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0章 《望江樓紀行》(上)

7月23日上午九點多,林曦悅和孟美岐,呂萍先後來到吳夢蘭家。

今天上午,開始主要是聽二人孟美岐和呂萍講一下去長安的經歷和感受。呂萍手裡拿著一個本子念道:“在回到長安就感受到它的古樸,厚重,還有一種西北特有的風沙感覺。”

長安城火車站,就是老式的建築樣式,這很符合長安城古都的定位。火車站也有一個廣場,有歡迎到長安來的標語。不遠處就是公交車站…這回去的是長安城音樂學院,住在呂萍父親妹妹的家,也就是呂萍的姑姑家。她姑父是那裡聲樂教授。來火車站接她們一行的,就是她的姑父…”

這是呂萍寫的長安紀行系列文章,她打算寫六篇。第一篇是記錄她們乘火車翻秦嶺的經歷。呂萍這時候唸的是第二篇《長安火車站》。作為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在去蜀都讀書幾個月時間,再回來感覺是不一樣的。蜀都給人感覺是閒適,悠閒,體現就是眾多茶館文化…

在吳夢蘭的房間裡裡,林曦悅,孟美岐,吳夢蘭靜靜的聽呂萍念她剛完成這篇文章。第一篇《翻秦嶺》,是寫旅途中感受。火車行進的蜀寶線,跟當年諸葛亮北伐曹魏進攻路線基本一樣。過了秦嶺明顯感覺和蜀地的不同了。上次呂萍來蜀地是初春,由北向南;這次回長安,是盛夏,由南向北,對比之下,感覺自是很大不同。

第二篇記錄她對長安火車站的印象。尤其廣場旁邊公交車,她與蜀都的進行了對比,還有公交車上的司機,售票員也與蜀都不同。

應該說呂萍觀察還是很仔細的,筆法流暢,把細微處都呈現出來了。看來要寫出好文章,閱歷也是很重要因素。

接下來,應大家要求呂萍又讀了第三篇《長安城的鐘樓》,以長安城鐘樓為切入點,對長安城的歷史進行了描述,這裡已經有了後世她作為中學歷史老師的視野了。

“漢唐的遺風,成了長安城的底色。……”

不過,這一篇文章還只完成了一半…

等她唸完,大家開始鼓掌,應該承認呂萍寫得不錯。感覺這篇文章的水平,有點超越了年齡對她認知的限制。

她讓林曦悅等三人對剛才唸的文章提一些意見。吳夢蘭因為有美術功底,她提出文章可以更多直接描寫,遇到長安城的人和物,比如文章裡描寫的一些保留下來的古建築,街道的路口老式交警崗臺,旁邊穿藍色制服的交警,都能增強讀者的即視感。孟美岐因為是同行者,她認為選取長安城代表的人和物來寫,比如街道,店鋪,居民。輪到林曦悅則是說道:“文章結構可以更緊湊一點。另外,每篇抓住一個主題來寫想法很不錯,讓讀者更立體瞭解長安。”

呂萍仔細聽了之後,也對後面三篇文章主題,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想法。

呂萍的文章讀完。大家開始商量後天去望江樓玩的事。吳夢蘭說:“我母親正好放假,讓她和我們一起去,順便帶上相機。另外,昨天我原來的鄰居黃馨雅來我家玩,她聽說後,也想一起去。我說要問問大家意見。”

林曦悅聽到黃磬雅來過,心裡一下就瞭然了,怪不得吳夢蘭的那幅畫不見了,原來是黃馨雅取走了。

林曦悅三人都表示可以,多一個人熱鬧些。接下來,自然是商量25日到哪裡集合,什麼時候出發。

孟美岐說道:“就到我們學校正門口集合,早上八點半鐘。”

對於她的提議,大家沒有異議。

林曦悅說道:“那下午我去九如村通知虞欣一下。”

孟美岐說道:“好,就讓悅悅去通知虞欣。”

吳夢蘭也道:“那我明天上午去通知一下黃磬雅。”大家商量好,就離開了吳夢蘭家。

到了下午一點過,林曦悅跟姐姐林曦晗說了一聲,表示要去虞欣家去一趟。姐姐說道:“我和你一起去。她搬新家我還沒去過。”

林曦悅想了一下,兩個人一起去也好。於是兩人從研究所西門出去。西門外有一條筆直的馬路,兩邊是農田。走到一半的位置,道路左邊的農田,幾個小夥站在田埂上,圍成小圈,不知道幹啥。林曦悅好奇的看了一眼,發現幾人中手持不同的工具,有鋤頭,鋼釺,竹簍。竹簍裡似乎還有幾隻小動物在動,併發出滋滋的叫聲,極度痛苦。其中一個男子手中倒提著一個動物,長得異常肥碩,在不停地扭動掙扎,原來他們在打田鼠。旁邊田埂下方,新挖開的幾個洞。這應該是他們發現田鼠洞,用鋤頭挖開,用鋼釺不停往裡掏。田埂上有不少田鼠洞,對應不同的出口。果然,一個男子叫道:“它從那裡跑出來了。”說完,那鋼釺的男子飛快跑過去。這邊這個男子用準備好細鐵絲,穿過田鼠腳掌,田鼠發出痛苦的嘶鳴…

我不忍再看,拉上姐姐快速離開…

等遠離那群人,林曦悅停下來站在原地,閉目緩了一會。

林曦悅感嘆一聲,“野蠻並沒有隨時代的前進,就會消失了。”

林曦晗叫了一聲妹妹,“走吧!”

妹妹林曦悅默默的點點頭。

兩人過公民南路,穿過玉林村西行,後轉向北,過一環路,大約走了半個小時,來到了九如村。

這裡有一個公交車站站牌,上面寫著“九如村”三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