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劍看到龍雲如此想自己離開,料到自己在這裡很難發展了,就決定去黃埔軍校。
龍雲發動所有高階軍官和民眾給韓劍壯行,搞得韓劍名聲再次高漲。
七月,韓劍離開昆明到了黃埔軍校。
剛剛隨著後勤部牛生錄上校安排好宿舍,被褥還沒有鋪好,蔣介石和隨行秘書陳布雷就到了門口,蔣介石跨一大步緊緊握住韓劍的手,韓劍根本就來不及敬禮。
“韓教官你終於來了,歡迎你為國民政府服務!”
韓劍立正握手:
“感謝校長栽培,韓劍感激不盡,有幸耳濡目染校長德範,韓劍榮幸之至!”
“好說啊好說——聽說韓教官曾經是文武雙解元?”
““那是清朝俗事,難入您法眼,慚愧慚愧!”
“嗯,韓教官不要拘謹,我們隨意隨意——雖然我久聞韓教官大名,但卻不知道韓教官的字號。”
韓劍笑著說:
“之前我的老師給我取了個‘正’字,因為不敢用所以一直不為人所知,今天天道賜福遇到校長,還請校長賜字。”
實際上韓劍字逸,因為和孫中山名字有礙而沒有使用過,今天這麼說都是李克農的叮囑。
李克農讓他想盡一切辦法接觸蔣介石,韓劍靈機一動報了個“正”字。
“那有什麼?好字好字,可以用。戈而從止,一以止之,清心自守,正道直行。征伐無道,百邪自避,因何不用?你不要忌諱我。”
韓劍急忙敬禮:
“不敢,還請校長賜字。”
蔣介石明顯很高興,想了想說:
“既然你一心想改,就叫車雲吧!”
韓劍馬上明白了蔣介石用意,“軍”字去頭為車,“魂”字去“鬼”為雲,“軍”去頭,表示謙虛,“魂”去“鬼”表示陽剛至正,蔣介石望一眼韓劍,想看看韓劍解元之名是否名副其實,韓劍馬上敬禮說:
“感謝校長教導,韓劍一定做一個謙虛好學而陽剛至正的軍魂!”
還在苦苦思索的陳布雷大吃一驚,蔣介石兩眼圓睜,興奮地讚許說:
“文武雙解元,名不虛傳,名不虛傳。”
牛生錄拿來大校軍服,韓劍退到床幕後裡裡外外換穿了,來到蔣介石面前就要敬禮,蔣介石急忙攔住,說:
“軍銜還沒有佩戴齊全,無需敬禮。”
從牛生錄手裡接過肩章帽徽,蔣介石親自給韓劍戴上,韓劍退後一步敬禮:
“車雲感謝校長!”
蔣介石高興得罕見裂開大嘴巴:
“很好,很好,車雲還有很多事,我就不打擾了。”
“校長再見!”
韓劍又是一個標準的軍禮。
韓劍每天下午被安排了准尉科課程,每天兩課,四個准尉科班兩天講完一課。
一上講臺,學生全體起立行軍禮,韓劍忽然發現教室後面坐著蔣介石、周恩來等十二位將級軍官,他們和學生一樣對著韓劍行禮。
韓劍回禮,之後講:
“今天所講並不在教科書裡,是我七歲從軍至今二十二十七年的戰鬥經驗。”
學生有一絲躁動,七歲從軍,過了二十七年,現在不是隻有三十四歲嗎?
韓劍接著講:
“今天只講單兵速度和力量。根據我的經驗,決定戰鬥勝負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計劃,二,速度,三,力量。今天主要講速度和力量。速度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戰兵個體速度,進攻要快,快得敵人看得見但防不住。在這方面,我把晨操放在第一位,採用辦法主要是延長長跑時間,同時不斷增加戰兵負重,我的兵每人負重由開始的二十斤長跑十分鐘逐漸增加到每人負重一百二十斤長跑一小時,半年後不合格者驅除。當然,一定要改善戰兵伙食,讓他們吃好,增強體質,同時修煉養氣術開拓經脈。我們的口號是:以汗水換取血水。這樣訓練出來計程車兵,在不負重的情況下,進攻即是閃電戰,後退很快就無影無蹤,翻山越嶺可以截擊坐車走大路的敵人。再說力量。每個戰兵都要訓練拳擊戰技,刀術劍術至少修煉一種,一旦進入敵群,爭取一個頂五。當然,力量也包括槍彈和炮火,這就需要提升裝備,我的治軍思想是戰兵不求多,只求精,有速度有力量的戰兵,五千完全可以戰勝五萬,所以寧可培訓五千精兵絕不養育五萬爛兵。清末,我以一哨精兵打了三百六十多次仗,殲敵三萬,只損失我六人。在雲南,我一個營殲滅敵人三千餘,並搗毀了敵人司令部,俘虜大校一人,校級軍官十六人,破壞了敵人整體部署,救出我方兩個營,自己損失六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完全是戰兵周圍了遠超敵人的速度和力量。我講這些並不是自誇自吹,而是以實際戰例強調戰兵速度和力量的重要性,以求達到你們對日常訓練的重視,要知道,刻苦的軍訓就是向老天索取你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乃至第一百個生命!二,情報速度,情報速度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長官的作戰情報,這個暫時不講。第二是戰兵個體情報,第一,要深刻領悟長官的作戰意圖,融合進自己的行動之中;二,不管進攻還是撤退,一定要及時適應地形地貌,瞭解自己的戰友,掌握自己和敵人的差距。三,作戰時一定要仔細聽周圍的一切風吹草動,包括天氣,風向,戰友的議論和思想,敵人的一舉一動……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節課我以進攻關東陳炯明為例項講述作戰計劃也就是謀略,請同學們下課後看看地圖,把自己當做總司令研究出一套作戰方案,我們在課堂上共勉之,或者把自己的方案以書面形式交給我。謝謝大家,再見!”
所有聽者敬禮,韓劍回禮後搶先出門,在外面敬禮等候蔣介石等出來。
蔣介石回禮後握著韓劍的手說:
“車雲講得很好,具體,生動,有教育意義,那些懶於上操的學生聽了一定會為自己的一百次生命而奮鬥,祝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