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章 別以外出汗多是排毒多

適當出點汗對人體有益健康,要是過多出汗,那留點心眼吧!

尤其是夏季溫度逐漸升高之後,稍微動一動身體就出一層薄汗,要是經過大量、劇烈的運動,那簡直就是大汗淋漓了。

還有夏季三伏灸,這些出汗過多的人員別亂灸,小心灸出病來。

有時候出汗會讓我們覺得身心舒暢,但如果自己什麼運動也沒做,甚至只是在安靜的睡覺,卻也出了一身汗,那就要考慮是不是健康出現問題了。

1、中醫是如何理解出汗的?

中醫學認為“汗為心之液”,就汗與心的關係而言,汗出過多,耗傷心的氣血,則見心悸怔仲等。由於汗出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結果,故大汗淋漓也會傷及人的陽氣,導致大汗亡陽的危候。反之,當心的氣血不足時,也會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氣虛,表衛不固而自汗;心陰虛,陽不斂陰而盜汗。

同時呢,出汗的情形不同,往往能反映病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

中醫的《十問歌》裡,首先便是“一問寒熱二問汗”,可見汗液作為診察病情的第二指標實實在在應該為臨床醫生所看重。藉助有無汗液,出汗時間、部位、多少或者是汗液顏色、氣味的不同可以來分辨病情的輕重緩急和預後的轉歸。

中醫《黃帝內經》也說了,“汗者精氣也”。正常情況下,汗是體內精氣由於人體自身調節功能的需要而排出的。正常的汗出,有調和營衛、滋潤面板的作用。另外,大家都知道,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氣候炎熱、衣被過厚或是情緒激動等情況下都可能出現出汗的情況,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

但如果你該出汗時反而不出汗,或者是不該出汗而出汗,也就是說當汗出而無汗,不當汗而汗多的時候,或者是僅見身體的某一個部位出汗,這都屬於病理現象。

2、出汗本是人體排洩和調節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氣味發生改變,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前兆,這時候我們就要引起重視了。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身體不同部位出汗多代表著什麼吧。

(1)手心、腳心出汗多

有些人平時手心容易出汗,腳汗、腋窩汗也出得厲害。《傷寒明理論》中指出,這種情況“多由脾胃溼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這種出汗一般是脾胃、腸道不適的表現。

建議:早晚各推腹一次,每次5分鐘。只吃8分飽;避免生冷食物。

(2)頭面部出汗多

老人和產後身體虛弱的女性,會有頭汗過多的情況,多屬於氣虛。頭頂出汗,宜滋腎清肺,可用麥冬等泡水喝;適當吃一點百合粳米粥,可以潤肺止汗。

也有人是因為溼氣太重,額頭部位愛出汗,平時要多吃利水排溼的食物,如薏米、山藥、地瓜、冬瓜。

每當吃飯時,就頭汗淋漓、身體發熱,這樣的人要以瀉胃火為主。判斷是不是胃火的原因,還要看看有無口乾口臭、舌苔紅、上牙痛、便秘。

建議:如是胃火引起的,一是要多喝溫開水,二是按揉或者艾灸:足三里、內庭穴。另外要睡眠充足,多吃溫補食物,如大棗、牛肉、山藥、蜂蜜、茯苓,並注意不要吃得太過油膩,多吃新鮮蔬菜,清淡飲食。每天也可沖泡枸杞茶飲用。

(3)白天動一動就大汗

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就汗出不止。這些人常有身體虛弱、說話語聲較低、食慾差、易感冒等特點,中醫認為是氣虛的表現。

建議:飲食上多食用山藥、豆漿、扁豆、栗子、核桃仁等,也可用黨參或黃芪燉雞以補益機體,緩解氣虛。還可透過動作舒緩、動靜結合的運動增強體質,如太極拳、八段錦等。

(4)半夜出汗多

這種情況多見於50歲左右的中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入睡後,在半夜或黎明時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較多,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盜汗”。

這些人常有失眠、手腳心熱、心煩、兩頰潮紅、口咽乾燥等特點,多為腎陰虛而肝火旺所致。

建議:應禁食辛辣動火食物,切勿飲酒,並多吃一些新鮮蔬菜,注意勞逸結合,同時,盜汗的症狀也可以透過艾灸來進行調理,推薦艾灸以下穴位。

【配穴】復溜穴、後溪穴、肺俞穴、尺澤穴

1、復溜穴:滋長血氣,補腎益氣在小腿內側,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2、後溪穴:緩解頭項強痛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3、肺俞穴:理氣寧心,散發肺臟之熱,清肺止咳。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4、尺澤穴:化痰溼,清神志,清熱和胃,通絡止痛

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微屈肘取穴

以上穴位,建議1天1次,每次2-3個穴位,四肢部位每穴15-20分鐘,軀幹部位每穴30-4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一個療程休息2-3天。

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多灸幾個穴位,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