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八年(228年),正月。
溫縣。
皇帝行宮。
劉封、劉禪、關羽、諸葛亮、法正等文武,相繼而至。
曹魏在兗豫徐雖然還有些殘餘勢力未被盡數剿滅,但兗徐豫的大局已定,劉備也將目光放在了統一河北。
不過。
在統一河北上。
眾文武出現了分歧。
諸葛亮建議利用優勢兵力和地理形勢,對曹魏進行持久戰。
一方面“進屯白馬,漸營河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一方面“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
同時休養生息三年,則可覆滅曹魏,而不必急於決戰。
劉封則認為:用兵之道,應當一鼓作氣,宜將剩勇追窮寇。如今南兵士氣正盛,若是休戰罷兵,反會滋養南兵偏安享樂之心;而曹魏經此一敗,必會痛定思痛,或可能效仿勾踐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現在不滅曹魏,今後再想圖謀就會困難十倍。
諸葛亮考慮的側重於國計民生反對窮兵黷武,劉封考慮的側重於一勞永逸堅持先苦後甜。
雙方各執一詞,相互辯論,誰也說服不了誰。
眾文武中,有支援諸葛亮三年疲曹的,有支援劉封宜將剩勇追窮寇的。
劉備靜靜聆聽,沒有干涉眾人的爭辯。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尤其是有袁紹官渡之敗、曹操赤壁之敗先例在前,容不得劉備不謹慎。
爭辯中。
諸葛亮也提到了袁紹官渡之敗、曹操赤壁之敗的案例,反駁劉封急於用兵的戰略構想。
“孤以為:袁紹官渡之敗、曹操赤壁之敗,非是戰略失誤。
二人雖然都是一時之雄,但其子嗣並無父輩的才能和器量,一旦父輩死去,子嗣之間定會為了權力而爭鬥。
都言知子莫如父,二人深知若不能在有生之年一統海內,身死之後眾子定會相爭內訌,繼而給對手可乘之機。
故而才急於求戰,以求有生之年能定鼎天下。
事實也如此。
袁紹死後,三子相爭河北,給了曹操各個擊破之機。
曹操死後,曹丕猜忌宗室,給了我等各個擊破之機。
如今,父皇六十有七,能活多久誰也不敢保證,假使這三年父皇突遇不測,丞相焉知大漢不會因父皇不測而相爭內訌?”
劉封據理力爭,更是抬出了劉備年邁來反駁。
若有奸臣在此,定會彈劾劉封對劉備不敬不孝。
不過在場之人,雖有政見不合,但都非奸人,也有強者的自尊,不會因為劉封客觀的論述而上綱上線的用盤外招。
雖然劉封說得有理,但諸葛亮並不認同,辯道:“燕王與太子兄友弟恭,豈是袁紹、曹操之子能相提並論的?即便陛下這三年真有不測,難道燕王與太子還會相爭內訌嗎?”
諸葛亮提議走持久戰也考慮了劉封劉禪兄友弟恭,即便劉備活不過這三年也不影響大局。
劉封聞言肅容:“孤與太子自是不會相爭內訌,可旁人未必。假使某一天,孤的部下覺得孤太冷了,偷偷給孤披上一件龍袍。丞相以為,孤是穿了這龍袍好還是斬了部下好?”
諸葛亮頓時一愣。
穿龍袍就是造反,不穿龍袍就是自毀爪牙,穿和不穿對大漢而言都是極大的損失。
“燕王多慮了。以燕王的治軍之術,怎會有部下冒天下之大不韙行此悖逆之事?”諸葛亮雖然在反駁,但語氣也逐漸變得不確定。
劉封的軍威太重。
大半個天下都是劉封打下來的,劉封的部下對劉封有很強的崇拜和仰慕。
覺得劉封冷並非是身體冷,也可能是覺得劉封受到了冷遇為劉封鳴不平。
倘若天下一統,還有承擔風險的能力。
如今曹魏尚存,又怎會錯過天賜良機?
劉封凝聲道:“孤治的軍,孤最清楚。鋒矢雖利,但剛而易折。三年的變數太大,一旦真遇變故,即便是孤也未必能妥善處置。
父皇在時,孤尚且能以助父皇一統海內之名,號令眾將士奮勇殺敵;父皇若逝,眾將之功未必比得上太子身邊一近臣,孤又如何號令眾將士甘心賣命?
可若趁著父皇在時滅了偽魏,今後太子登基時孤再助太子施恩於有功之將,則君臣和睦,文武可安。”
諸葛亮啞然。
劉封話都說到這一步了,還如何反駁?
能將話挑明的說,也只有劉封敢如此了。
這等於是在直接告訴眾人:若劉備在世時,不齊心協力誅滅曹魏;等劉備一死,劉封說不準就被龍袍加身了。
劉封能等,眾人敢等?
屆時青史之上估計都還得記載為:劉封擔心會被部下裹挾反叛,堅決提議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誅滅曹魏,一統海內,結果遭到了眾人的反對;數年後,劉封被小人構陷,部下心中不忿,於是趁著劉封熟睡時給劉封穿上了龍袍,史稱“XX兵變”。
一時之間。
小閣內寂靜無聲,眾人紛紛看向了一直沉默不言的劉備。
“恭請陛下聖裁!”
劉備才是皇帝。
眾人可以爭吵辯論,但不可以替劉備做決定。
“宜將剩勇追窮寇,燕王這話說得妙啊!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淡淡一語,表明了劉備的態度。
劉封近前附和:“父皇英明!既是決戰,父皇可抽調各郡猛將悍卒,分兵而進,老將可出征,文臣亦可出征。”
話音一落。
關羽的丹鳳眼猛地一睜,看向劉封的眼神也多了讚許。
“老將可出征”這句,對關羽的吸引力太大了。
關羽身居高位又年邁,出征風險太大,基本上很難再有出征的機會。
若錯過了這次決戰,那就更沒出徵的機會了。
“陛下,臣附議!”
短短五個字,直接表明了關羽的態度。
諸葛亮和法正同樣選擇了附議。
“老將可出征”是對關羽說的;“文臣亦可出征”是對諸葛亮和法正說的。
換而言之:雨露均霑,誅滅偽魏的軍功,大家都可以分!
這就是劉封的高明瞭。
只爭戰略,不爭軍功。
戰略上必須按劉封的方式來,軍功則是雨露均霑。
桓溫北伐為什麼失敗?
究其原因:軍功幾乎都被桓溫及桓溫的親信搶了,一口湯都不肯留給旁人,還想讓旁人配合?
傻子才會配合!
都是一個腦袋兩隻手,憑什麼你吃肉我連湯都喝不上?
隨著眾文武相繼附議。
劉備也決定了對曹魏乘勝追擊。
當即就下達了詔命,徵調益、荊、揚、雍、涼五州驍將悍卒。
並設立了六路都督。
分別由劉封、劉禪、關羽、諸葛亮、馬超、陸遜擔任。
其中:
劉封屯兵白馬津,劉禪屯兵延津,關羽屯兵倉亭津,取冀州。
諸葛亮屯兵孟津,馬超屯兵陝津,取幷州。
陸遜屯兵彭城,取青州。
劉備則是在河內督軍六路。
詔命下達,益、荊、揚、雍、涼五州以及新得的兗、豫、徐,頓時掀起了熱議。
“剛打完兗州又要調兵去河北,這是誰的提議,窮兵黷武,此戰難勝啊。”
“學個新詞就開始指點江山,這是燕王的提議,燕王用兵還用你教?”
“燕王又如何?不知道驕兵必敗嗎?當年袁紹和曹操就是急於用兵才輸了官渡和赤壁。”
“說得沒錯!竟然還讓管糧草的諸葛丞相帶兵打併州,諸葛丞相有這本事嗎?”
“諸葛丞相取了隴右,怎就不能帶兵?你們肯定是偽魏的細作,竟敢煽動民心。”
“倘若此戰勝了,是不是就不會再有戰亂了?我只想種田,不想將敵人種在田裡。”
“應該不會再有戰亂了吧?天下苦戰已久,打完了就可以享太平了。”
“考慮這些作甚!我只想軍功!我要封侯!”
“......”
鄴城。
剛剛用罪己詔的方式來安撫河北士民的曹丕,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就收到了劉備督軍六路北伐的情報。
“還打?”
曹丕人有點懵。
正常而言,劉備忽然得到了這麼大的戰果,應該暫時罷兵消化戰果。
不論是曹丕還是曹真、陳群、司馬懿等人,也都是這麼判斷的。
貪多嚼不爛。
若是兗豫徐不穩,又如何能兵渡黃河作戰?
然而。
劉備卻直接選擇了乘勝追擊。
消化戰果?
劉備壓根不去消化。
趁曹丕病要曹丕命,先將曹丕打死,再慢慢消化也不遲。
一時之間。
曹丕也沒了主意,連忙召叢集臣商議對策。
群臣同樣被劉備乘勝追擊的攻勢給嚇壞了。
大軍剛敗,士氣未復。
劉備又緊跟著要殺過黃河?
擋?
拿什麼擋?
就現在這局勢,群臣都不知道曹丕拿什麼來擋!
昔日袁紹南征時,曹操麾下想投降的不知凡幾。
昔日曹操南征時,孫權麾下想投降的同樣不知凡幾,荊州更是直接就投了。
大勢所趨下,想玩命兒抵擋的真沒多少人願意。
“陛下,劉備挾新勝之威,六路齊發,我軍士氣已頹,若再戰必致河北生靈塗炭,不如暫避鋒芒苟全性命!“
“天命已歸漢室,強拒則違天意,如若早早歸順或可保宗廟血食,望陛下三思!“
“昔袁曹之爭,敗者尚能保全性命;今若順勢而降,或可保全宗室廟宇,此乃上策啊!“
“南兵勢如破竹,鄴城孤城難守,與其玉石俱焚,不若獻璽請降,以安萬民之心!“
“劉備年邁尚存決斷,燕王驍勇更勝往昔,此等鋒芒豈是我等疲敝之師能擋?臣等實不忍見陛下蹈險!“
“河北安定已久,民心厭戰,倘若再驅民為戰,恐生內亂,陛下當以蒼生為念啊!“
“劉封言‘宜將剩勇追窮寇’,其志在必得,我軍士氣低迷,不可逆勢而為。“
“諸葛屯兵孟津,馬超虎視陝津,六路合圍已成,拖延一日則多一分危殆,請陛下速決!“
“陛下基業雖重,但天命無常,今若歸漢,猶可存血脈於後世,強過身死國滅啊!“
“劉備寬仁,必不苛待降君;若待城破之時,恐悔之晚矣!“
一時之間。
鼓吹投降者,比比皆是。
彷如昔日荊州眾人勸劉琮歸降曹操、江東眾人勸孫權歸降曹操一般。
迴旋鏢在飛了二十年後又飛了回來。
這一幕,看得曹丕心碎。
倘若是以往,曹丕定會將勸降的群臣給砍了。
可現在,曹丕想砍也不敢動刀。
九品正中制的選官,讓群臣大抵都是大族出身,不是曹丕想砍就能砍的。
今日砍了一個,明日就得有大族反投劉備。
就在曹丕焦躁間。
司馬懿厲聲出列:“尚未死戰,何故先降?河北尚有雄兵十萬,又有黃河天險,豈懼劉備?若有言降者,陛下應斬之以振軍心。”
話音剛落。
一卿官出言譏諷:“司馬撫軍,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你在河內的宗族被劉封給屠了,你對劉封有切骨之恨。
雖然不知道你跟劉封有何私仇大恨,但劉封連你宗族中的一條狗都沒放過,必然不會放過你,故而你不敢投降。
可你跟劉封的私仇大恨,關我等何事?如今,劉備中興漢室乃是大勢所趨,豈是人力能抵擋?
我等勸陛下投降,是在保全陛下宗廟,以及保全文武百官,保全河北士民,你為了一己之私利,鼓動陛下頑抗。
居心叵測!你應該自殺以謝罪!”
司馬懿被說中了心思,勃然大怒:“我與劉封並無私仇大恨,我勸陛下再戰也無私心,你怎敢惡意揣測,莫非你與劉備私通?”
卿官冷笑:“司馬撫軍想殺我,何必尋這等無稽的理由?若是勸陛下投降就是與劉備私通,那在場一大半的人都與劉備私通。”
司馬懿握緊了拳頭。
初聽得劉封屠戮河內司馬氏,司馬懿幾乎要昏厥。
若不是當時曹丕兵敗如山倒,不得不跟著曹丕退回鄴城,司馬懿早就想統兵去跟劉封廝殺了。
現在又被卿官揭開了傷疤,這讓司馬懿如何不怒?
“都別吵了!”
曹丕聽得心煩。
“給諸位三日時間,三日後,再議戰和。”
說完。
曹丕起身離去,不想再聽群臣爭執。
司馬懿見狀,也跟著曹丕離開。
曹真、陳群等人也相繼離去,看那方向,顯然是想私底下去尋曹丕。
留下的官員中。
則是議論紛紛,商討如何才能讓曹丕歸降。
對於這群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而言,見風使舵才是生存的唯一法則。
風向偏魏,可以支援曹丕篡漢立魏。
風向偏漢,可以支援曹丕歸降大漢。
“徐御史,聽聞你乃劉備故交,方才為何不勸陛下歸降大漢?”方才怒懟司馬懿的卿官,尋上了御史中丞徐庶。
徐庶如今也是快六十的老頭了。
起起落落多年,很多事都看淡了。
“我已向陛下遞交辭呈,不日就會離開朝堂,去尋故友遊玩山水之間,這朝中大事,只能仰仗諸位公卿替陛下決斷了。”徐庶語氣淡漠,彷彿什麼事都不能影響心境。
卿官冷笑:“看來徐御史是想以在野之身去尋劉備,不肯寵辱與共,等於是自絕於我等,徐御史當真要如此?”
粗俗點的意思就是:馬勒戈壁的,你徐庶一個人求富貴竟然不帶上我們,我們得不到富貴,你也別想好過。
徐庶沉默了片刻,道:“尚書令與劉備亦是故交,爾等為何不去勸尚書令?若尚書令也願勸陛下歸降,今後爾等定可跟著尚書令同得富貴。”
群臣一聽,頓覺有理。
徐庶雖然跟劉備有舊,但畢竟只是個小小的御史中丞,職務含權量不高。
陳群就不同了,大魏尚書令,統領百官,士族領袖,又跟劉備有舊,若有陳群帶頭,不僅不用遭受戰亂之苦,投降了還不用擔心被棄用。
雖然保不住現在的官職,但也不會徹底的斷絕仕途。
見群臣紛紛離開去尋陳群,徐庶暗暗嘆了一聲,心情變得極為複雜。
幾年前孟建在涼州降漢後,曾私下給徐庶送信,希望徐盛能棄魏歸漢,被徐庶拒絕了。
倒不是徐庶對曹魏忠心,而是徐庶不知道該以何種身份來面對劉備。
縱然當初離開劉備是情非得已,但離開了就是離開了,徐庶情非得已,為什麼關羽等人至死不渝?
再加上曹丕稱帝時,徐庶也在勸進表中,放不下自尊心的徐庶自覺無臉再見劉備,於是也就在曹魏渾渾噩噩的混著。
這次曹丕大敗,劉備又積極北伐,曹魏群臣士民懼戰者不知凡幾,徐庶也覺察到了鄴城待不下去了。
徐庶不想以俘虜身份再跟劉備相見,故而遞交了辭呈,欲脫離曹魏遊走于山水之間,以求保全最後的顏面。
另一邊。
曹丕在別院大發雷霆,語氣有有憤怒也有悲哀:“沒想到朕,竟然也有被群臣裹挾勸降的一天!”
想到當初劉協也是這般被群臣裹挾禪位,曹丕就感覺內心如吞了米田共一般,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
“陛下勿憂。只要兵馬還在陛下手中,是降是戰,皆是陛下說了算。劉備急於用兵,定是年邁將死,一旦劉備死於途中,陛下便可扭轉乾坤。”司馬懿大步而入,再次表達了主戰的態度。
身後。
曹真和陳群等人也緊隨而來,同樣表達了主戰的態度。
這些人都是曹操留給曹丕的文武重臣,自然是心向著曹氏基業。
畢竟。
保住曹氏基業,這些文武才是重臣。
若是歸降劉備,這些文武就是降臣。
降臣註定無法身居高位,習慣了權力的人又豈會輕易放棄權力?
就譬如史載投降的糜芳,跟著劉備是最重要的南郡太守,跟著孫權連出個門都要被虞翻罵,還得去當偏將提刀平叛。
見支援的老臣都在主戰,曹丕心中的怒火也少了些許。
“如今士氣低迷,群臣不安,劉備又六路發兵,若要戰,又當如何戰?”曹丕問出心中的擔憂。
官渡和赤壁時,袁紹和曹操都是集中了兵力,敗一陣就得全線撤退。
劉備這次不同。
直接兵分六路,同取幷州冀州青州。
這就意味著:只擊敗一路,贏不了劉備;必須將劉備的六路大軍同時擊敗,才能在河北立穩腳跟。
若劉備有一路大軍勝了,曹丕都是輸了。
司馬懿獻策道:“若要分兵抵擋,以目前的軍力士氣,無法全敗劉備的六路大軍,一旦有一路失敗,都會壯大劉備的聲威,故而臣以為,應集中兵力直接去打劉備所在的河內,攻其必救!”
曹真也附議道:“仲達言之有理!與其被動應對劉備的攻勢,不如主動出擊,直取劉備,一戰定生死!
劉備肯定想不到,陛下會以必死決然之心,直取劉備。只要擊殺了劉備,陛下就可反敗為勝,攜大勝之威收復洛陽以及兗豫徐三州。
即便不能擊殺劉備,也可退劉備六路大軍。”
曹丕沒有立即認可司馬懿的提議,而是陷入了沉思。
誠然。
司馬懿的提議很不錯,趁著劉備兵馬分散的機會奇襲河內,讓劉備分散的兵力不得不放棄原本計劃。
可一想到劉封的用兵風格,曹丕又感受到了危險:“劉封最喜以身為餌,萬一劉備在河內是一個誘餌,朕引兵去打河內,豈不是正中圈套?”
司馬懿諫道:“劉封是劉封,劉備是劉備。劉封自恃武勇敢以自身為誘餌,可劉備如今年邁又是偽漢的皇帝,即便劉備願意當誘餌,劉封等人又豈會冒險?
陛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昔日先帝在時,就是以破壺沉舟之勢奇襲了烏巢,才扭轉了官渡敗局。
如今陛下所遇危機不亞於昔日官渡之時,只有以命相搏,才有轉圜之機,請陛下三思啊!”
曹真、陳群等人,也紛紛力勸。
身處危局時,避讓改變不了敗局,只有孤注一擲才有求生的機會。
更何況。
司馬懿的分析也沒問題。
誰敢讓劉備當誘餌?
劉封也不行!
良久。
在眾人的勸說下,曹丕終於下定了決心:“就依仲達之意,明面上分兵抵擋劉備六路大軍,暗地裡抽調精銳,朕要親自帶兵奇襲河內!
既然劉備不給朕活路,朕就要與劉備正面一決!大漢早亡了。朕,才是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