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吃了半個小時左右吃完了,一種傷感,在老宅屋裡擴散,瀰漫開來…
父親離開餐桌,出去抽一根菸。我和姐姐,開始收拾飯碗,盤子。洗乾淨,裝起來,明天帶走。老宅屋裡的東西,基本收拾的差不多了,能用的已經搬到平房那邊家裡去了。剩下一些不要的東西擱在屋的一角,明天拆房子的來了,看有沒有人要。餐桌太大,平房那邊家裡放不下,大概命運也是明天被處理掉。
我和姐姐在餐桌上,最後一次作業。她今天語文作業,是朗讀今天的教的課文。名字叫:《蠶和螞蟻》,作者是大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姐姐開啟初一年級語文第二冊,翻到第54頁,第八課。
我靜靜的坐在餐桌的對面,看著姐姐。
姐姐今年已經十三歲,處於變聲期。她的聲音已經有了幾分少女的味道:
“蠶和螞蟻
葉聖陶
撒,撒,撒,像秋天細雨的聲音。所有的蠶都在那裡吃桑葉。他們也不管桑葉是好是壞,只顧往下吞,好像它們生到世上來,只有吃桑葉一件大事。
不大一會兒,桑葉吃光了,只剩下一些脈絡。蠶的灰白色的身體完全露了出來。
……”
姐姐認真的讀,我認真的聽。能入選語文課課本,應該有深意的。更何況是大家手筆。
果然,文章的第三段,筆鋒一轉,它把關注點,放在一條不太相同的蠶,它沒有像其它同類一樣,只知道吃桑葉。這條特殊的蠶蹲在竹器邊,挺著胸,抬起頭,不吃桑葉,一動不動…它伊然是沉默深思的思想家。
這位蠶界的思想家,秉承這樣一個理念:“不管什麼事情,只要能想,到底會弄明白。”
姐姐讀到這裡,停了一會。似乎在回味思考這句話。
接著繼續往下讀,這個蠶界思想家,首先思考就是生下來,就是為了吃桑葉一件大事,它查考祖先的歷史。弄明白了,蠶存在的意義,
“蠶生到世上來,唯一的大事是作繭。”
“吃桑葉並不是大事,只是一種手段。不吃桑葉就做不成繭。為作繭,就得先吃桑葉。想到這裡,它灰心極了。辛辛苦苦一輩子,原來是為了全不相干的人。”
姐姐讀課文的語速,在慢慢的放緩。明顯這一段話,也引起姐姐的深思。大概課堂上,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這樣做吧!
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深思。
蠶的一生是為了全不相干的人,那我們呢?
先聽一聽作者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
作者在後面,寫蠶離開了它的同類們,那些只知道吃桑葉,不知道以後開水燙,抽絲剝繭的結局。
於是這隻蠶,成了第一代躺平者!蠶認為:
“工作沒意思,沒道理,什麼也得不著,白費力氣。”
“看看天,望望地,一直到老死,樂得省力氣。”
它後來與一隻螞蟻相遇。它和螞蟻進行了一番交流,螞蟻它說工作有意義:“只要費一點兒力,就能對全群有貢獻,給全群增福利。”
當然螞蟻沒有能說服蠶。於是給它一封介紹信,讓它去螞蟻國看看。
蠶反正沒事,就決定去螞蟻國看看。
螞蟻去了螞蟻王國,參觀了螞蟻王國螞蟻各種工作,運糧食,開道路,造房屋,管孩子,又帶它參觀了各種地方,隧道,禮堂,育兒室,儲藏室。蠶看到另一個世界,看到它們個個都有精神。賣力氣,忙碌,可是也很愉快。真是工作就是它們的生命。…
還唱了一首有關工作的歌:“我們讚美工作,工作就是生命。
……
工作!工作!
我們永遠的歌聲。”
最後這位蠶界的思想家,被螞蟻感動了,它才相信世界真有不是白做的工作,螞蟻們讚美工作確實有道理!
姐姐朗讀完課文,一時間房屋陷入了沉默。蠶思考的問題本質,是它看到了自己種族的宿命,最終結局是抽絲剝繭,為人作嫁衣。它選擇躺平的原因是無力改變這一切…
當然,作者葉聖陶是大家,思想深邃,不是我們這些後輩所妄議的,不過,蠶的疑問,其實並沒有得到解決。那就是如何擺脫宿命蠶:成繭而抽絲…
這是我比姐姐多了幾十年人生閱歷,得出的結論。
在這裡,語文課還擔任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那就是塑造人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人的取捨抉擇,不能不說是非常重要。
蠶窺視到了,這個世界執行殘酷的真相。
夜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