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陸峰乘車離開,參加測試的人們的憤怒完全爆發了。
“抗議,憑什麼作弊也能透過?”
“我要舉報,現在就舉報。”
“沒想到光天化日之下,你們這些人還敢公然挑戰法律的底線。”
“舉報,必須舉報!”
“咦,手機怎麼沒訊號了。”
.......
面對群情洶湧,顧俊當仁不讓的站出來。
“各位,告訴你們一個好訊息,在場459人,無論檢測是否及格,都能加入350工程,成為工程團隊的一員。”
一句話,把所有人都弄懵逼了,但下一刻,所有人臉上都笑開了花。
350工程,那可是國家以一帶三戰略的核心工程,能加入350工程,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顧俊又補充道,“在加入350工程前,必須簽訂一份保密協議,而且,工作期間,除了在看管下和家人聯絡外,不能和其他外界人員有任何聯絡。”
聽到這裡,有人開始退縮了,這怎麼感覺跟勞動改造似的。
“顧領導,我覺得之前工地上班挺好,可以不加入350工程嗎?”
顧俊當即搖搖頭,“不行!”
“為什麼?”
“之前,你們加不加入,全憑你們自己選擇,但現在,加入350工程,已經變成了你們應盡的義務。”
..........
陸峰迴到公司,沒有第一時間開始專屬機甲的設計,而是總結這次神經強度測試。
因為他感覺,自己的神經強度,在慢慢的增長,雖然之前沒有資料能直觀的表達出來,但是透過幾次駕駛【破曉者】的經驗和檢測資料對比,他得到了這個結論。
而且,陸峰也覺得自己的神經強度確實高得離譜,簡直有些逆天了。不過這一點,他只能歸功於系統。
陸峰現在最關心的是,既然自己的神經強度能增加,那麼是不是其他人的神經強度也能透過某種訓練,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為了尋找答案,陸峰查閱了相關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人的神經強度,確實能夠透過訓練得到一定提升,但是這種提升不明顯,也無法準確的用數值去量化。
簡單的說,有的人,訓練十年,神經強度提升只有一兩點,有的人,訓練一個月,神經強度提升一兩點,沒有明確的規律。
而且,訓練也沒有成體系的科學方式,主要是透過刺激人的感官和意識,達到提升效果,但是這個刺激,怎麼去刺激?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臨床研究。
簡單的說,目前的神經強度,就像是修仙小說中的天賦靈根,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不可能透過努力去獲取,當然也有意外情況,不過那些人都是主角待遇。
引申過來,能透過訓練大量提升神經強度的,就和小說主角差不多,但一個世界能有幾個主角?
陸峰想了想?感覺自己可能帶有主角光環,不然就算系統存在,提升幅度也不可能那麼誇張。
好吧,系統的存在,已經就是主角了。
透過研究,陸峰不得不做出一個悲觀的結論,以現在的科學手段,是沒有辦法批次實現神經強度大幅度提升的,只能從神經交換技術上下功夫,才能提升駕駛員二次篩選的比例。
就在陸峰為神經強度的問題總結研究時,全球技術座談會在米國首都正式召開。
雖然沒能邀請到陸峰參加,主辦方感到很遺憾,但是夏國科學院,也排出了十四名專家教授參與了這次座談會。
這次座談會的主題,都是圍繞機甲和怪獸展開的,召開期間,除了討論一些無關緊要的技術問題,會議討論的核心就是,關於機甲駕駛員的問題。
各國的機甲已經建造了一半左右,駕駛員的篩選也擺在了面前,各國對於夏國篩選的資料也看在眼裡,正因為他們知道夏國篩選及格的比例,所以慌了。
夏國十幾億人口,現在終篩選出的及格人數才幾千,能駕駛機甲的更少,這個比例,放到其他國家,根本承受不了。
比如米國,才兩億多人口,北極熊、霓虹國等等,也就一億多,澳國更不用說了,雖然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
這次座談會的目的,就是從技術層面上討論如何增加駕駛員透過篩選的比例。
怎麼篩選出更多的機甲駕駛員,是解決機甲製造難題後,擺在全世界科學家面前又一困難。
用科學的方法提升神經強度,部分國家經過實驗,已經證明這條路走不通。
二次篩選中,神經交換的穩定性,雖然可以隨著訓練提高,但是這個過程實在是太長了。
想要兩個人之間達到共鳴而提升神經連線的穩定性,是日積月累、相互瞭解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實現的。
米國專家推測,想要讓兩個神經強度及格的陌生人成功駕駛一臺機甲,至少需要兩人熟識3年以上,而且對彼此的瞭解達到了如指掌的境界。
三年,這個時間太長了。
而且,三年還是底線,是最優秀的那批人能達到50%穩定程度的最短事間,一般人,這個時限還得往後延長。
為了解決駕駛員的問題,會議上很多專家都提出了建議。
比如棒子國專家提出,讓兩個駕駛員控制的機甲部位不侷限於左邊和右邊,可以上上邊和下邊。
機甲上半身體積大,神經負荷重,機甲下半身體積小,神經負荷輕,如果兩個駕駛員分別控制機甲的上半身和下半身,這樣讓駕駛員對於搭檔的要求沒有那麼嚴苛,選擇面更廣。
因為研究發現,神經強度的大小,也會印象神經交換的穩定性,如果神經強度800的和神經強度600的搭檔,在神經交換的時候會形成一邊倒的趨勢,根本沒辦法保證穩定性。
所以,讓兩個神經強度相近或者相同的駕駛員組成搭檔,是目前駕駛員挑選搭檔的基本要求。
可是,當棒子國的專家將這個方案一提出來,就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駁,遠遠很簡單,駕駛員相對於機甲來說,就是機甲的大腦,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沒有分為上腦和下腦,如果駕駛員想要分別控制機甲的上半身和下半身,那必須顯得改變機甲的設計甚至駕駛員自身的大腦構造。
霓虹國的專家也提出了建議,他們建議將機甲建造得小一點,這樣駕駛員的篩選標準也會降下去,至於小機甲怎麼打怪獸,蜂擁而上群毆就行。
這一點也被否決了,機甲的優勢就是體型和力量,你弄出小機甲去打怪獸,那確定是打怪獸而不是被怪獸虐打?
還有阿三國的專家,提出的建議是將機甲的外形建造成動物模樣,沒必要一定是人形的,比如巨蜥,他們就很喜歡。
這個建議,遭到了所有專家的否定。
機甲選用的是模擬系統,駕駛員做什麼,機甲做什麼,你設計成巨蜥,難道要駕駛員爬著走?
而且,巨蜥機甲,需不需要設計機甲尾巴?可駕駛員沒有尾巴怎麼辦?
會議期間,作為夏國科學院代表,蔡長春以及聶方名為首的專家組,在會議上沒有發表自己的言論,只是聆聽其他國家專家的討論和發言。
似乎夏國專家組的態度,更加助長了各國專家的熱情,他們似乎要在目前機甲行業最權威的國家代表面前,討論出一條切實可行的機甲最佳化方案,來揚眉吐氣。
可惜,會議經過幾小時的討論,超過二十名來自各國的專家提出建議,但最終都被否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