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章 收購瓷廠

第一時間聞到政策的變動。

而缺點就是有太多制約束手束腳。

胡楊很明確華夏科技的重心,就在重工業基礎雄厚的東北三省。

這一點上,胡楊從來沒有過一點動搖。

所以北京這邊,完全可以交給土生土長的趙援朝。

他也相信,在利益大方向沒有衝突的情況下,他會是不錯的合作伙伴。

看到胡楊走下車,趙援朝立馬把他拉到大門口,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解他的裝修計劃。

坦白說,胡楊沒聽進去幾句,也真不太關心。

不出意外的話,兩年內他就會把這裡翻新一遍。

不是材料工藝的問題,而是因為他們的眼光好惡審美,很快都會改變,甚至是發生劇變。

實際上從79年開始,我們國家就開始放開引進海外電視劇。

而1984年9月開播的美國連續劇《神探亨特》,則是最先引發現象級影響的一部。

從這部電視劇裡,中國人第一次聽到了米蘭達警告: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將成為呈堂證供。

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了美國的花花都市和燈紅酒綠。

略微禿頂的亨特總是戴著一副蛤蟆鏡,這也成了時下年輕人流行單品。

胡楊提前讓邢鵬準備了一大批貨。

不誇張的說,整個東北加華北地區,至少有一半的蛤蟆鏡,源頭都在他這裡。

就是這小小的蛤蟆鏡給他們帶來的淨利潤,就遠遠超過了方國器買廠子的這筆錢。

我們既然敞開國門,迎接的就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不管怎麼說,在八十年代餘下的一半時間裡。

整個中國都在這種文化衝擊的動盪中前進著。

而這六年對於胡楊來說,每一天都非常珍貴。

大約是因為一口氣說這麼多累了,趙援朝終於停了下來。

胡楊淡淡的問了一句:“你搞這些,小白同意給錢了嗎?我是都同意了嗎?”

剛剛還滿滿傾訴欲的趙援朝立刻癟了下來。

他搖頭感嘆:“這個女娃子啊,就是頭髮長見識短。

這可是咱們公司的門面,當然要弄的氣派一點.”

胡楊故作驚訝的說道:“小白不在啊,你敢這麼說她.”

趙援朝趕緊轉頭看了一圈,才放心說道:“應該還在樓上。

這一批人裡有兩個丫頭還挺細心的,準備培養一下做會計出納。

小白在上面帶她們熟悉賬目.”

見胡楊沒有說話。

趙援朝又補充了一句:“根紅苗正,身家清白,保證沒有任何問題.”

胡楊輕輕點頭,說道:“難得你對這麼麻煩的事情有熱情,你想怎麼搞都可以,我去跟小白說。

另外我讓瀋陽的邢鵬送一批電器過來.”

和充滿幹勁的趙援朝分開,胡楊帶著戚揚和李西平走進了樓內。

胡楊和趙援朝提前已經交代過了。

不公開他和華夏科技的關係。

雖然這擋不住有心人的調查,但表面文章還是要做一下的,畢竟胡楊現在還有公職。

趙援朝介紹胡楊的時候,就是說自己最好的朋友。

他在這個說話和他趙援朝一樣好使。

按照趙援朝的設計,一樓是接待,二樓辦公,三樓住宿。

所以胡楊直接上了二樓,找到了沒有掛牌子的財務室。

趙小白正在和兩個姑娘說著話。

胡楊敲了敲門,趙小白才發現有人站在了門口。

趙小白說道:“揚子哥,你來的正好。

給你介紹兩個人,這兩位是譚姳和譚靚,以後就是咱們公司的會計和出納.”

兩個姑娘是姐們,姐姐譚芳個子略高略黑,妹妹譚靚個子略矮略白。

都是二十出頭漂亮的姑娘,行為舉止也都很大方。

被趙小白介紹之後,兩個姑娘都是主動上來和胡楊握手。

但是,胡楊卻明銳的發現,這姐妹倆似乎對自己身後那位更感興趣。

客觀的說,其實胡楊無論個頭還是長相都不算差。

放在一般人中也算是比較突出的。

但這分和誰比較。

這站在戚揚旁邊,就真的顯不出胡楊來。

戚揚除了高大帥氣之外,還有一股特別的氣質。

雖然個人魅力方面輸了,但胡楊一點都不遺憾,這隻真話。

簡單的認識之後,胡楊就很讓小白給他們找一個能打長途電話的房間。

而戚揚則被他丟在這個屋子裡。

電話打給了丹東的項凌江,但主角卻是李西平。

來的路上,胡楊已經讓他準備了一個腹稿。

內容是特種陶瓷研究和生產所需要的裝置和原料。

對於特種工業陶瓷這個一塊,胡楊早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河北和遼寧兩地他都已經收購了瓷器廠。

項凌江會按照李西平開出了列表,分別在兩地準備裝置和原料。

大方向上,丹東這邊主要以研發為主,而河北那邊以生產為主。

原本這個準備時間會很緊張。

但因為胡楊臨時改變了計劃,所以時間變得很充裕,準備也可以做的更充分。

除了工業陶瓷的部分,他們又在電話裡溝通一些資訊。

在方國器的問題上,項凌江和胡楊是相同的看法。

這事兒,應該還沒完。

方國器的名聲在外,可不是一個那麼容易認輸的人。

胡楊大概說了一下自己接下來的行程安排。

他會在出國之前,儘量抽時間回一趟遼寧。

工作上的事兒說完了,就是該說正事兒的時候了。

但這是趙小白和項凌江倆人的正事兒,胡楊自然懂事兒的自動離開。

當胡楊從財務室叫上戚揚離開的時候,他敏銳的發現戚揚的腳步頻率和步幅,都比平時快了幾分。

胡楊讓戚揚把李西平送回家,他就留在公司這邊。

公司三樓可是有他一個屋子的。

這裡以後也算是胡楊在北京的一個穩定的落腳點。

但胡楊並不打算把重要的東西,比如那臺電腦搬到這裡來。

這算是一個半公共的地方。

他還是需要一個相對安全性更高的地方。

午飯之前,又一輛車開到了沒有掛牌的小樓門前。

車身上的痕跡說明,這輛車跑了不少的路。

車上走下一個青年,掏出一張名片遞給上前詢問他身份的人:“我叫簡友德,也是這個公司的.”

幾分鐘後,簡友德坐在胡楊對面大口吃著水餃。

胡楊面前也有一碗,但他此時手裡拿的並不是筷子,而是一份簡友德剛從丹東帶回來的合同檔案。

這就是讓簡友德特意回了一趟丹東的目的。

快速的瀏覽了一遍,確認沒有任何問題之後,胡楊把檔案收回牛皮紙袋裡。

本想對簡友德說句辛苦了。

但看他狼吞虎嚥的樣子,胡楊只是默默的把自己那一碗也推了過去。

吃過午飯,胡楊讓簡友德去休息。

他則把車開到了後院。

小而全是這個歷史時期特點。

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長大的人。

他們的認識中,預設一個單位就應該有相應的配套設施。

所以這裡不僅有宿舍、食堂、活動室。

後院裡不僅有足夠裝下一個小車隊的車庫,還有專門修車的地方和裝置。

這輛軍用吉普可是他這輩子的第一輛車。

還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最近路沒少跑,胡楊準備自己動手刷一下車,然後再檢查保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