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時間的反應並不是憤怒,而是下意識的把手伸了過去。
哪怕他真的不知道什麼冶金局的羅鵬程。
“哦,是冶金局的同志,你好.”
胡楊很官方的說道:“你好,領導怎麼稱呼?”
李西平趕緊介紹:“這是咱們五所的副所長鄭有為.”
胡楊依然語氣平淡:“鄭副所長您好。
我和李工是舊識,這次來是私事.”
鄭有為心裡一動:“哦,既然這樣,那你們先聊。
老李記得把報告趕緊弄出來啊.”
胡楊說道:“鄭副所長放心,我不會耽誤李工太久.”
鄭有為擺著手說道:“行,你們先聊.”
目送鄭有為離開,胡楊知道他肯定是回去打聽羅鵬程和他的情況。
這也是胡楊專門把所有全稱都搬出來的目的。
就怕他調查的不夠清楚,不知道的羅鵬程現在有“多紅”。
胡楊也跟在鄭有為身後走到了門口,看到他走過轉角,胡楊也快步走到了大門口,把戚揚叫過來快速耳語了幾句。
戚揚離開之後,胡楊又回到了李西平的辦公室。
一進門,胡楊就直接伸手:“資料給我看一下.”
李西平這次沒有發愣。
實際上他已經提前準備好了資料。
能被趙援朝發現,這李西平肯定不是蠢貨,他只是有點遲鈍。
胡楊離開的這一會兒,已經足夠他想明白,胡楊來這裡肯定是要幫他的。
而從他這個角度講,他能做的事情不多,準備好所有資料算是其中之一。
這就是研究型的學者和普通人的區別。
這是思維模式的根本不同。
一般人遇到問題,會想一個辦法來接解決問題。
而他們這些搞研究的,會首先列出所有條件,然後再研究如何組成可行的解決方案。
李西平現在並不知道胡楊能如何幫助他。
但他會準備好所有的已知條件。
這一點胡楊很欣賞,不是因為他的智商而是他的主動學習能力。
不廢話,胡楊開始快速瀏覽資料。
一開始李西平還怕胡楊看不懂,在一邊講解。
但很快胡楊熟悉了思路結構之後,就變成他提問李西平回答。
開始李西平還有一點不確信,畢竟胡楊實在太年輕了。
但很快的他就震驚的發現,這個年輕人對工業陶瓷領域的理解不比他差,甚至有些方面表現的更先進。
胡楊也知道自己有點嚇到李西平了。
但已經確定以後要合作,所以這也是早晚的事。
當然能有這樣的效果,主要還是因為胡楊來之前做了功課。
快速瀏覽完手裡的資料,胡楊心裡也算有了底,這個課題他能搞定。
不是因為這個課題簡單。
正相反,就是因為這個描述簡單的瓷瓶技術含量不低,胡楊腦子裡才有相關的資料。
幾十個小時之前,胡楊剛剛梳理過自己記憶中的工業技術資料。
他這次打破了門類,按照新的標準分成了三大類。
第一類,是胡楊最有可能在短期內利用上的。
主要是各種材料的配方和工藝。
這其中包括的特種工業陶瓷,特種合金等。
配方的好處的就是門檻低,使用起來對於知識儲備要求相對比較少。
第二類,是胡楊準備幾年後陸續使用的。
主要是工業製造工藝流程,自動化系統等等。
這些技術對於相關知識的儲備要求相對比較高。
胡楊需要一定的專業學習和知識儲備才能利用。
這也是胡楊上大學的主要目標。
第三類,是胡楊幾年內都不會使用的技術。
這些都是在胡楊那個時代中都處於尖端的技術。
包括奈米晶片、永磁、超導等等。
這些技術太超前,胡楊必須給這些技術建好足夠堅固和足夠高度的基礎。
說到底,超前的技術固然異常珍貴,甚至可以其中任何一項都能產生改變世界的能量。
但正因為如此,胡楊每次拿出來都要非常謹慎。
而從更長的時間線上來看,技術成果就是技術體系這棵大樹的結出的果實。
果實當然是美味的,但樹本身更重要。
胡楊可以直接拿出果子,讓大家吃的很開心。
可以立刻讓中國的尖端技術上領先世界二三十年。
可這之後呢?有個成語我們國家義務教育中在小學階段就會學到,拔苗助長。
沒有一個完整健全的工業體系作為支撐,甚至不需要二三十年,這些尖端技術帶來優勢就將會被追上然後超越。
國家吃這種根基不穩就往前跑的虧還少嗎?胡楊放下資料之後不久,戚揚也帶著訊息走進了辦公室。
戚揚說話之前看了一眼李西平,胡楊輕輕點頭,這個訊息不需要避諱他。
於是戚揚開始轉述趙援朝那邊查到的訊息。
這個第五研所的所長要退二線了,本來應該頂上的副手卻在這個時候出了個人作風問題。
被檢舉之後做了處理。
這個扶正機會空出來了,原本沒有機會的其他幾個人,因此都動了心思。
其中一個,就是這個分管人事的副所長鄭有為。
在這幾個人裡面,鄭有為並不佔優勢,無論資歷、年紀還是關係都不如其他幾人。
但剛好這個時候有個機會。
年初的時候,東北電力系統開始建設大機組和500千伏的大電網。
但實際工作中,他們發現現有的絕緣瓷瓶,在絕緣性和耐低溫、耐磨損方面都達不到要求。
需要一種能夠在東北極寒的戶外條件下正常使用的絕緣瓷瓶。
這件事是工業部和水利電力部直接下的任務。
這個任務是下達給整個系統的工業陶瓷研究單位。
時間緊任務重,所以誰能弄出來就是大功一件。
鄭有為剛好就想起了李西平曾經申請過這個課題的研究。
而李西平過去也的確曾經是所裡最好的研究員。
於是,就抓住他這個根稻草,做自己退休前的最後一搏。
聽到這裡兒,情況大約都清楚了。
關係到自己有沒有機會在仕途上能再上一個臺階,鄭有為絕對不會輕易放過李西平。
胡楊問戚揚:“另一個問題呢?”
戚揚說道:“不完成離職手續的話,李樂離境手續會有問題。
如果鄭有為做的再絕一點,直接把這個課題提前向上級彙報的話。
那這個時候李工就必須完成這個課題.”
聽戚揚這麼一說,李西平也感覺到了這事的棘手。
可一看胡楊,神色好像並沒有什麼異樣,他也稍微平靜的一點。
胡楊說道:“給他這麼長時間,應該已經知道我是誰了。
李工,帶上資料上去找他談談.”
李西平說道:“別叫李工,叫我老李就行.”
剛下放下電話不久,鄭有為有聽到的敲門聲。
叩叩叩……“請進,是老李啊.”
李西平把資料送到了鄭有為手裡:“鄭所長,這是您要的材料.”
剛剛還很著急的鄭有為,現在反倒不急了:“哦,好的,材料先放著,咱們聊會.”
李西平說道:“好的,您說.”
鄭有為說道:“沒想到你和冶金局的羅鵬程主任還是舊識啊?”
李西平按胡楊教的說道:“以前開會認識的。
我這回辭職下海的單位,就是羅主任幫我聯絡的.”
鄭有為的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就隱藏了起來。
老幹部的變臉功夫還是有的。
“哎呀老李呀,這件事你一定要理解領導的難處。
你這個辭職提的比較突然,可你的那個課題已經被送到上面去了。
咱們所裡的情況你也是清楚的。
實話說,除了你還真沒有人能接手這個課題.”
“我辭職的確是有點突然。
主要是機會太難得了。
您看這個課題沒個一年半載的也弄不完,總不能讓我一直這麼下去吧.”
“這個……要不然這樣,我們開會研究一下,回頭再給你答覆。
你呢,就儘快先把課題組組織起來.”
“不行啊,領導,您今天得給我個準信兒,多久或者課題做到什麼進度才能讓我離職.”
鄭有很想拍桌子。
還有沒有點上下關係的覺悟了!但今天,鄭有為最終還是沒有讓自己的火發出來。
不光因為還要讓李西平搞研究,還因為那個冶金局的羅鵬程。
不打聽還真不知道,這個羅鵬程現還真是個人物。
得到了大領導的賞識,欽定了國字頭新部門的實權二把手。
這句話裡的每個字都是金光閃爍的。
羅鵬程以後必然是一個大人物。
得罪這樣一個人,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
如果不是眼下趙西平的課題,很大可能讓自己坐上一把手的位置,鄭有為肯定立刻就簽字放人。
鄭有為說道:“老李啊,你這個情況我一個說的不算啊。
怎麼著班子也得碰一下才行.”
有胡楊的叮囑,趙西平可沒有那麼好打發:“也行,我就在這等您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