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夏末秋初,雖然天氣正在轉涼,但還是有很多人的“菊部地區”出了問題。
有的人菊花處,產生了強烈的腫脹感和垂墜感;有的人會菊花處長了小肉球,有很強的異物感;還有的人,每次如廁都像上刑場,劇痛、便血都是家常便飯……
明明一年中最熱、最潮溼的季節已經過了,為什麼痔瘡還會發作?如何才能正確調理,改善痔瘡問題?
1、痔瘡如果不管後果會怎麼樣?
由於痔瘡比較私密,所以很多人會在痔瘡發作時選擇放任不管。
雖說的確有一些輕微的痔瘡,只要養成健康的飲食和排便習慣,就能很大程度地緩解。
但如果痔瘡本身比較嚴重,或是工作、學習需要久坐、久站、加班熬夜,頻繁應酬,那就有可能加重痔瘡。
初期可能還只是少量便血,隨著痔瘡的加重,出血量會倍增,甚至引起面色蒼白、頭昏等貧血症狀。
如果再撞上“秋老虎”,就很可能令暑熱之氣侵襲體內,破壞陰陽失衡,引發中暑症狀。
此外,痔瘡還會加重排便的難度和痛感,讓人降低排便的意願。
而糞便長時間堆積體內,又會令其失去水分,變得乾燥,從而加重便秘的機率。
從此此一來就會產生惡性迴圈,排便不規律加重痔瘡問題,而痔瘡又會讓排便更加不規律。
最終痔瘡甚至可能引發肛竇炎、肛裂、肛瘻等肛腸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為什麼夏末秋初,多發痔瘡?
貪寒喜涼,溼熱鬱結
如今盛夏已過過,很多人會趁著這難得的涼爽天氣,穿著單薄的衣服,到風口上乘涼。
更有甚者還喜歡在清晨和傍晚,吃些冰鎮瓜果喝點冷飲,來消除夏日積攢的暑熱。
可這樣一來就容易令溼熱之氣侵襲入體,要知道“溼熱”是一種非常粘稠的物質,會使血液迴圈變得遲緩。
當溼熱淤積到一定的程度,還會造成脾胃的氣機不通,令上下氣機不能正常出入。
中醫裡一直有“脾胃虛則百病生”的說法,當氣機找不到宣洩口,就會在經絡血管裡亂竄。
久而久之,就會引起下注肛腸,形成血瘀和痔瘡等病症。
陽邪傷津,淤血堆積。
固然夏末秋初的時候,天氣會涼爽許多,但“秋老虎”的威力仍然不容小覷。
尤其是中午前後,經常會出現高溫、暴曬的天氣。如果此時身穿長衣,或長時間在戶外,就會大汗淋漓。
要知道,只有適量流汗才有益於代謝排毒,大汗、暴汗只會耗氣傷津。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的迴圈運動要靠氣的帶動,當出現氣滯的時候,血液的執行也停滯了。
這時,血液就會停滯在一處形成瘀血,也就是中醫裡常說的“氣滯血瘀”。
然而血液在臀部的迴圈,就如同一個“U形瓶”。
一旦向上回流時,受阻上不來,血就瘀在那了,久而久之靜脈就會膨大,形成痔瘡了。
3、如何消除痔瘡,避免尷尬呢?
健脾祛溼,溫補脾胃
如果面部油膩、倦怠乏力的問題比較明顯,並且舌苔白膩,說明脾胃已經鬱結了不少溼氣。
所以在調理時理應從健脾、祛溼的角度入手。
飲食上應及時遠離肥甘厚味的食物,多吃一些像茯苓、薏米、赤小豆等健脾祛溼的食物。
這樣一則可以減輕脾胃運化的負擔,二則還可以透過更溫和的方式祛除脾胃鬱結的溼氣。
與此同時,還可以用姜煮湯促進全身發汗;亦或是參加跑步、跳繩等有氧運動,適量發汗,改善溼熱問題。
由此一來,便可內外兼施,祛除脾胃處的溼氣,從源頭處改善溼熱下注肛腸的問題。
益氣補血,調理腎臟
如果在飽受痔瘡折磨的同時,還有氣短胸悶、面色無華等問題,則應從益氣補氣角度出發。
因為在中醫概念中,氣有收攝血液的作用,如果體內的氣過弱,則會出現血不受統的情況。
這樣的話,失控的氣血就很可能沿著經絡亂竄,最終淤積在肛腸附近,引發痔瘡脫出或出血等症狀。
此時,可透過黃芪、人參、黨參、白朮、山藥等大補元氣的中藥食材加以調理。
如果氣虛症狀較輕,也可以透過食療方加以鞏固,從而達到防微杜漸的效果,有效預防痔瘡。
牛蹄筋粥
食材:牛蹄筋、花生米、糯米
做法:
1、將牛蹄筋洗淨,切成小塊。
2、將牛蹄筋與花生米、糯米放於鍋中,加水適量煮粥。
3、煮至蹄筋及花生熟爛、湯稠即可。
功效:補氣養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