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電好像疲乏了逐漸隱退,緊接著烏雲散盡露出晴朗的天空。
蘇三娘隱匿氣息到開神境,對所有人說:
“大家都是開神境,可以停止呼吸二十四個時辰,我收你們進入空間戒裡離開此地。”
牛營渾身是傷,問:
“您的境界已經很高,何不殺盡清兵?”
蘇三娘搖搖頭:
“如果以高境界出手,雷霆瞬間降落,那時我們和清兵玉石俱焚,眼下只能離開。”
曾國荃看到雷公凸變成了一塊巨大的焦炭,立即下令進軍雷公凸。
一個月後,蘇三娘七十四人到達上海,購買了一處巨大的莊園深度隱匿下來。
在太平軍逼近江南一帶時,上海因有租界的庇佑成為許多官紳、地主、難民們的逃亡避難之地,尤其是江浙一帶富商巨賈,爭趨滬濱。難民的湧入為上海房地產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西人於是大營建築的投機,以最迅速的工程,就空地興建大批房屋,以供給華人居住,而轉瞬間獲得千倍的巨大利益。
很多原先經營絲茶貿易的商人也開始轉而投資地產,商人發現從這片泥灘所能取得的利益比了運貨物到外國去更快並更大,地產交易便立刻異常發達,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太平天國戰爭結束之後,流亡到上海的地主、官僚紛紛挾資還鄉,致使上海人口驟減使大量房屋空置,以致沿街新屋,空無居人,未完之屋,半途停工,河畔貨棧,鱗次櫛比,均棄置不用。蘇三娘等來到這裡,連續打劫十一戶豪強得到鉅額金銀,然後沒費多少錢就購置了接連在一起的四十五處莊園,十幾家貨棧。
其他人都在挖地道,建倉庫,修煉武技,唯獨蘇三娘整天都在吃齋唸佛,虔誠禮佛。
實際上,前世的她只專心於修煉,並沒有很好地禮佛,現在才發現這個世界上佛修遠超前世世界。
蘇三娘前世專心於雙修功法,但她眼界極高,只和葉凡雙修一次,對其他人都不屑一顧,來到這個世界後雖然和蘇三結為夫妻,但那時候她的記憶模模糊糊,雙修功法不曾喚醒,所以也就沒有什麼雙修之說。
現在的她重蹈舊轍,一門心思全在韓雲即葉凡身上,也就沒有了和其他人雙修的想法。
另外,雙修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境界,既然在這裡不能也不敢晉升境界,雙修就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既然不能雙修,索性把大把的時間放到佛修方面,等到她佛修入門,這才發現佛修的浩大博深,結果一發而不可停止,徹底脫胎換骨。
特別是《金剛經》,讓她耳目一新,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但上海出現的一件事又把她從佛修的道路上搬了回來。
尹兆磊報蘇三娘:
“五月初五日,貴州ZY府居民因不滿教會欺壓,打毀法國教堂、學堂、醫館等,殺死教士趙司鐸,並傳知府屬,不準再行習教。事發後,八月二十九日,法國公使公淑亞致函總署,要求撤調、審訊貴州巡撫曾璧光。五月,清廷又命成都將軍崇實馳赴貴州,與曾璧光一同辦理此事。直到十一月二十九日,ZY教案才徹底清結,中國賠銀七萬兩。昨天,法國傳教士攜帶七萬兩賠償白銀到了上海。”
蘇三孃的心頭重新燃起戰火,點點頭說:
“幹掉他,收回白銀。”
兩天後的夜晚,尹兆磊等十人“收回”了七萬兩白銀。
第二天,巡捕瘋子一樣滿上海尋找“兇手”,一群巡捕加洋人衝進了蘇三娘修佛淨室。
蘇三娘微微釋放仙帝威壓,這群人一個個對著蘇三娘身後的觀世音菩薩塑像跪下來,汗流如雨,蘇三娘擔心招來雷擊,極速收了威壓。
片刻後,這群人連滾帶爬離開,他們感覺自己剛才掉進了地獄,驚恐萬狀。
蘇三娘住地名曰“妙庵山莊”,自此之後,上海的巡捕對妙庵山莊敬畏至極,不敢進入一步。
一朵黑雲無來由出現在妙庵山莊上空,但眨眼間又無影無蹤,很多人望著天空驚駭不已。
趙旺濤報:
“陝甘回漢民受不了清妖壓迫起事,陝甘混亂不堪,我們要不要……”
蘇三娘一聽忽然想起了安置在西安的韓正和二十四個幼童,此時他們應該都近三十歲了。
聽到混亂不堪之說,蘇三娘忙問:
““主要在什麼地方?”
“甘肅起事的有六股力量,陝西四股,起因是甘肅巡撫執行“回傷漢民一以十抵,漢傷回民十以一抵。”的邪惡政策,後來很多漢人支援回人,也有很多漢回勢力相爭……”
“有什麼勢力可以讓我們支援?”
“這個……只有捻軍,但捻軍已經瓦解成數十支小股……張樂行和他兩個兒子及妻子杜金嬋都被處了極刑,張樂行父子三人千刀、杜金嬋萬剮,杜金嬋被士兵***三天三夜後被釘在木馬上游行示眾萬刀肢解……。”
蘇三娘閉目問:
“怎麼捉到的?”
“捻軍頭目李家英出賣。”
蘇三娘:
“你們查一下捻軍太平軍叛徒,我們全力追殺之!”
十幾天後,一張叛徒名單到了蘇三娘手裡:
一、太平軍周錫能,因此人太平軍傷亡四萬。
二、太平軍詹啟綸,林鳳祥因此人被俘。
三、林鳳祥部下蕭鳳山。
四、太平軍李開芳部先鋒黃大漢。
五,太平軍叛徒,罪惡第一人李昭壽。
李昭壽一八五三年起義於霍邱,得到數千餘兵力,打擊地方團練,牽制了河南、AH的部分清軍。後帶著7000兵馬加入“捻軍”首領張樂行陣營,後來投奔太平天國,在清兵勢大時投清,獻三城,殺害太平軍八萬六千。
六、捻軍叛徒潘貴升,戰場暗殺捻軍大將任化邦,致使捻軍戰敗四萬餘人被殺。
七,捻軍苗沛霖。太平軍範潮蘭、韋志俊、黃雅冬、陳仕明、劉元章、蒲祥莆、什天安、吳建瀛、琳天福、劉玉林、楊浦請、程學啟、寶王童容海、奉王古隆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