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4章 厭學生(二)

吃過午飯,他並沒有選擇立刻休息,而是稍作停留,便準備前往鄉下進行調研。教育公平和城鄉教育差距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就像兩顆沉甸甸的石頭,壓在他的心頭。這次下鄉,他懷揣著一顆熾熱的心,希望能深入瞭解鄉村教育的真實情況,為後續的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據。他深知,只有真正瞭解鄉村教育的現狀,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優質的教育。

下午,博源來到了鄉下。鄉村的道路有些崎嶇,坑窪不平的路面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道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微風吹過,麥浪輕輕翻滾,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那麥浪此起彼伏,彷彿是大地在翩翩起舞,展現著鄉村獨有的生機與活力。然而,此刻的博源卻無心欣賞這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他的心思,早已被鄉村教育的問題所佔據。

他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腳步匆匆而堅定。突然,他注意到幾個穿著邋遢、神色萎靡的學生,在本該上課的時間卻在街上閒逛。他們的衣服破舊且沾滿汙漬,頭髮凌亂不堪,眼神中透露出迷茫與無助。博源心中一緊,一種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油然而生,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驅使著他走上前去。

他攔住了這幾個學生,儘量讓自己的語氣溫和,就像春天的微風,輕柔地吹拂著:“你們為什麼不去上課?”然而,眼神中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彷彿在告訴他們,學習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幾個學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頭,沉默不語。他們的頭低得很低,彷彿想要把自己藏起來,躲避博源的目光。博源知道,單純的詢問可能無法得到真實的答案。於是,他暗暗施展模擬洞察術。一瞬間,他彷彿與這些學生的思維建立了某種奇妙而神秘的聯絡,就像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之間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樑。透過這座橋樑,他讀取到了他們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讓他驚訝的是,這些想法大多來自他們的家長,“讀書無用論”像一顆毒瘤,深深紮根在家長的觀念裡,從而影響了這些學生。那“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如同陰霾,遮蔽了學生們心中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走,帶我去你們家,我想和你們家長聊聊。”博源說道,語氣中帶著不容拒絕的堅定。幾個學生無奈之下,只好帶著博源來到了各自的家中。

第一站,他們來到了小虎的家。小虎是個瘦瘦小小的男孩,頭髮蓬亂得如同雜草,眼神中透著一絲膽怯,彷彿一隻受驚的小鹿。小虎的父親是個樸實憨厚的農民,常年的勞作讓他的臉上佈滿了深深的皺紋,那皺紋就像歲月留下的溝壑,記錄著生活的艱辛。博源走進他家那略顯破舊的院子,院子裡堆滿了各種農具,牆壁上的石灰已經脫落,露出斑駁的牆面。他說明了來意,聲音清晰而誠懇。

“俺們覺得讀書沒啥用,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能多掙點錢。”小虎的父親直截了當地說道,語氣中帶著幾分固執,就像一堵堅硬的牆,擋住了博源想要傳達的教育理念。

博源沒有立刻反駁,他知道改變一個人的觀念並非易事,就像要移走一座大山,需要耐心和智慧。他微笑著說:“大哥,我理解你的想法,但讓孩子讀書,不僅僅是為了掙錢,更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多的選擇,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要不,我帶你們體驗一下不同的人生,你們再做決定?”他的微笑如同陽光,試圖穿透那堵固執的牆,溫暖小虎父親的心。

在博源的勸說下,小虎和他的父親半信半疑地跟著博源進入了模擬場景。

一進入模擬場景,他們彷彿置身於十年後的世界。小虎因為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只能在一個工廠裡做著最底層的工作。工廠裡機器轟鳴,嘈雜的聲音震耳欲聾。小虎站在一臺巨大的機器前,雙手不停地忙碌著,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工資卻微薄得可憐。工作環境惡劣,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機油味,地上滿是油汙。他的雙手因為長期接觸機器,佈滿了傷痕,那些傷痕就像一道道無聲的控訴,訴說著生活的不易。而小虎的父親,也因為兒子沒有好的前途,生活依舊貧困潦倒,還要為兒子的未來擔憂。他坐在破舊的屋子裡,臉上滿是愁容,頭髮變得更加花白,眼神中充滿了無奈和悔恨。

看著眼前的景象,小虎和他的父親都愣住了。小虎的眼中滿是恐懼和後悔,那恐懼如同黑暗中的幽靈,緊緊纏繞著他;後悔的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彷彿隨時都會決堤。他緊緊地抓住父親的手,聲音顫抖地說:“爸,我不想這樣,我想讀書。”小虎的父親也滿臉懊悔,他拍著自己的大腿,發出“啪啪”的聲響,彷彿在懲罰自己的無知:“都怪我,糊塗啊,差點耽誤了孩子的一輩子。”

離開小虎家後,博源又帶著其他幾個厭學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進入了模擬場景。

其中有個叫玲玲的女孩,她性格內向,平時在學校就很少說話,就像一隻安靜的小鳥,總是默默地躲在角落裡。玲玲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每天操持著家裡的大小事務,臉上寫滿了疲憊。父親在外面打零工,微薄的收入勉強維持著家庭的生計。玲玲的母親一直覺得女孩子讀那麼多書也沒什麼用,遲早是要嫁人的,這種傳統而又狹隘的觀念,像一把枷鎖,束縛了玲玲的未來。

在模擬場景中,玲玲早早地輟學,嫁給了一個普通的農民。婚後,她每天都要操持家務,天還沒亮就要起床做飯,然後洗衣、打掃衛生,照顧孩子和老人。生活瑣碎而艱辛,她沒有自己的事業,沒有社交圈子,只能被困在狹小的家庭空間裡。看著曾經的同學都過上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有的考上了大學,有的在大城市裡追逐夢想,她心中滿是羨慕和悔恨。那羨慕如同毒藥,侵蝕著她的心;悔恨的情緒在心中蔓延,讓她痛苦不堪。

玲玲的母親看到這樣的場景,不禁流下了眼淚。那眼淚順著她的臉頰滑落,滴在地上,彷彿是對自己錯誤觀念的懺悔。她拉著玲玲的手,聲音哽咽地說:“孩子,是媽媽錯了,媽媽應該支援你讀書,讓你有更好的未來。”

還有一個叫阿強的男孩,他身材高大,卻滿臉叛逆,彷彿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敵意。阿強的父親是個小商販,平時忙於生意,很少關心阿強的學習。他覺得只要能掙錢,讀不讀書都無所謂,這種功利的觀念,讓阿強在成長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在模擬場景中,阿強因為沒有知識和技能,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跟著父親擺攤賣貨。然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他們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街上人來人往,但很少有人停下腳步光顧他們的攤位。阿強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好好讀書,沒有一技之長,連改變命運的機會都沒有。他看著周圍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心中充滿了羨慕和自責,那羨慕如同火焰,灼燒著他的心;自責的情緒讓他低下了驕傲的頭。

阿強的父親看到兒子的未來如此黯淡,心中充滿了自責。他對阿強說:“兒子,爸爸以後一定多關心你的學習,你要好好讀書,別像爸爸一樣,只能做些小買賣。”

當最後一個學生和家長從模擬場景中出來後。但他的眼神中卻閃爍著欣慰的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了他疲憊的臉龐。這些學生和家長紛紛表示,一定會重視學習,改變原來的錯誤觀念。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堅定和希望,彷彿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博源告別了這些學生和家長,走在回城裡的路上。夕陽的餘暉灑在他身上,將他的身影拉得長長的,就像一幅孤獨而又堅毅的畫卷。他深知,教育之路任重道遠,這只是他工作中的一個小插曲,但他相信,只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用心去做,就能改變更多孩子的命運,讓他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那未來,如同遠方的燈塔,照亮著孩子們前行的道路,也激勵著博源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