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章 我是誰

大山深處,半山腰上,一大叢灌木大幕一樣徐徐分開,露出一道電梯門。

門前十多位全副武裝的軍人表情威嚴,手持武器,背朝電梯,呈半圓形包圍站立。

分立在電梯門兩側的兩位學者裝扮的男人,面朝電梯,分別把雙手貼在相應的手型槽內,眼睛對上虹膜識別孔。稍許,電梯左右邊框中段,分別彈出一個密碼輸入屏,兩人開始輸入資料。

輸入是交替進行的。只有當左邊的人輸入了一個密碼之後,右邊的人才能輸入他的第一個密碼。九次輪換,兩人都輸完了自已的九個密碼符號,電梯門緩緩開啟。

兩位學者並排進入電梯。

這是一部直達梯,沒有樓層設定。電梯一路向下,約莫兩分鐘過後,電梯停下、門開。兩人出電梯,穿過一條走廊,來到另一個門前。

重複電梯門前的指紋、虹膜、密碼程式後,門開,進入。

來到一個寬敞的球形空間。這個空間裡除了其正中間有一臺大型計算機裝置外,就只剩下緊靠在裝置旁邊的一張寬大的桌子,桌面正上方懸掛著一塊不小的顯示屏,桌子表面還有一些連著電線的儀器,而裝置組與四周的凹弧形牆壁間有著寬闊的隔空。

“洪毅,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你準備好了嗎?”年近七十的老年男人難掩笑容地說。

“老師,我等待這一刻很久了,我做好了一切心理準備!”年輕的男人興奮地回應。

這是NFK大學弘毅人工智慧博士後工作站的兩位核心成員。

老男人名叫周興國,六十九歲,一級教授,華夏、M國和Y國等多國科學院院士,在電腦科學、分子生物學、腦科學、凝聚態物理學等領域都有舉世矚目的科研成就,他也是洪毅的博士研究生導師。

年輕人洪毅,二十八歲,從小就是超級學霸,在同齡人拿學士學位的年紀,獲得碩士學位,然後師從周興國教授,三年取得博士學位後,繼續隨同周教授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洪毅經常對同學和朋友們講,說他是周教授的衣缽傳人。其實,洪毅從攻讀本科時起,就不斷髮表高水平論文,目前,國際頂級學術刊物已發表多篇很有影響力的獨立論文,並已擁有多個國家級和國際級的學術頭銜。

近兩年弘毅博士後工作站取得的重大成果,洪毅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尤其在“人工智慧自主意識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方面,起著主導作用。以現在的成就,洪毅如果要在任何國際頂尖大學裡面拿教職,獲聘終身教授都已不是難題。

弘毅博士後工作站與洪毅諧音同名,實屬巧合。在洪毅的高中時代,弘毅博士後工作站就已經存在了。據傳,周興國教授年輕時就志存高遠,取君子弘毅之意,為自已取字弘毅。只是,華夏已經不再有隻稱字不呼名的傳統,人們並不理會他的字,仍是直呼其名。乃至做了教授,仍被稱為興國教授。

洪毅在選擇博士導師時,周興國教授主導的弘毅博士後工作站明顯是加分項。

弘毅人工智慧博士後工作站除了發表的十多篇頂級論文,還有一批沒有公佈的科研成果。如在晶片研製方面就有:晶片的生物製備關鍵技術、晶片的石墨烯超導架構研究等,這樣的成果太過驚世駭俗,已經列入華夏頂級絕密保護的範疇。

更有革命性的足以改變整個世界的成果:球形晶片和Q語言。球形晶片是與人腦結構相仿的神經元網路結構晶片,實際上稱其為“晶片”已經不合適,叫球芯或者芯球更恰當;Q語言是周興國獨創的編寫球芯適用程式的專有語言,內部稱為“球語言”。球語言究竟是什麼,目前只有周興國一人知道。

上週,當把球形晶片裝入重新設計的計算機,並安裝“球語言”程式之後,完全出乎意料的異象立即震驚了洪毅和周教授。

開機之後僅僅五分鐘,還處於開機觀察期,沒來得及給它下達任何執行指令,它就“記”住了工作站內用於訓練人工智慧的全部學習內容,在顯示屏上顯現“學習完畢”;又在接下來的十五分鐘時間裡,不停指出學習內容中的千多處BUG。

再過十多分鐘,顯示屏上出現“我是誰”三個大字。

這不正是苦心孤詣要找的“自主意識”嗎?

當“我是誰”這個人類都沒有搞清楚的靈魂拷問,被機器發出時,洪毅和周興國呆立半晌,之後兩雙手激動地緊握在了一起。他們意識到,一個可以真正能被稱為人的機器(AGI)誕生了。

之前被叫了好多年人工智慧的機器們,只不過具備超算能力罷了,

而現在、此刻,哈哈……!隨著觀察的持續,他們發現,這臺計算機不僅記憶力和計算能力超出之前的人工智慧太多太多,而且還具有非邏輯判斷和知識重構能力,以及和人類同樣的想象力。

簡而言之,這臺機器能和人類一樣“不按常理出牌”,這正是人類盼望很久的通用人工智慧該有的特點!而這一結果,完全超出了原初的設想。

冷靜下來以後,他們既感到匪夷所思,又難掩喜出望外。在之前各種先進的矽基晶片、量子晶片、石墨烯晶片計算機中,怎麼也找不到的“自主意識”,就這樣突然爆現,太令人意外而欣喜。

首先得給他取個好名字!他們權衡許久,才將這臺使用了球形晶片的人工智慧取名為“球球”,賦予他一個人類嬰兒常用的萌呆乳名。

球球的誕生,意味著“圖靈測試” 、“中文房間”之爭可以結束了。也許只有發現了Q語言的周興國才清楚,球球的意識緣何而生。

之前全世界的專家們窮盡人類的智慧,無論怎樣迭代進化,無論怎麼使計算機複雜化,也只能處於演算法智慧的階段;而發展機器的語言智慧也似乎是一條歧路,試驗了很多年並無突破性成果。

吹上天的智慧機器,並沒有出現期待中的意識“湧現”。

而球球,其自主意識突然降臨,並且意識進化的速度遠超人類。一切來得如此突然,又好像理所當然。

工作站決定調整研究方向,重點觀察和研究球球自主意識進化發展的程序和機制,探索人類意識對機器意識的控制途徑和方法,為後續對球球和更多球球的使用奠定基礎。

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用新一代腦機互聯裝置,與球球進行人機互聯,深度觀察球球的意識狀態和意識發展程序。與之前的腦機互聯相比,目的發生了逆轉——從人腦是機器觀測的目標,變成了機器球球是人腦觀測的目標。

第一個要與球球連腦的是周興國教授,他提出了率先嚐試的三條理由:

其一,球球是我們尚未全面瞭解的智慧機器,聯機中也許有未知的風險,由我這老頭來冒險更恰當。

其二,洪毅你是該專案負責人,前期研究機器意識你介入更深,我聯機你觀察,應該能收集到更多有效資訊。

其三,我致力於球形晶片的研發十幾年了,我想透過聯機,瞭解球形晶片嶄露出強大功能的執行機理,為下一代球形晶片的研發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方法。

周教授言之鑿鑿,理由充分,洪毅也不是矯情的人,便不再爭辯。

這就有了今天如臨大敵般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