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百七十八章風雲際會,齊聚五臺山!

並肩王楊林的大太保羅方,接到紫玄送來的書信,看罷之後,不禁心生感慨萬千。剛剛歸附瓦崗軍不久,正為找到一支為窮苦百姓爭奪天下的隊伍,感到無比欣慰之時,這時卻收到楊林的書信,信中並肩王希望他在瓦崗軍中,遊說有志於和他復興大隋的有志之士,和他一起北上,輔佐並肩王東山再起,重振大隋王朝。

羅方考慮再三之後,還是當面答應紫玄,一定竭盡所能,助王爺完成夙願。他先是在自已軍中,和部下商議此事,在部下將士都表示同意之後,讓他們慢慢往其他軍營滲透。

過了數日之後,羅方感覺效果不錯,除了自已的部下大都同意與他一起北上投靠並肩王,也有其他軍營的將士,也表示願意一同前往。羅方感覺時機差不多了,於是打算自已親自去找三軍統帥秦瓊秦叔寶。

此時的羅方,卻不知道,他自已認為行事非常謹慎的秘密,卻早已被洩露出去。有的將士在跟隨瓦崗軍將士一起作戰的日子裡,已經融入了瓦崗軍的體系之中,被瓦崗軍這種官兵一心,親密無間的氛圍所打動,雖然表面同意再次跟著羅方北上,卻有人將此事偷偷稟報了瓦崗軍的將士,瓦崗將士一聽事態嚴重,就上報到了秦瓊那裡。

秦瓊知道此事後,先是去找魏徵、徐世勣商議,三人一番商議之後,才把這事稟告了西魏王李密。

西魏王李密聞言大驚,告訴秦瓊,“既然羅方無情無義,存心不良,那我們就調集人馬,將其剿滅,然後揮師北上,圍困五臺山,活捉並肩王和那忘恩負義的侯君集,奪回傳國玉璽。”

徐世勣趕緊勸道,“王爺,此舉萬萬使不得。在剿滅羅方等人的行動中,萬一訊息洩露出去,楊林和侯君集聞訊之後,如果再逃往別處,那我們再去尋找他們和傳國玉璽,那可真要成了大海撈針啦。”

李密說道,“那依軍師之見呢?”

徐世勣說道,“不如我們將計就計,假裝一部分人同意隨他羅方北上,投靠楊林,到時候反戈一擊,玉璽豈不手到擒來?”

李密聽後頻頻點頭,說道,“此計甚妙,既然楊林有意秦元帥和羅成賢弟,那不如也辛苦軍師陪他們走上一遭,有軍師同往,也可審時度勢,助元帥一舉大獲成功。”

徐世勣和秦瓊聽後,都點頭同意。

這一日深夜,羅方一人來到秦瓊住處,悄悄來見秦瓊。兩人當年在一起時,就情投意合,相處融洽,今日一見,自然也不見外。秦瓊故意問羅方,“兄長這麼晚來見小弟,可有要事?”

羅方去門外巡視一番,見內外並無其他閒雜人等,返回之後,羅方從懷裡取出楊林的親筆信放在秦瓊面前。

秦瓊一見信封上有楊林二字,略感吃驚,急忙拿起信來細看。

仔細看完之後,秦瓊將信放在桌上,長嘆一聲,說道,“唉!,早知今日,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我秦瓊當初也就不會來到這瓦崗寨了。”

羅方說道,“義父親口所說,楊廣已被宇文化及所害,只要你能重新歸順大隋,跟著義父東山再起,另立新君,重振大隋王朝,賢弟你就是大隋的第一功臣。你也知道,如今的魏王李密,因為以玉璽換美人的荒唐之舉,導致瓦崗將士離心離德,表面風平浪靜,實則內生分歧,已有裂痕,恐怕將來也難成大器啊,不如兄弟.......還是希望兄弟仔細斟酌,切莫錯過此等良機啊。”

秦瓊聽後,沉默不語,過了片刻,才說道,“當年我秦瓊在齊州身陷大牢,是瓦崗軍捨命將我救出,如果我棄他們而去,豈不陷於不仁不義之境地?”

羅方哈哈大笑,說道,“兄弟此言差矣,當年義父在齊州將你綁縛刑場,那是義父料定瓦崗軍會前來救你,那是設下香餌釣金鰲,伏擊瓦崗軍的,你以為義父真的捨得殺你?義父當年親口跟我說過,就算瓦崗軍不去救你,義父也會最終義釋於你,就算你去投靠瓦崗,義父也不會捨得殺你,因為義父一生敬慕秦彝將軍,不忍心他的後人,死在自已手上。”

秦瓊聞言,頓時心裡一陣感動,說道,“他老人家,對我秦瓊,真是恩情似海,仁至義盡啊。”

羅方聞言,趁熱打鐵,說道,“是啊,義父對你秦瓊的這番深情厚意,讓我們其他太保,真是心生嫉妒,沒辦法,誰讓賢弟是南陳名將之後,天下只有你一個秦瓊呢?既然如此,賢弟可願隨我一起北上?跟隨義父東山再起?”

秦瓊聽後,面色凝重,緊咬牙關,雙拳緊握,思忖片刻,彷彿用了最大的勇氣,下了決心,說道,“也罷,不是我秦瓊薄情寡義,是那魏王李密,自從以玉璽換回蕭皇后之後,終日沉浸在溫柔鄉里,樂不思蜀,他那從前的雄心大志,早已在美人關前,消磨殆盡,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當建功立業,不負一生,看來我也只好另選賢明而侍,另擇良木而棲啦。”

“太好啦。”羅方輕輕鼓掌相慶,說道,“還是賢弟有遠見之明。實不相瞞,愚兄這邊已經準備妥當,不知賢弟認為,何時行動為宜呢?”

秦瓊說道,“此時瓦崗軍兵分三路,和王世充所部對峙。你我人馬,正好單獨屯兵左翼,不如三日後,我們就率領人馬,半夜裡悄悄拔營,北上而去,如何?”

“好,我回去之後,立刻準備,只等賢弟一聲令下,咱們就立刻啟程。”羅方高興的說道。

秦瓊說道,“為不洩露訊息,安全起見。我只能帶走一萬嫡系人馬,你看如何?”

羅方說道,“那就不錯啦,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只要賢弟願意同行,賢弟就可抵十萬大軍。”

正是:傳國玉璽招人羨,三軍同赴五臺山。

本是佛道清修地,卻引刀兵神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