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繼續寫道:老旦在唱,後來上來一個和尚。文中的我,判斷出這出戏是《目連救母》。不過,不認識這個唱老旦名角是誰?正好,左邊有一個被擠小的胖紳士(胖紳士對看戲是真愛)。果然這位資深骨灰級玩家,很不屑看了“我”,回答:龔雲甫。(這個人名,離我們很遙遠了,需要看註釋,才知道他是當年名角,擅長老旦。)
戲繼續演,我一直在苦等譚叫天出場。從九點開始,上面花花綠綠的人物,兩人對打,三人對打,多人對打…時間一點點過去,十點過,十一點過,直到十二點,譚叫天依然沒有出來。
在看那個胖紳士,已經開始不停地喘氣…三個小時,沒有座位,一直站著,而且很擠的那種…真是受罪,難怪“我”的看戲體驗極差…
實在無法忍受的“我”,機械轉身,用力一擠,背後空間便已滿滿了。大約胖紳士“胖”開了右半身。
擠而又擠,終於出了大門。
“而叫天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
(在戲園裡面站了三個小時,空氣汙濁,還有伴奏雜音,出來自是另一番天地。)
文章中間有一個過渡,就是提及一本書論及中國戲。裡面一個觀點,中國戲特點,是“大敲,大鬧,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於封閉劇場。”
“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開放的空間,聲音也不會侷限在狹小空間,也不會讓看戲的人產生不適!)
這本書的觀點,正好說中了我心中所想但未說出的話。然後,為引出後面回憶十一二歲,在家鄉魯鎮看社戲的經歷,那段難忘的記憶。
這便是姐姐課文裡節選的內容了。
成年後,多少能理解教材編為苦心。一是作為課文不能太長。二是前一部分適合成年人來看,作者當初寫這部《社戲》小說,也是針對成年人,而且是有一定文化基礎,和人生閱歷的成年人。同理,小學學習魯迅的《故鄉》,《藤野先生》被節選。有句話說得好,人生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
讀小學階段的孩子,多半無法理解成年後的閏土,與“我”再次見面,閏土喊的一聲:“老爺”,背後深刻(的社會含義。兩人之間已經有不可逾越的社會階層鴻溝…少年時,兩人可以忽視它的存在,成年以後不得不面對這道難以逾越鴻溝。一聲老爺,讓故鄉中的我,明白兩人再也回不到童年時代那種親密無間。而我腦海中的少年閏土形象,早已不復存在。
這也是《社戲》裡後面,回憶十一二歲看社戲時的美好,裡面有很真摯的感情。(見識社會的陰暗殘酷,才會覺得童年時的美好。這篇文章,也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紀念,很多細節,比如岸邊田裡的羅漢豆。)
我看著姐姐課文,心思飄了很遠…
姐姐見狀,問:“你又在想什麼?”
我回過神來,笑道:“我聽說這篇課文是節選的,前面還有一部分,不太完整。”
姐姐點頭:“我們教語文老師謝老師說過,確實是節選的。魯迅小說吶喊裡有全文。”
停了一會,姐姐說:“有機會去新華書店,看有沒有賣的?不過,肯定不便宜!”
(吶喊,1973版,定價0.36元。換成2022年前後,20元左右。)
這篇社戲,讓我想起我看戲幾次不多經歷…
一次是幾歲時,父親帶我去市區的一家劇場,演的是西川省地方戲《易膽大》,因為說的是本地方言,倒是聽得清楚演員說的是什麼?不過,當時年齡太小,看不太懂演的是什麼。
還有一次是讀高中了,學校組織去看的,是一部現代戲,根據當時一個英勇救人的事蹟改編的,不過劇情人物稍顯單薄,看起來沒有什麼味道。
倒是劇場裡有一個古裝攝影的店,還不錯,裡面有後來比較流行的旗裝造型。
1985年,看梁家輝、劉曉慶、陳燁、等人主演的電影《火燒圓明園》,裡面的慈禧太后等人旗裝造型,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心裡默默記下。
幾年後有了工作,才找機會去照了一套。後來搬家,這套照片不知道去哪裡了…
話又說回來,當年和父親看戲時,觀眾裡,確實老年觀眾居多…
真應了等什麼君唱的:“滿座衣冠皆老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