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城的街巷瀰漫著冬季特有的寒氣。街頭的攤販們匆匆收攤,行人也大多急步趕路,只有幾個不急不躁的文人正在大街旁的茶館裡辯論國事。然而,在這片寧靜與繁忙交織的城市裡,另有一個地方,聚集了清朝未來一位偉大政治人物的早期夢想。
和珅的家,這座位於北京東城的小院子,外表樸素無華,甚至有些簡陋。和珅的父親和珅祖,一名普通的滿洲旗人,擔任著一個小官職,職務雖不顯赫,但足以讓一家人勉強度日。家中有一位名叫“恆”的少年,那就是和珅,少年時代的他,仍然叫著和恆,直到後來因仕途順利,才改為“和珅”。
和珅的母親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女人,雖然家中貧寒,卻從不以此為羞,反而總是教導兒子要謙遜有禮,尊敬長輩。她看得出,自已的兒子與眾不同,聰慧過人,舉手投足間,總能觸發她內心的喜悅。
和珅的父親並不完全理解兒子的才智,但他清楚一個道理:若想讓家族走出困境,依靠的不是辛苦的勞作,而是學問與權力。為了不讓兒子浪費天賦,他把和珅送到了北京最負盛名的學堂——雍和宮書院。
年僅十六歲的和珅,便如那一池湖水,靜默深邃,卻不時泛起漣漪。雍和宮書院的大門並不高大,但它卻擁有著無數學子期望的光環。這裡彙集了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天才少年,許多人在這裡求學多年,最終也不過淪為一些閒職的官員,但和珅不同。初入書院時,他便引起了師生的注意。每當授課的講解稍顯艱難時,和珅總能脫口而出一番清晰明瞭的解析,不僅令老師稱讚,也讓其他同窗對他心生敬畏。
和珅的天賦讓他在書院中如魚得水。有人說,他的聰慧不僅僅體現在學術上,更重要的是他的為人處事。在一次書院的學術辯論中,和珅以一篇《論治國之道》的論文,駁倒了幾位名聲顯赫的學者。文章中,他結合《春秋》與《大元大一統誌》中的國政模式,闡述了國君應該如何施政、如何與臣子互動。這篇文章甚至被當時的學術權威贊為“新儒學的開端”。
這篇論文的影響力並非僅限於書院。正值乾隆皇帝欲廣開科舉、任用賢才之時,一位宮廷官員偶然間閱讀了和珅的論文,頓時為其聰穎的才智所折服。正是這篇文章,使和珅從雍和宮書院的學子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與乾隆帝接觸的機會。
那是一個清冷的冬日,和珅在書院中度過了長達五個時辰的讀書時光,正欲休息時,宮中傳來了一位內侍的訊息,告知和珅被召進宮中,參加一次面對乾隆帝的“講學”。
這對和珅而言,既是驚喜,也是壓力。他平日裡雖有所耳聞,卻未曾親眼見過乾隆帝。這位當時名震一時的皇帝,賢明能幹,文治武功無一不勝,尤其對年輕才俊充滿了欣賞。和珅的心中,既有對皇帝的敬仰,也有對自已才華的自信。
在宮中,他見到了乾隆帝。乾隆身著黃袍,風采依舊,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但神情卻不見威嚴,反而帶著幾分和緩。他坐在龍椅上,輕聲問道:“你是和恆,雍和宮書院的才子吧?”
和珅跪下恭敬地回答:“啟稟陛下,正是。微臣自幼喜歡讀書,志向遠大,願為國家效力。”
乾隆帝微微點頭,示意他站起來,接著道:“很好。你可知,治國安邦,不僅僅要有學問,更要有實際的能力。你能否告訴朕,如何治理這大清帝國,讓它永遠繁榮昌盛?”
和珅深吸一口氣,雖然年紀尚輕,但此刻,他無比清晰地知道,這是自已展示才華、為未來鋪路的唯一機會。
他毫不遲疑地答道:“陛下,治國之道,首在安民。若民心穩固,國家方能穩定。其次,輔佐皇帝治國,應以忠誠為本,輔佐大臣不可偏私,且必須恪守正道。最後,寬容與法治並行,行事要合乎規律,才能為大清創造更多的財富與安全。”
乾隆帝聽後,不由得微微一笑,深感和珅的聰明與才幹。他本來對這場“講學”只是抱著一種考察的心態,卻未曾想,和珅的表現竟然讓他產生了幾分興趣。
“你有志向,且口才不凡。以後朕會給你機會,朝堂上見。”
和珅當即跪下,感謝陛下的垂青。他知道,這個機會,意味著自已的命運將由此改變。自已的聰慧與機智終於得到了認可。
那一天,和珅離開宮廷時,心中充滿了激動和忐忑,但他知道,未來的道路,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更是為了家族的榮耀,為了能夠在乾隆帝的廟堂之上,站穩腳跟。
和珅的少年時代,便以這次與乾隆帝的相遇為轉折點,正式拉開了他波瀾壯闊的仕途大幕。從此,這個年輕的滿洲少年,不再僅僅是一個書院裡的學子,而是逐漸邁向了權力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