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葉歸一他們來說,這一切就是禮節。民間有一種說法,進門叫人,入廟拜神。
鐘聲消失,一行人再次邁步前行,這一次沒再停下腳步,很快就追上了前頭在休息的百姓。
登上山門,發現寺廟前已經聚集了不少人,大多數人都在喘氣,少數人在活動筋骨。
而寺廟大門開啟,一名身穿舊袍的小沙彌雙手合十模樣虔誠站立一旁,開始招呼香客進廟。
對於小沙彌來說,接待香客正是一天修行的開始。
葉歸一等人慢悠悠走過去,很是熱情跟小沙彌打招呼。
小沙彌微微抬頭看了一眼幾人,眼眸中滿是驚訝之色,但很快又恢復到常態,嘴邊呢喃了一聲阿彌陀佛。
修佛之人慧心慧眼俱開,只一眼就能看出面前的幾位道行不淺,因而才有驚訝之色。
葉歸一態度謙虛語氣輕柔:“小師傅,不知慧明大師是否在貴寺暫住?”
聽到慧明大師的名號,小沙彌明顯愣神了幾秒,神色認真回答:“慧明大師的確在本寺暫住,不知幾位有何貴幹?”
聽到慧明大師的確還在懷恩寺,眾人更是欣喜。
“不瞞小師傅,孩童時在下曾被慧明大師所救,分別十多年,只是想見上一面道謝。不知小師傅能否替在下通報?”葉歸一目光灼灼,眼神清澈真誠。
小沙彌輕輕點頭,轉身走入寺廟之中,很快就消失在人群中。
看到小沙彌那如矯健的步伐敏捷的身法,幾人無不錯愕。
小沙彌竟有如此身法,懷恩寺底蘊不差。
等了約莫十分鐘,小沙彌穿過人群出來,將幾人引到偏殿。
而在偏殿,幾人先是見到了懷恩寺的方丈,身穿紅色袈裟端坐,鬍鬚半白模樣肅穆,此刻正何事冥想。
等幾人走進,方丈這才緩緩睜開雙眼,目光如炬,露出一抹淺笑:“幾位施主這邊請。”
方丈從座位上起身,作出請的手勢指向一邊的走廊。
葉歸一幾人面面相覷,心底覺得有些疑惑,但還是循著指示走了進去。
方丈引導幾人從另外的小道離開了寺廟,一直往更高處走去。
不知走了多久才走到一間木屋前,四處皆是草木大樹,門前更只有一張石桌。
好端端的為何要離開寺廟?
幾人心底更是迷惑,茫然看向方丈,楊雨欣忍不住開口詢問:“方丈,為何要將我們帶來此地?”
方丈看出了幾人心中的疑惑,卻還是淺笑:“幾位施主有所不知,慧明大師並不在寺廟客房居住,而是住在這木屋之中。”
這一次,幾人更是疑惑,雖說是苦修,但慧明大師也無須自己住在這木屋之內啊。
“謝過方丈。”葉歸一拱手作揖行了一禮。
方丈笑了笑隨後轉身離開,心想這幾個孩子年紀輕輕有如此道行實屬難得。
到了木屋前,葉歸一放慢了腳步,生怕會打擾到屋內慧明大師的靜修。
誰知剛走到屋門前,屋內便傳來一聲空靈卻又平和的聲音。
“無須拘謹站在門外,進來吧。”
幾人心想得道高僧果然是得道高僧,似乎早已察覺到他們的到來。
葉歸一將手放在門上,輕輕一推,一陣木香當即飄到門外,他邁開步子往前一跨,卻只是發出極其微弱的響聲。
進了門,他們發現一名僧人坐在床榻之上,慈眉善目神色虔誠,雙手合十正低頭唸誦經文。
原本預料到會緊張,沒想到會如此緊張。
葉歸一慢悠悠走了兩步,輕喚一聲:“慧明大師好久不見。當年救命之恩小子來不及道謝您就離開了。”
此刻,慧明睜開雙腳放下雙手穿好鞋子,他不緊不慢湊到葉歸一身前,露出一抹微笑:“孩子你都長大這麼多了。”
“老衲也沒想到這一別就是十多年,所幸你平安長大,倒是一件好事。”
這十多年遊歷四方,始終找不到補魂之法,因而一直未曾前往縣城看望,想不到當年的小乞丐竟長成俊小夥。
“若不是大師當年捨命相救,小子可是要成了那百鬼食糧了。”
十多年未見,大師依舊是一副慈祥模樣,除了老了一些,一切未變。
慧明微微一笑,倒是沒再說起當年之事,趕忙招呼眾人坐下。
“道家典籍《老子》中有一言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雖說為玄陰子之身,卻也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如此甚好。”
“幾位小友道行可都不淺,可算是英年才俊巾幗鬚眉。”
出家人不打誑語,慧明是真心覺得這些孩子是好苗子。
意識到楊雨欣體內的三魂七魄乃至於成了厲鬼的夜鶯都未曾露出半分厭惡。
是非黑白善惡正邪,慧明可相當看得清。
“我們也沒想到能見到慧明大師,您乃當世得道高僧,普渡眾人懸壺濟世,相當受人敬重。今日一見,深知傳言不虛。”
林婉之觀察大師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無不恰到好處,恬靜內斂平和如水,心中滿是敬佩。
誰知慧明只是笑笑說:“可是你們可知當初我在寺裡可是悟性最差之人。我總認為只要心中有佛,佛自然就留在心中,自然能得到佛法庇護。”
“只是這世上遠沒有如此容易之事,若是隻一味信佛,終究只是空話。所謂修行,你得修身養性,行則意味著要腳踏實地。”
“當年未曾離開山門之際,方丈曾對我說,放眼望去,信佛通道者不計其數,單論信之一字,豈不是所有人都輕易得道修成正果,修行有何意義。”
“我謹遵方丈教誨,毅然決然選擇苦修之路,見到民間疾苦人生百態,自然能分辨是非黑白,行善積德才是修行的意義。”
聽到慧明的感悟,一番話如振聾發聵,葉歸一等人更是宛若醍醐灌頂,雙眸異彩閃爍。
空談修行信仰,一切都成了笑話。
實踐出真知。
幾人起身模樣恭敬,拱手作揖答謝:“感謝大師教誨。”
慧明抿唇淺笑:“只是一些人生感悟,算不得教誨。”
亂世將至,面前的年輕人將是終結亂世的關鍵。
與其說是贈機緣不如說是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