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梅香口裡得知,西郊災民因為家鄉年景好了點離開了不少,又有一部分因為學了武術去投軍了,因為韓劍失蹤,西郊少了主心骨,一部分災民鬧事被孟天、魏正、魏清、魏廉四人聯手驅除,目前還剩下二百萬人四十萬戶。
張老頭已經去世,父親已經八十餘歲了,已經有了八個小妾三十幾個兒女,孫子有一百二十多。
韓劍前世對父親就沒有什麼感情,知道過得好就沒有什麼牽掛了,於是讓梅香暗地裡聯絡梅英、孔家樹、牛麗華三個妻子和韓順、韓大風、韓起兮、韓雲飛、韓揚安、韓平、韓大石、韓二石、韓三石九個子女以及孟天、魏正、魏清、魏廉四人晚上來這裡一聚,並告誡她不要說自己轉世再生的事,就說去國外回來了。
梅香依依不捨地出去了,韓劍騎馬一陣風去了南郊鐵匠鋪。
鐵匠鋪還在,裡面住著韓劍女兒韓平一家,韓平的丈夫是韓劍部下半仙孫石的兒子,一家人自願來這裡守護韓劍和老鐵頭的住所。
自報家門後,親了女人韓平又親三個孫子,正在流淚,就見梅英、牛麗華、孔家樹等騎馬轟隆隆趕來。
梅英和以前一樣,見面對著韓劍就是一陣窩心錘,打了一陣後就又親又哭,接下來牛麗華和孔家樹輪班上陣,三人又哭又鬧了很久,梅英才放開韓劍罵:
“哪裡快活去了,丟下我們不管?一走就是三四十年?你看你看,你還這麼年輕,我們都老掉牙了,是不是又找女人了?外國的小妞怎麼樣?怎麼沒有帶回來?”
韓劍感覺無從說起,正在哀傷,就見孟天和魏氏三兄弟來了,急忙上前握手相見。
四人不敢也不習慣握手,一個個“噗通噗通”跪下來,韓劍急忙扶起他們。
韓劍忽略了自己的經歷,細緻問了西郊的情況,單獨對孟天等四人說:
“學校不能再以古文為主教學,你們找十六歲以上四十歲以下有武功的辦一個新式學校,開設國文、日語、算數、英語班,瞭解三民主義和共產黨宣言,把思想進步的秘密培養,每人培養至少五百人,三年後我來看看。你們四人都對我一人負責,有重要事情打電話。注意:沒有非常重要的事不要打電話。我給你們一些軍事方面的書讓他們秘密自學,不要公開。”
“是,公子。”
“以後不要叫我公子,叫韓先生。”
忽然思緒紛飛,頭痛不已,急忙抱著頭趴在地上大口喘息,冷汗如雨。
所有人慌了,直到一小時後韓劍頭痛消失。
韓劍對哭哭啼啼的妻子兒女笑笑說:
“沒什麼,之前腦袋受了傷,已經好多了。”
三個石頭兒子立即揭發韓劍的謊言:
“是因為吞噬了他人神……”
韓劍急忙厲聲喝止,三人才不情不願地閉口。但韓劍知道過不了幾天這三個傢伙就會把自己的秘密公之於眾。
這三個傢伙心裡根本就存不了什麼秘密。
陸陸續續來了很多人,當然大部分是兒女們的兒女。
晚上大擺宴席,韓劍喝得昏天黑地,第二天從梅英床上爬起來時記不清自己是什麼時候到這裡來的。
第二天午時,還沒有起床就聽到外面人聲鼎沸,急忙出去一看,就見數十萬災民和他們的子女海洋一般彙集在外面。
到天黑時,外面烤肉啊雞蛋啊西瓜什麼的堆積成了小山,韓劍急忙讓孟天等分門別類收起來。
黃金白銀和古玩也收了不少,都是那些地方上的豪紳拿來的。
鬧哄哄直到十天後才逐漸安靜下來,但聽說韓劍在黃埔軍校就職,又有很多想把孩子送進軍校的官員和豪紳前來拜見。
韓劍只說自己是大校軍銜,但就這也驚呆了很多人。
大校啊,聽說已經算是將軍了!
韓劍又想起了自己的這一世父母和張家鎮,以及自己從張家鎮帶出來的兩個將軍:張盼和唐榮都,還有那個屁顛屁顛跟在身後想做媳婦的張茵。
但最想念的還是老師秦逸和父母、爺爺,還有那個對自己一直很有信心的神面張。
九天後韓劍再次秘密和孟天、魏正、魏清、魏廉相見,嚴厲重申秘密培養年輕人一事,搞得四人幾乎跪地發誓做好這件事。
最後,韓劍帶走了這裡迷藏的槍支彈藥,同時帶走了大量的丹藥和煉丹書籍,只留下數十枝步槍。
老鐵頭杳無音信,自己之前的十八仙人護衛被那次在上海西郊炸死了十四人,倖存的很多人已經不知所蹤。
聽到父親從西郊災民這裡拿走了很多錢,韓劍厲聲對妻子兒女和孟天等說:
“以後不要給他錢了,把磚瓦廠送給他就行了。”
韓劍沒有去見父親,父親也沒有來見韓劍,他怕韓劍取走自己奪取的財物。
帶著眼淚和無盡哀傷,韓劍和曲石靈馬克威離開了西安。
七天後,三人到了韓劍這一世的家鄉張家鎮。
張盼家因為張盼成了“將軍”已經成了鉅富,但和唐榮都家比起來仍然有天壤之別,唐榮都成了“將軍”後已經成了千里一霸,聲勢滔天。
相對而言,韓劍家僅僅是一個小土豪。
張家鎮出了三個“將軍”,又通了電話修了柏油路,加之陳炯明等不斷地到訪,十幾年下來不斷地擴大建築,新式學校和醫院應運而生,一個小小的鎮子赫然已經變成了小城。
韓劍在這裡公開行動,帶著曲石靈和馬克威拜見了幾位老師,對秦逸磕了幾個響頭,驚得白髮蒼蒼的秦逸幾乎跌了一跤。
有氣焰熊天的唐榮都家在張家鎮,韓劍的到來並沒有多麼吸引眼球,五天後,三人離開了張家鎮。
爺爺已經去世,父母哭哭啼啼把韓劍送出了鎮子,韓劍流淚上馬疾馳,六天後到了上海北郊。
蘇三娘不在,家裡只有三個女弟子,於是就到了西郊。
這次他仍然沒有對其他人說明自己就是韓雲,只告訴了福田正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