人類命運的人格化神祇。
愛因斯坦曾多次提到他對斯賓諾莎上帝的信仰,他認為這樣的上帝表現在萬物有序的和諧中,不會干涉人的命運和行為 。
這種觀點顯著地反映了他的泛神論信仰,即認為自然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自然,二者是同一的。
斯賓諾莎的上帝不是基督教或猶太教中那種可以隨意干涉世界的人格化神,而是宇宙規律和自然法則的化身。
這種思想實質上是對傳統神學的否定,但仍保留了“上帝”這一詞彙,用以表達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讚歎。
愛因斯坦所信仰的正是這樣一種上帝,他並不具備專業無神論者的精神,但也無法接受人格化的上帝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