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知道哪朝哪代,有個大夫,路過某地,遇見一位老婦人,大夫觀老婦人氣色,斷出她有火癤子待發,若不早治,癤發之時將潰痛難耐,綿延日久。
大夫好心腸,不忍病人多遭罪,於是贈老婦人丹藥,希翼治未病。
老婦人很聽話(有點像現在迷信保健品的老人),服用丹藥後,即時發癤。症狀癢痛。煩躁不得安。
老婦人的家人知道了這回事,大罵老婦人愚昧,追著大夫捶打,唾罵。
“你這個騙子混蛋,給俺娘胡看病,亂吃藥,俺娘身體好著呢,叫你給看壞了。”
大夫吃痛,落荒而逃。
逃脫之後這大夫繼續趕路。
過了幾天又路過一地,又遇一老婦人,觀其氣色,又知其有火癤待發,若不早治,癤發之時將潰痛難耐,綿延日久。
(真是巧了。)
大夫吸收上次的教訓,思之再三,決定在該地逗留數日,且豎起招牌,“吾有良策治癤。”
幾日後,果然老婦火癤發,滿面潰瘍,膿血橫流。
家人聽說有遊方大夫至,恰能治癤,來向大夫求藥。
大夫賜丹藥。
老婦服用之後,膿血漸清,潰痛漸散。綿延多日,終愈。
老婦家人攜厚禮致謝大夫。鄉鄰聞之稱頌,欲挽留之。
人群忽有人言,“此大夫近日方到,滯留此地,並宣稱能愈癤病,恰老婦患病,怎知此病不是此大夫以蠱致之?”
鄉鄰錯愕,議論紛紛。
老婦人及家人亦變色,不乏敵意地看向大夫。
大夫大窘,匆匆離去。(跑晚了怕再捱揍)
後大夫沿途又遇火癤待發者,此大夫徹底學精明瞭,不言,不候,不宣。
遇火癤已發者,誠心來求,方予丹藥。
丹藥甚靈,鄉民感激,以“神醫”稱頌大夫,送其牌匾,口口相傳。
大夫以為安,受之,並公開丹方。方上詳載製藥之法,及癤之病理。
然時日久,來訪病患益多,已發癤者之中,亦有丹藥不能救者,或暫愈又犯。
而丹方雖有,病理已明,仍不能避病。
又加同行傾軋,病患鬧事,糾紛重重。煩惱不斷。
大夫頹了。
雪上加霜,也患上了癤病。
這真是,“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了眼”。
苦思數日,大夫終悟——
天地有時,人力有窮,人心有幻,利益有變。
任其“時”、“窮”、“幻”、“變”。
無為,無怨,不改有情,卻無情可耽。
生老病死,愛恨悲歡,如時不時發作之“火癤子”,乃人生百態與百味之一,縱為醫者,怎能強篡?
亦無能、無力去篡。
說人話——總想給人治病的都是病人。總給人治病的,病得最深。把病人忘掉,病就好了。
大夫大笑:“我有靈藥,無人可醫。
我有大慈,無人可悲。”
“我不行矣。”大夫又笑,狀似狂癲,心結卻開。
哪有病人?
大家都好好的呢。
大家都比我健康。
哈哈哈。
自此大夫砸碎“神醫”牌匾,改稱“我不行之庸醫”。
門上貼一對聯,左聯,“我不治病”,右聯,“大家沒病”。
橫批“我不行,都比我行”。
自此大夫的世界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