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章 魚鵝寶

我們皆為凡人,血肉之軀,努力工作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

既來之,則安之,這道理米豔陽早就參透了,所以要是能儘自己所能把家族生意發展起來,併成為各種“第一”,那必定是件振奮人心的事。

這個想法在米豔陽的腦海裡逐漸萌發併成長起來。是的,在古代把家族生意做得出色,肯定很有成就感。

可是,出色又該如何定義呢?是越來越多的訂單,越來越多的錢,還是越來越多的客戶?

她爹尚未與她商量該如何去評定,估計是由於前段時間米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該如何把生意不做到,如何讓米家別倒下。

可是,現在米家保住了,也逐漸露出發展的苗頭。因此,米豔陽閒時就自己在琢磨,可持續發展才是最好的發展。

訂單越來越多,發展更多的優質客戶,可觀的利潤,還有穩定提高的產能。

按目前來說,訂單是足夠的,穩定客戶有席家,新的大客戶有鄴家,另外還有趙家,及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客戶。

這麼算下來,產能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傳統手工業有個麻煩之處,就是硯臺必須按照石材而定,既不能批次生產,也不可著急趕工。

一處雕刻錯往往讓雕刻工作從頭開始,因為腦海中的設計圖又得改。這一來二去更加費時費力。

硯臺雕刻人員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人力資源很重要。

可是工場裡就十來個雕刻人員,必須去鄉下地區走走,看看平日裡跟米家合作村莊裡是否有可發展人員。

米豔陽這種說幹就幹的打法確實讓淼兒也替她擔驚受怕,恨不得天天去老爺跟前提議讓五小姐早日嫁人好了,免得夜長夢多。

“淼兒,讓人備好馬車,我們去出頭村走走,請大哥哥一起去。”

出頭村裡有很多農戶,白日養魚、養鵝和種地,晚上挑燈雕刻硯臺;大夏天則中午時分在家裡陰涼處雕刻硯臺,晨暮幹農活。他們雕刻的硯臺主要供應給米家。

可是,這種雕刻效率太低了。全村年輕一代人員就有200人,如此多的壯丁若能專門從事硯臺製作工作那該有多好呢?

村民們可不是這般想,他們總覺得硯臺雕刻只能作為副業,不能當主業去做,萬一米家的硯臺賣不出去,我們的田地廢了,魚死了,鵝沒養成,那不完蛋了。

米豔陽與米伯程一起出發去出頭村,目的很明確,就是多說服小年輕或者老一輩的硯臺雕刻能手積極投身硯臺雕刻工作上。

“五妹妹,這可是有點難度啊。”米伯程終於忍不住開腔了,“出頭村裡的村民太多才多藝了,把硯臺雕刻得出色,養魚、養鵝等也不在話下。”

上馬車後就成了個悶葫蘆的米豔陽撩起車窗簾,對外面迅速往後跑的景物視而不見,沉默片刻後,好像有點兒頭緒了。

“大哥哥別急,請容我再想想。”

米伯程立刻保持緘默,自從他爹出事以來,這個五妹妹就變得睿智、果敢,所作所為都實在讓他為之佩服。

“大哥哥,我大概想到法子了!還需要在村莊裡再確定一下。”

米伯程突然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心中的佩服之感油然而生,這妹妹著實厲害,我都已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地想也完全沒想到任何的法子。

到了出頭村,米豔陽才見識到什麼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村莊四周綠樹環繞,村子後有靠山,那是座遠近聞名的五硯山。

“為何叫五硯山?”

“具體不大清楚。隱約記得有位老爺爺解釋過。當年有村民發現山中有硯石資源,便不好聲張,擔心四處的人都來搶硯石。”

米豔陽瞪大著杏眼著急等著大哥哥繼續往下講。

“然後,那村民便對外聲稱,此山是無硯山。可是外來人聽不懂方言,愣是把無聽成五,便廣而告之地說,此山為五硯山,有五種硯石。”

米豔陽差點大跌眼鏡:“這也行!?”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

其實五硯山主要產普通硯石,但是也足夠讓出頭村的村民增加點收入。

村莊建設得真好,田地就在附近,阡陌交通,鵝犬相聞,魚塘裡的魚兒不時地在水面吹個泡泡。

米伯程和米豔陽一同很快來到莫村長的家裡,這個負責村子“總體規劃”的人。

莫村長初見米豔陽時確實表示驚訝,米家何時有位如此厲害的小姐?才貌雙全用來形容她也不為過。

“莫村長您好,我們這次來主要是想您能幫忙說服村民們抽出更多的時間幫我們製作硯臺,而不是把主要時間用在養魚、養鵝和種地上。”米伯程單刀直入地說。

“這怎麼行!不行呀。”莫村長立刻拒絕,“我們村的習俗就是紅白事都要吃滷鵝,沒有鵝何來滷鵝?還有魚,年年有餘,好兆頭!”

“如果我能幫忙建立有穩定收入的魚鵝寶,是否村民們也願意把最多的時間花在硯臺製作上呢?”

魚鵝寶!?這是何物!

現場的人都瞠目結舌,並表示無比的好奇。

這個名字也是米豔陽在路上想到的,畢竟餘額寶對她的生活影響夠深,一段時間沒用,確實比較想念。

這不,只好對不住馬爸爸,先借用一下這個名字。

諧音梗怎麼啦!好用即可。

接著米豔陽便讓村長把村民代表召集過來聽聽她對為出頭村專門建立的“魚鵝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村子現有的魚都養在小小的魚池裡,而且比較分散,不利於打理。養鵝就更加,每家每戶就養那麼的幾隻,萬一死了,說不定喜事辦酒就得跑外面去買。

現在米家準備自助村民們把分散小魚池改為多方大魚塘,建立大型的養鵝基地。由不擅於硯臺雕刻的村民去進行打理,另外收工錢。

村裡的紅白魚鵝供應按半價出售,所有收入歸集體所有。供應完村民所需的量後,把多出來的魚和鵝售賣出去。集體所有的收入每個季度按人頭或戶發放。

這樣就能節省人力資源,並得到更多的收益。

村民們聽完後,細算了一下,覺得“魚鵝寶”就是好!可是菜地又該如何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