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如今也算是真正的宮嬪了,本宮與你同住這長壽宮,也是緣分一場,日後若是宮裡有什麼短缺的,儘管來找本宮提就是了。”
裕嬪瞧著倒是和敬婕妤一般性子,但溫吞之餘又更有些精明。
畢竟四品官家之女,能一舉封嬪,生養皇子,可見不是個蠢笨的。
“謝娘娘抬愛,長樂殿裡什麼都好,想來也是裕嬪娘娘御下有方,宮人們才不敢怠待了嬪妾。”
裕嬪見楚美人也的確乖順,今日請安時想她也是被嚇壞了,畢竟華妃和皇后,的確沒有一個是好惹的。
又見眼前人長著著桃花面,那雙深邃有神的雙眸瞧著人,無端的就惹人憐愛。
許是當了母親,有一副慈母心腸,便不再多說,簡單說了些要守禮勿生事,只是言語上更親切了些。
弘晝本就是愛玩的年紀,日日被母妃壓著要習字背詩,已是難耐。
如今見了天仙一般的美人來母妃這裡做客,心中好奇,小短腿也動了起來,直直的走到了二人所坐的桌案前,嘴上還甜甜的喊著:“楚娘娘安,楚娘娘吃糕點嗎?”
裕嬪也是驚奇,弘晝竟然有些親近這楚美人。
楚昭昭不清楚裕嬪的脾性,畢竟劇中裕嬪和弘晝是住在圓明園行宮的。
但還是接過了弘晝手裡高舉的糕點,笑著謝過了,還誇讚了弘晝十分可愛,這可開啟了裕嬪為人母的話匣子。
從前在王府自己院中還有個芳婉儀住著,雖然那人不討喜,但至少平日裡也能聊聊天解解悶,入了宮,這偌大的永壽宮就自己一個人住,整天又見不著皇上,倒是有些憋悶。
“楚妹妹瞧著年歲不大,可有十八了?”
裕嬪就是十八歲嫁給周玄凌做侍妾的,如今已經二十三歲。
“嬪妾今年十六,”
楚昭昭笑了笑,更顯柔婉。
“妹妹這樣小?”
年歲小反而更能讓人相信,裕嬪憐愛道:“妹妹真是好福分,這樣小已是美人位分,日子還長想來總會得個孩子的,到時候妹妹可別嫌那孩子煩擾才好。”
楚氏無家世,又是和那些參選秀女一般的年紀,要知道,按皇上的脾性,這批新參選的秀女,饒是家中官至四品,也不過能得個美人位分,這楚昭昭的確好運了些。
“妹妹還小,怕是當不好母親,還是容後再說吧,況且也不是誰人都有姐姐這樣的好福氣,能生個弘晝皇子這樣可愛的孩子。”
弘晝聽到楚娘娘誇他,開心的見牙不見眼,本就玩性大,此刻竟纏著第一次見面的楚昭昭陪他去撈那池子裡的小魚。
裕嬪自然不讓他如此胡鬧。
“弘晝,你今日的詩文還沒背出,不許纏著你楚娘娘玩鬧!”
裕嬪不是個嚴母,相反平時還有些縱容弘晝,弘晝此時並不怕她,還是一味的想要玩鬧。
眼看裕嬪從好好說話變成生氣責問,弘晝這才像霜打的茄子一樣又回到剛才背書的地方,由宮女小梨帶著又開始了小兒不識月,只是那小孩溜圓的臉蛋上那兩溜圓的眼睛瞧著母妃這邊,頗有些可憐。
楚昭昭伸手接過了身後月紫拿著的禮物,放到了桌上,緩解了氣氛。
“姐姐,這是嬪妾的一點心意,初次拜見姐姐,嬪妾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九五司飾司買了這些簪子,嬪妾瞧著溫婉大氣,很是適合姐姐,還有這套筆墨紙硯,也是聽聞三皇子已經開蒙,送來讓三皇子練手使著。”
裕嬪倒是不缺那些簪飾玩意兒,但是也開心自己宮裡的人對自己能有這份心,更是連弘晝都給送了禮物,心下滿意,又多聊了幾句。
“妹妹有心了,姐姐很是喜歡,小桃,收起來吧,這筆墨紙硯送去弘晝的書房。”
裕嬪似有些頭疼的說道:“妹妹有所不知了,弘晝如今的確聰明伶俐,但不知是不是心思不在學習上,就這詩文,是要背上許久,連我宮裡的丫鬟太監都會了,他也還不會。”
楚昭昭一聽,哎,專業對了點口,畢竟,誰還沒考過教資呢,感謝老爹,當年雖然不知道教資有什麼用,但還是逼著自己考了。
“裕嬪姐姐,或許,您有沒有考慮過不是三皇子的問題?”
月紫驚!小主您下一句最好不是說這是裕嬪娘娘的問題,您不能因為裕嬪娘娘好說話,就分不清大小王了啊!
“嗯?”
“裕嬪姐姐,恕妹妹多問了幾句,您平時都是如何教習三皇子的?”
一味的你讀一句他複誦一句?
“就是本宮讀一句,讓他複誦一句。”
裕嬪也不遮掩,如實的就說了。
“您可有給三皇子解釋詩文的意思?”
不會只讀不理解吧?
“解釋詩文的意思?這倒是沒有聽過的,私塾裡的夫子不都是讓弟子熟讀嗎?”
“......”
“裕嬪姐姐可信的過嬪妾,可否讓嬪妾與三皇子共同習文一日?”
左右在宮裡也沒事,三皇子長得和小包子一樣,像極了楚昭昭原先養的那隻藍貓,尤其是那雙眼睛,瞳仁又黑又圓,可愛極了。
“妹妹能替本宮解憂就是再好不過了,妹妹下午無事嗎?快到午膳時間了,等弘晝用完午膳,午睡醒了,本宮派人去請你來!”
“妹妹下午無事,即便是有,也沒有什麼事比陪三皇子習文更重要了,若是裕嬪姐姐不嫌叨擾,日後妹妹可常來。”
楚昭昭玩心起了,一時也忘了自己到底是皇上的嬪妃前來拜見主位,還是一個愛玩的小女孩前來鄰居家串門。
楚昭昭和裕嬪相談甚歡,二日俱覺得與對方投緣,相約午膳後再見,臨走時已是姐姐妹妹叫的甜蜜,裕嬪叫來小桃,賞了楚昭昭好些東西,看的楚昭昭嘴上直呼破費了,眼睛笑得直髮光。
西偏殿處西位,只需從永壽宮主殿的院門出來往西走一百米左右就到了,楚昭昭進了西偏殿的門沒多久,就看到了蘇培盛一行人。
蘇培盛走在前面,後面跟了四個太監,個個捧著個大托盤,托盤上蓋著紅色綢緞,瞧著就是來給新晉美人送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