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章 通水

魏莊村四面環山,群山環繞連綿起伏,山巒疊翠白雲悠,壑谷青林掩碧流,蔚藍的天空,嫋嫋的炊煙,雞鳴狗吠,景色優美,風景宜人,遠遠望去綠油油的莜麥田,一片片碧綠的顏色佈滿田野,好一派田園風光的景象。自然提供的水分可以滿足當地旱地農作物的成長,如蕎麥,胡麻,豌豆等。

魏莊村最緊缺的是水,處於黃土高原,管涔山脈之上,淺層地下水十分貧乏,地下水都埋藏在厚厚的黃土層之下,開採十分困難。魏莊村旁就是乾溝,也稱大沙溝,夏天大小暑期間山洪頻發,冬天黃沙漫天。

歷史傳說故事:後周郭威的原配夫人,姓肖,曾帶兵和後漢餘部作戰,中了冷箭,走了八十里乾溝,當時大沙溝烈日當頭,口渴難忍,無水可飲,將士掘地三尺不見溼土,等飛馬從四十里外取來水時,這位肖紅娘停止了呼吸。按照紅娘遺言,將士將她就地掩埋,全軍每人一捧土,便堆起了“紅娘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八十里乾溝,渴死一個紅娘墓。”

然而,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能在一個沒有水的地方繁衍生息千年一定有他的獨到之處,那就是“靠天吃水”,這也就形成了此處另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旱井。

旱井,是魏莊村人的希望,是魏莊村人的標記,是古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財富。村裡人就是靠著旱井裡的“天水”傳承了一代又一代。舊時只有地主家才能挖得起旱井,那是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到了近代普通人家也可以擁有一口自己的旱井,現在魏莊村裡已有上百口旱井。

從古至今旱井都是靠人工開鑿的。一般的旱井井口直徑約一米,井口上蓋著一塊大青石板,石板上鑿有一個直徑三十厘米左右的洞,井深十米左右,最深的井可達到二十米,井越深直徑越寬,有的井挖到最底部直徑可達到七八米。井壁是用當地的紅膠泥土和石灰混合後用石杵錘擊上去的,不會脫落,不會滲漏也不會汙染水源。雨水不是順著井口流入井中的,而是在井口下約一米的地方留著一個水口,水口外有簡單的過濾系統,過濾掉一些殘渣落葉,雨水下來順著河道流到水口,再流入井中。

魏莊村屬於資源型缺水嚴重村,村裡的人們世代視水如金。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民以食為天,食則離不開水。魏莊村人住的窯洞沿山溝散佈在半山腰的陽坡坡上,溝底每家每戶有各自的旱井,擔水要上下一個四十多米長的坡,去時空桶回來時裝滿水,多少代人飽嘗了這挑水上坡的艱辛,全村人全靠這些旱井裡存放的雨水作為人畜的日常生活飲用水源。

魏莊村每家灶臺邊放有一口儲水的水甕,用以維持一家人用水生計。甕中有水,心中不慌。縱然是颳風下雨,水甕中萬不能沒有水。倒是人常說:沒水地方水滿缸,有水地方見缸底。

魏萬濤父親魏斌每天教書放學回來後,就會義無反顧,挑著一根扁擔,兩隻擔桶,去溝裡的旱井上挑水。還要等自家牲畜回來在井臺上飲水。

魏萬濤小的時候,想要趴到井口往下看,窺探井底的世界。父親魏斌則嚇唬說:“ 不能趴到井口,小心掉下去!”調皮的魏萬濤依然會趁父親魏斌拔好水,把扁擔放到肩頭準備往家返的時候,魏萬濤趴到井口往下看,旱井很深,探頭望下去,非常深邃,只見井底印著一個方圓的天。隨著陽光的照射,井底下碎金閃動。隨後,撲面迎來一陣清涼的風,我向旱井裡喊話,立刻傳來一陣響亮清脆的回聲。

魏斌挑起一擔水,步伐矯健,虎虎生風,把水挑到家,母親劉蘭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兒,幫魏斌把水接過來並倒進水甕裡,每次挑回家裡一擔水時,魏斌都會累得氣喘吁吁,汗水淋漓,消耗體力,然後休息很久。魏斌挑一甕水需要挑三擔水,才能將大甕裝滿水,一甕水魏斌一家人簞食瓢飲用不了幾日。魏莊村每家都是這樣的情形。

不會挑水的人,在旱井上裝得滿滿兩桶水,回到家也許就只有大半桶了,一路上會灑下許多的水跡,挑水時腳步要平穩,水桶不能晃悠。水是如此珍貴,吃水貴如油,從旱井處到魏斌家大概約有一里的爬坡路,魏斌能做到挑兩桶水走一路一滴都不灑。

魏莊村人挑著扁擔去挑水的場景,咯吱咯吱的轆轤不斷地轉著,伴隨著麻繩的升高一桶透心涼的水從旱井提上來,咯悠悠的扁擔每天都要往返好幾趟為家中的水甕裝滿水。

村民們把橡膠皮水桶沉入井中灌滿水,然後用井繩連線著橡膠皮水桶在旱井裡拔水上來,再倒到各自的水桶中。從取水到用水無處不體現著村民們對珍貴水源的珍惜和呵護。魏莊村裡飲水難,一些男青年因此很難找到媳婦。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女莫嫁此山村,半夜聽到空桶響”。

魏莊村家家戶戶有一個暖水瓶,就是“ 標配 ”。暖水瓶裡的熱水,平日只夠喝水用,可到了冬天,便成了清早洗漱的用水,即便每人只接一杯水,一大家子輪不到最後,暖水瓶已空空如也。魏莊人因條件所致,用水節儉不足為奇。

冬春季節,雨雪幾乎很少,形不成流水,旱井裡夏季儲存的水已用盡。只能到有水的鄰村去背水,拉水。

去鄰村取水要爬好幾道坡,有的用圓木桶背水,在鄰村井上裝得滿滿的一桶水,回到家裡時就只有大半桶了;有的牽著毛驢背馱兩個水桶,到鄰近的十幾裡的村裡去馱水;有的趕著驢車、騾車、馬車拉著一個大鐵桶到鄰近的十幾裡的村裡去拉水。

村民養的牛耕地,毛驢騾子馱田送糞,馱炭馱水,魏萬濤的窯後就是馱水的必經之路,每當魏萬濤從睡夢中驚醒聽到到呟喝牲口的喊聲,毛驢騾子踢著石頭的聲音,母親便說:“睡吧,天還沒明,是馱水的要走。”馱水大半後晌才能回來。水桶是木頭箍的,有擔水桶的兩個高,每隻放六、七十斤水,上邊留一小口,用柴草塞著。馱水的將水桶固定在拱形的磨的光光的架子上抬起來,訓練有素的驢子騾子遠遠就低下頭鑽了進去,稍稍一彎腰,馱架就十分順當地架在了大鞍上。

魏萬濤爺爺魏貴榮每天凌晨四點鐘起床出發,趕著馬車到離魏莊村十五里地的東水坪村去拉水,來回三十里山路。

周邊十里八鄉的村民們的生活飲用水全靠東水坪村東南方向的一口老井裡取水。聽東水坪村子裡的老人說,這是建村以來祖祖輩輩經過多少年的人挖的一口約六十多米深的深水井。古井的井口為圓圓的,直徑約一米,內用青石砌制,上面用四塊青石條封口,井口上方架設了一架手搖轆轤,打水的方式是利用槓桿的原理,用兩塊條石做支撐,在井的上方安裝好轆轤和手把,然後用手轉動轆轤上的繩子把水桶放入井裡手搖提水。安裝轆轤的井臺用石板鋪成,周邊十里八鄉的人都來這裡取水,井口的大石板都被磨得黑潤光滑。

魏貴榮那雙歷經滄桑,青筋暴起,滿是老繭,皸裂的雙手用橡膠皮水桶一桶一桶拔水,然後灌入鐵質圓通中。水裝滿圓通後,用圓木塊填住入水口,一路上顛簸已流灑了一截。回到魏莊村已是上午十來點鐘,魏貴榮花白的鬍子上凍了全是冰凌碴!在回自家院的山坡上馬拉著車,車輪碰到一塊石頭,翻了裝著千辛萬苦拉回來的水,桶口的填木掉落,把水倒了個光。

魏貴榮那張經歲月雕刻的皺紋縱橫,古銅色的臉充滿無奈,欲哭無淚,飯也沒吃,轉頭趕著馬車又去東水坪村拉水去了,直到下午時分才拉回了第二桶水。

除了旱井外,魏莊村人同樣愛護著村西的那個“麻河”。村中低窪的地方,每到雨季,雨天雨水往低處流 就會匯聚而至,每家每戶很多的水就像百川朝海一樣越來越多,常年的雨水聚集起來形成小湖一樣的水圪壩。可以供人們蓋房修建或者家畜、牲口飲用和洗衣服等,這就是“麻河”。

麻河是魏莊村的守護神,也是魏莊村的風水,明水聚財。麻河水供應著村裡成百上千的牲畜飲水。

清晨顫顫巍巍的老年人一擔擔的擔著麻河水,然後三三兩兩地聚在麻河邊背風的地方,雙手箍在袖筒裡曬著這冬日裡的暖陽。而另一邊的斜坡上小孩子們修了一條冰面路,用來“打滑擦擦”(滑冰)。隔幾年,村委會組織全村男女老少,對麻河進行一次清理淤泥。

魏莊村祖祖輩輩為了水想盡了所有辦法,盡力地收集儲存天空中飄落下來的雨雪。

夏天雨水流到旱井裡,剛流入的雨水,還沒來得及沉澱,渾濁不堪,上面飄著羊糞蛋和朽木棍等雜物,只能投入白石灰進行水質淨化和消毒殺菌;雨或雪融化後從窯簷上滴下來,用水桶將其起來;冬天往旱井裡填雪,與夏季收集的雨水混合融化後取用;下雪後用簍子將戶外的積雪揹回來,倒入鍋里加熱融化,融化的雪水用於給牛羊和豬做食料和飲用;春雪後,院子裡用木頭搭設已方臺,上面放一鐵板,將雪放在上面,用陽光融化雪,然後雪水從鐵板上匯流收集到水桶裡;遇到冬天大雪封山,家家戶戶將牆裡院外的浮雪攢回幾大甕,壓的瓷瓷的備用;村民將洗完鍋碗的水澄凊,一次、二次用來再洗頭遍。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那口水。

夏季河灣發洪水,沖刷出的低窪處總能聚集一坑水,能保持一個星期,這樣牲畜每天路過能喝飽水。人們拉回河灣聚集的泥水還能用來和泥,陰雨天莊稼地裡的活沒法幹,在院子裡補泥房頂或掉了泥皮的牆面。

冬日就要趕著牛羊到十里地外的打有深井的村子裡去喝水。

國家政府的“引黃”工程從上百公里外的地方破天荒地透過管道給魏莊村引來了自來水,徹底結束了祖祖輩輩千辛萬苦弄水和靠天吃水的歷史。

在當天的通水慶祝儀式上,一位七十多歲的老支書赫丕業,顫顫巍巍地走來看著嘩嘩流淌的水,他用瓢裝滿水一飲而盡,赫丕業的眼角掛著兩顆晶瑩的珠子,不知道是眼淚,還是水珠。稍頃,振臂高呼:“感謝政府,感謝共產黨”。赫丕業此舉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政府出資在村中的制高點小樑上修建了一個蓄水池,從此自來水流到了村中的幾個集中供水點,魏莊村的鄉親們在也不用去起早貪黑拉水、背水了,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也不用跑那麼遠的路程去拉水了,而且隨時都有水,洗衣、洗菜、做飯都方便快捷,挑水也不再用笨重的木桶了,而是改成了白鐵皮製作的專用水桶,又輕又好用。

魏莊村人不得不感嘆於時代的幸福,一代代與天地鬥爭的鄉村農民,也終於乾乾淨淨起來,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尤其我們不再需要向天要水喝,開啟水龍頭就是嘩嘩流動的安心。

旱井,承載著魏莊村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和希望,她和村裡的那些古樹老宅一樣,見證著村裡人的悲歡離合。

艱窘的生活,使魏莊村人從小對水吝嗇得有些過分,想想真讓人酸楚,但已經養成了習慣。有人即使後來到了城裡生活,還總是在用水上節儉著,節儉用水早已深深烙印在魏莊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中。

現在雖然用上了自來水,但長輩們常教育後輩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就像魏貴榮拉水的情景早已印記在後代子孫心中。點滴甘泉來不易,一點一滴倍珍惜。

現在的自來水用起來不但方便了千家萬戶,而且還滿足了村民的多種用水需求。雖然現在用水量大了,但早年經歷過吃旱井水生活的困難,村民們節約用水仍然銘記在心。

魏莊村人的生活用水從旱井水,跑幾十裡背水和拉水,到蓄水池水,再到自來水,飲水方式的變化,折射的是國家對農村老百姓飲水問題的重視,濃縮的是時代發展的痕跡,透射的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擔當。

“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這種精神,將個人的努力奮鬥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共同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水潤民心,澤澤萬物。農村飲用水的變化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農村飲用水的變遷過程,見證著共和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巨大變化。

天上的星星閃爍映照了一排排窯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正是千百年老百姓追求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