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商業地產,還是電影院線,抑或進軍足壇,經過日積月累,萬達的格局達到了新的高度,視野也更加開闊。
有了不斷升級的產品和不斷延伸的產業鏈,萬達也愈發有底氣、有實力,王健林不再拘泥於國內,他將目光轉向海外,謀求更大的發展。
王健林一直希望萬達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成為世界500強,他要把萬達打造成在世界上叫得響的一個品牌,為中國企業爭光。
樸素的愛國情懷和商業野心,在王健林身上奇妙地交織在了一起。
王健林曾經在回答媒體提問時這樣說:“我是帶有責任感的。
你看東方影都建設,我說這個專案是承載著建立中國文化世界品牌的重任和萬達夢的一個專案。
所以,我做文化產業也是有這個目標,就是做成中國文化世界品牌,而且在相當一些方面建立世界性的中國文化符號,所以不簡簡單單是為了萬達自己的名聲或者為了自己轉型,我還確實有一點社會責任感.”
當然,商業邏輯是更基本的動力。
他曾表示:“將來做到1000億、2000億美元收入,萬達不可能還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的公司.”
早在2011年12月18日,萬達集團就與西班牙馬德里競技、瓦倫西亞、比利亞雷亞爾3傢俱樂部簽訂了名為“中國足球希望之星”的青少年海外培訓計劃,萬達為此投入2億元,並將重任交給剛剛卸任萬達企業***總經理之職不久的石雪清。
王健林的大手筆引來外界的猜測紛紛,人們不約而同地認為,西班牙將會成為萬達在海外亮相的首選。
2012年,王健林在****期間的新聞釋出會上,對萬達文化產業的發展動態做了相關發言,透露了萬達即將開展的海外擴張計劃。
而當年4月在清華大學做演講時,他的態度則更加明確:“未來一年內,萬達主要集中於跨國運作,將會有震驚世界的併購發生.”
2012年,萬達集團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後者將為萬達集團的文化、旅遊產業及跨國併購業務提供支援。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藉助於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資金支援、技術支援和走向世界的經驗,萬達集團的海外擴張計劃終於萬事俱備,只等著王健林佈局落子。
2012年5月21日,是一個令萬達集團的員工激動的日子,這一天上午,王健林斥資31億美元與美國a影院公司簽署了收購協議,也正是從這一天起,王健林成為a這家全球排名第二的院線集團的新股東。
這一訊息,很快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國內企業收購、併購全球企業這一敏感的話題,也再次引發了一場爭議。
爭議的焦點,即是王健林此舉恐怕又是一起“美國人欠賬、中國人埋單的行為”,因為早在幾年前,聯想集團的掌門人柳傳志就曾做出過類似的舉動,收購了美國ib司的pc部。
面對數年後的王健林,很多人想到的是這種海外收購、併購到底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中國的企業家到底要交多少學費,才能真正搞明白大魚吃小魚的道理?對此,王健林的態度是:對中國企業來說,要想實現真正的跨國併購,交一定的學費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否真的會交學費還是兩說,因為不管是中國企業還是其他國家的企業,實現企業全球化是每一個企業家的夢想——只有企業規模化了,才會有更大的實力,才會在一個行業裡成為真正的老大,才會擁有“話語權”。
所以,王健林認為,萬達收購a,並不是交不交學費的問題,而是中國企業是否能實現真正“走出去”的問題,同時也是考量中國企業家戰略眼光的問題。
換句話說,不管是國內企業之間的併購,還是國際上企業之間的收購,作為企業家,其目的都是顯而易見的,都是基於“利益”的。
當初柳傳志收購美國ib司pc部時,外界與很多業內人士同樣議論紛紛,因為當時ib個人電腦業務出現了逐年萎縮的現象,以致pc部成為ib上的一個“毒瘤”。
在這種情況下聯想花大價錢將其買過來,許多人都將柳傳志此舉視為一種愚蠢的行為,但當時的王健林卻對柳傳志的舉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他看來,相對於很多外人,包括ib身來講,其pc部的確像長在身上的一個“毒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作為全球第一大電腦製造商,ib一品牌有其他企業所無法比擬的價值,因此他認為聯想的舉動有著超出常人的深謀遠慮。
而柳傳志買下來的pc部經過聯想數年的發展,也展露出不可超越的勢頭,此驗證了王健林當初的判斷。
是時,王健林斥26億美元巨資收購美國a,同樣也是基於一種企業家的戰略眼光。
萬達併購後投入運營資金不超過5億美元,萬達總共為此次交易支付了31億美元。
在他看來,萬達此舉和當年聯想收購ib司的pc部如出一轍,只不過相對於柳傳志,王健林的這一步邁得更大,所以才令很多人都對其表示出了幾分擔憂。
眾所周知,萬達集團是經營房地產起家的,故此王健林收購a公司,與柳傳志收購ib司的pc部有很大的差異——柳傳志的收購,從行業的角度很好解讀:聯想和ib是電腦製造生產商,聯想收購ib某個業務,屬於純粹意義上的行業“大魚吃小魚”,而萬達收購a公司,表面看來則純屬於王健林“不務正業”。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王健林對此一笑了之,因為在他看來,此次萬達的收購行為和華爾街的很多投資行為沒有什麼區別,完全是基於自己和萬達發展的需求,簡言之,即是商業投資。
不過,這種解釋也成了外界對其質疑聲不斷的焦點,畢竟投資是講求回報的,王健林一個“外行”去經營a這種業務,完全是一個“門外漢”,在這種情況下,他要“交學費”就幾乎成為一種必然。
但是,王健林不這樣看,他覺得,一個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的規模之後,都會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尤其在資本運營上。
就這一點而言,王健林很欣賞聯想的柳傳志——在做大做強聯想集團後,又成立了聯想控股,王健林說這是一種企業家意識的覺醒。
這種情況在美國華爾街隨處可見,比如當時美國著名的風投公司紅杉資本對雅虎的入資。
而萬達之所以敢於把企業的觸角伸向大洋彼岸的美國a公司,也是出於這樣一種考慮。
王健林做的是商業地產,對資本運營較之其他企業家更有著非同一般的認識和體會,尤其是對西方資本市場的運作規律。
因此,即便王健林之前不曾涉足影業院線這一行業,相對“經驗不足”,甚至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講,他還比不上國內任何一家相關行業的影視公司,但是有一點是很多人都無法和他比擬的,那就是一個企業家的戰略眼光。
王健林並不在意當前的a公司舉步維艱的現狀,而更關注a公司在他接手後,其未來的預期會是多少。
在王健林看來,a之所以業績不良,關鍵是他們的管理出了問題,而不是“影劇院”在網路的迅猛發展下所呈現出“萎縮”。
故此,找準問題所在,有的放矢,何愁不能登高而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