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3章 漢魏罷兵,劉備入長安祭祖(6k)

“長安雖奪,但曹真張郃等人尚在關中,陛下亦需儘快結束宛城戰事,親往長安,以定雍涼大局。”

說話的是侍中程畿,自馬良去當長沙太守後,常跟在劉備身邊的侍中就只有程畿和郭攸之。

既是武侯祠十四文臣之一,又是文臣中少數有武將風的一類,程畿能出謀也能帶兵,劉備也常將程畿帶在身邊。

一旁的郭攸之,亦有同樣的想法,更提及了荊州在錢糧人力上的壓力。

跟曹丕在宛城對峙,對錢糧的消耗頗大,也勞累役夫。

眼下諸葛亮和法正又都不在江陵,時間若是拖得太久,或會再生意外。

最重要的是:對峙太久會影響農耕。

對於農耕時代,影響農耕的後果就是軍民吃不上飯。

若吃不上飯了,什麼都是虛的。

“曹丕親引大軍,想盡快結束戰事,可不容易。”劉備斜倚憑几,似有猶豫。

程畿進言再諫:“先賢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燕王已奪取長安,陛下也無需再執著宛城。知足知止,方能避免災禍。”

郭攸之亦諫:“韓非子曾論十過,其一過為‘貪愎喜利,則滅國殺身之本也’;呂不韋曾論權勳,亦言‘利不可兩,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則大利不得’。

臣請陛下斟酌。”

不論是程畿還是郭攸之,都在引經據典來勸諫劉備。

程畿引用的是老子的《道德經》,以老子剋制慾望的思想來勸劉備知足知止。

郭攸之則引用的是《韓非子》《呂氏春秋》,來勸劉備不可貪婪剛愎,主張捨棄小利以謀長遠。

雖未直接說出具體的策略應對,但寥寥數語也達到了讓劉備斟酌深思的目的。

貪。

往往會令大好形勢出現不可預知的意外。

就如前幾年關羽水淹七軍一般。

若不是關羽太貪,也不會被孫權偷了江陵。

也應了《道德經》中知足知止能避災禍,應了《韓非子》中貪婪剛愎是亡國隕身根源。

劉備沒有立即決定,是知足知止,還是貪功對峙。

這等軍國大事,也不是腦子一熱就可以決定的。

劉備也不是袁紹。

會郭圖說一句打就打,審配說一句不打就不打,選擇困難症在劉備身上並不明顯。

劉備考慮更多的是:

若是停戰,是否錯過了奪取宛城的良機?

若不停戰,是否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意外?

劉備在猶豫。

對面的曹丕同樣在猶豫。

若是退兵,宛城極有可能被劉備奪取。

若不退兵,萬一關中局勢繼續惡化,劉封會威脅到潼關甚至洛陽。

畢竟。

劉封能打出一日破武關、十日破嶢關,出兵一個月就拿下長安的駭人戰績,焉知不會再破潼關、兵指函谷關?

大帳中。

曹丕頭疼如麻。

每次頭疼的時候,曹丕都會想起昔日的曹操,也是經常這般。

正逢司馬懿入帳詢問夜間口號,曹丕下意識的道了一聲“雞肋”。

一時之間,曹丕和司馬懿都愣住了。

昔日曹操於漢中之戰時,也是面臨進退兩難,以“雞肋”為夜間口號,主簿楊修聽聞後便整理行裝,旁人問原因時,楊修就答“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

雖說楊修最終被曹操以“洩露機密”為由處死,但曹操最後的撤兵也證明了當時的楊修猜測無誤。

而眼下。

曹丕竟也發出了“雞肋”的感慨。

彼時彼處,此時此處,竟有相似之感。

“仲達,可有良策教朕?”

曹丕嘆了口氣,輕聲詢問。

司馬懿欲言又止。

這,能說?

楊修之死歷歷在目,至今令司馬懿感到頭皮發麻。

雖說曹丕不是曹操,但司馬懿也不能去妄言退兵。

“仲達有話,不妨直言,你乃朕的肱骨,不是外人。”曹丕看出了司馬懿的顧慮,遂又安撫。

司馬懿斟酌了片刻,道:“太尉在軍報上稱‘太子雖敗,但並未辱沒門風’;又稱‘中原富饒,非一時勝敗能決’。

故太尉文和公亦有言,用兵之法,先勝後戰,預估敵人的實力然後調兵遣將,故而能舉無遺策。

文和公又言,群臣之中,無人是劉備對手,即便以天威親臨,也難有萬全之勢;先賢有舜舞干鏚使有苗臣服,故應先文後武。

臣以為,陛下應該斟酌考慮,兩位太尉的忠言。”

司馬懿是懂明哲保身的。

分明是自己想說的話,卻引用鍾繇和賈詡的話。

一個是現任太尉,一個是已故太尉。

至於他司馬懿?

嗯,司馬懿只是認同兩位太尉的言論,而且稱其為“忠言”。

這趨利避害玩得叫一個溜。

不論是鍾繇還是賈詡,在曹丕心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

昔日曹丕聽說鍾繇有塊玉,想要又不好明說,就託人去暗示,鍾繇二話不說就將玉給了曹丕。

以小見大,足見二人情誼。

賈詡則是直接支援曹丕為世子的人。

昔日曹操私下詢問賈詡曹丕和曹植誰適合當世子,賈詡直接來了一句“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

而如今。

賈詡已故,鍾繇老邁。

大部分人都有個脾性,越是求而不得的就越在意。

故而。

死了的賈詡往日忠言,比活著的司馬懿忠言更“順耳”。

老邁的鐘繇忠言,比健壯的司馬懿忠言更“順耳”。

曹丕亦如此。

這些勸諫的話若由司馬懿直接說,曹丕又會被動觸發“帝不聽”,還有可能埋怨上司馬懿。

可假借賈詡和鍾繇之口,曹丕聽起來就順耳多了,或還會在心中來一句“悔不聽太尉良言,方有今日之禍”。

而曹丕的反應,也如司馬懿預料。

鍾繇軍報上的勸諫歷歷在目,故太尉賈詡的忠言猶在耳邊。

良久。

曹丕心中有了決定:“朕若直接退兵,等於是棄宛城諸將士於不顧;宛城,朕可以讓,然而宛城諸將士不能有失。

仲達可派人替朕傳訊於劉備,彼若肯罷兵,朕願讓出宛城;若三日後博望坡的漢軍不肯撤離,朕會調北方四州之軍力,與劉備不死不休。”

談歸談。

曹丕也沒丟了銳氣。

加上三日期限,其實也是在爭面子。

大意就是:若劉備信守承諾的將兵馬撤出了博望坡,那曹丕自然也有帝王的風度不會趁機搶佔博望坡險要繼續對峙;若劉備連兵馬都不敢撤出博望坡,那曹丕為了臉面就會繼續跟劉備死磕。

對於曹丕這個位置的人而言:軍事更多服務於政治,而非單純的勝敗。

曹丕的信使很快抵達了博望坡。

黃忠不敢自專,派嶽舉帶著曹丕的信使去劉備的大寨。

見曹丕信中那毫不掩飾的“你我各退一步”之意,劉備不由發笑:“想撤兵竟還要與朕相商,曹丕不如其父多矣。”

嘲笑歸嘲笑。

劉備也認真的權衡利弊。

漢魏雙方,目前其實都是在強撐。

不論是劉備還是曹丕,這幾年都在大量用兵,很少有與民更始的時候。

在宛城繼續對峙,對雙方都沒好處。

思慮良久。

劉備同意了將博望坡的兵馬撤回。

不僅如此,還將宛城西面的張飛以及東面的趙雲也撤回了大寨。

只不過在撤回大寨後。

劉備又令眾軍在南門外列陣,營造出一副準備強攻宛城的聲勢。

大意就是:既然你誠心誠意的讓出宛城,那朕就勉為其難的接受了,可若反悔不講道理,那朕也是會拳腳的。

換而言之。

劉備壓根不怕曹丕反悔,將博望坡的兵馬撤回來,也僅僅只是讓出了一道防線。

大不了繼續對峙。

誰怕誰啊!

可若下次曹丕想撤兵,那劉備就不會和和氣氣了。

曹丕倒也沒反悔。

在劉備將博望坡及宛城西面和東面的兵馬都撤回大寨後,讓徐晃夏侯尚等人放棄宛城的詔命也送到了宛城。

不是曹丕不想反悔,有那麼一瞬間曹丕也想反悔。

只是相對宛城,曹丕更擔心潼關。

若潼關也失守了,曹丕就得考慮遷都了。

不論是丟襄陽丟宛城還是丟長安,都只能算是前線戰事不利,都可以用戰略性撤退來掩醜,最多是軍事上的失利而非政治上的失利。

可遷都就不一樣了。

都遷都了,就等於已經承認不如劉備了,承認自己不行了。

男人不能說自己不行。

曹丕同樣不能說自己不行。

昔日曹操想遷都,是怕劉備將劉協給搶了今後就師出無名了,所以遷都與否對曹操的聲望損失也只是小部分。

可曹丕如今是曹魏的皇帝,一個以代漢自居的新政權。

面對口中的“偽漢”政權,以正統自居的曹魏卻要遷都以避鋒芒,這是在幹什麼?

還不如開門投降算了。

沒準還能封個安樂公。

宛城。

夏侯尚氣得拔劍砍桌。

作為夏侯家的新秀,夏侯尚感覺最近幾年自己的人生很倒黴。

以前跟著曹操平冀州,意氣風發;跟著曹彰平烏桓,所向披靡。

結果。

在南鄉被壓著打,在宛城還是被壓著打。

這幾年光被壓著打了,就沒一次能意氣風發所向披靡。

“若任城王在,必不會如此憋屈!”

夏侯尚越想越氣。

若按正常時間線,曹彰去歲就會暴斃。

由於天下格局的變化,很多事都發生了改變。

越來越強的劉備,越來越弱的孫權,諸事纏身的曹丕,也讓曹彰“幸運”的躲開了“暴斃”的災禍。

見夏侯尚懷念曹彰,徐晃閉口不語。

曹魏宗室內部的事,夏侯尚可以議論,徐晃可沒這個資格摻和。

等夏侯尚怒氣漸消後,徐晃才徐徐開口:“陛下既已決定撤兵,我等遵詔即可,將軍可先行,我引兵斷後。”

事已至此。

再氣也無可奈何。

夏侯尚嘆氣。

於城中張貼告示。

曹丕這次沒有用強行遷走宛城全部士民的方式。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劉備在城外虎視眈眈,強遷士民那就是在給自己尋不痛快。

萬一劉備來一句“曹賊禍民,眾將隨朕擊之”,這出兵理由也有了:不是劉備不守信用,是你曹丕的部下害民啊!

故而。

曹丕這次只讓夏侯尚和徐晃,張貼告示,讓宛城士民自願離開。

雖然不是人人都願意跟著曹丕,但也不是人人都願意跟著劉備。

不外乎。

利益所趨,各有選擇罷了。

劉備也沒阻攔宛城計程車民,願從漢者自然會從漢,不願從漢者勉強也無用,反而還會壞了名聲。

數日後。

劉備軍入宛城。

歷經戰亂的宛城,城內計程車民其實並不多。

幾年前侯音叛亂,就被曹仁來了一次報復性的“屠殺”鎮壓。

多為諸縣強搶入內計程車民、流民、散戶等等。

夏侯尚和徐晃離開宛城時又帶走了一批不願留下來的,整個宛城留下來計程車民滿打滿算也不到兩千人。

要知道。

昔日天下未亂時,南陽人口五十二萬戶,兩百多萬人,宛城又曾為郡治,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少說也得有十萬人。

後因黃巾之亂以及袁術、孫堅、劉表、曹操反覆爭奪而逐漸衰落,到了現在,竟湊不到兩千人,大半還是老弱病殘!

衰敗如斯,令劉備也不由嘆息。

曹操曾有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有的人說是曹操在感慨世道艱難,也有的人說曹操是在為“傑作”而自嘉。

不論是何種看法,都描繪出了戰亂時代的殘酷。

曹丕捨得放棄宛城,其實也有這個原因。

只要徐晃夏侯尚等人撤回來了,丟個宛城也不會傷筋動骨。

由於宛城過於衰敗。

劉備並未在宛城留太多人。

仔細斟酌後,劉備改襄陽太守趙雲為南陽太守,引兵兩千,暫治宛城。

原本劉備是想留張飛的,考慮到張飛不恤小人的秉性,未必會善待因戰亂而受苦的百姓,斟酌後改為趙雲。

為協助趙雲治理南陽諸縣,劉備又自襄陽和新城抽調了部分官吏暫入宛城。

隨後。

劉備將大軍撤回了襄陽,以減少糧食和役夫壓力。

等處理了一應雜事後。

劉備這才帶著白毦兵,走武關前往長安。

雖然以目前的局勢,長安不適合遷為都城,但長安作為漢室舊都,劉備這個新天子自然也得去一趟舊都的。

遷都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政治需要,還有經濟需求和軍事需求。

遷都長安,能提高劉備的政治聲望。

然而以關中地區的目前的人口,養不起眾多的官吏和將士。

再加上潼關還在曹丕手中,潼關距離長安又不遠,都城整天被盯著,三天兩頭的被曹魏引兵來襲,也是有損威望的。

故而。

劉備的都城依舊只能暫時放在江陵。

也只有江陵,目前能同時滿足劉備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需求。

這次去長安。

劉備其實也要去與劉封劉禪諸葛亮法正商議,誰來坐鎮長安。

如無意外。

劉封是坐鎮長安的最佳人選。

昔日在封劉封為王的時候,劉備都是想封劉封為秦王的。

用意在於:今後滅魏興漢後,由劉禪為天子入洛陽中樞,撫關東諸士和諸州百姓;由劉封為秦王入長安,鎮草原諸部和西域諸戎。兄弟二人,一人撫內,一人鎮外,則可令天下長治久安。

只不過這個提議被反對了,才改成燕王。

說是燕王,其實劉封連封地都沒有。

幽燕之地還在曹丕手中,劉封還得先去打回來。

到了五月底。

走了大半個月的劉備,也在燥熱天來臨前,抵達了長安城。

暮春的風裹挾著渭水的潮氣拂面而來,看著漢室舊都,劉備難掩激動。

誰能想到:昔日在涿縣織蓆販履的漢室後裔劉備,竟然能以天子的身份踏足漢室舊都?

六十餘年。

劉備在幽、冀、青、兗、徐、豫、荊、揚、益都留過足跡。

頭一回踏上關中,登臨長安!

長安城門口。

劉封劉禪兄弟,以及諸葛亮法正早已經引了城中官吏出迎。

原本劉封是在長安北跟池陽的曹真對峙,聽聞劉備即將抵達長安後,留李平王平駐守後,快騎而回。

讓劉備登臨長安,原本也是劉封奇襲關中的計劃之一。

劉備年齡大了,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個年頭。

讓劉備看到天下一統,可能性太低。

讓劉備登臨長安,為臣為子,劉封都盡到了最大的努力了。

“兒臣能奪取長安,皆是太子在隴右牽制曹真張郃等人之功,父皇理當重賞太子。”

劉封開口一句,就將功勞讓給了劉禪。

劉禪聽得有些慌,連忙擺手:“父皇莫聽兄長的,能破長安,都是兄長以及眾文武之功,兒臣全程都沒盡什麼力。”

劉封又道:“太子過謙了。太子乃是儲君,只需統率文武,讓文武各效其命就可以了,豈能用論文武之功的方式來論太子之功?”

劉禪堅持道:“父皇,此戰兄長屢涉險地,才奪下長安。理當論兄長大功,兒臣豈能搶功?”

劉備見劉封劉禪相互謙讓,更是欣慰,這一路走來的疲倦彷彿都融化了:“太子仁心,燕王驍勇,又都有謙厚之心,實乃朕人生大幸啊。不用再爭讓了,眾人的功勞,朕都一一嘉獎,不會遺漏的。”

隨後。

劉備又與諸葛亮、法正等人攀談,其樂融融。

聊到最後。

諸葛亮提及祭祖之事。

“祭祖一應禮儀所需,皆已準備妥當,賴太常也於前日先一步抵達了長安。陛下可在偏殿獨居三日,齋戒茹素、沐浴更衣,以示對先祖虔敬。”

賴太常即賴恭,執掌宗廟禮儀。

諸葛亮早料劉備會來長安,遂提前派人安排好了諸事。

長安畢竟是舊都,有提高劉備政治聲望的機會自然也是不能放過的。

對於諸葛亮的安排,劉備也欣然同意。

來了長安,若不祭祖又如何好意思自稱中山靖王一脈之後?

三日後。

太常賴恭率禮官於高廟設玄酒、太牢,列五穀玉帛於青銅俎案,庭中樹漢室赤旗十二面。

寅時初刻,長安晨霧未散。

劉備著冕服,持玉圭,緩步登階。

身後劉封劉禪,左右相隨。

諸葛亮、法正則引率文武隨行其後。

威嚴莊重的氣氛下。

劉備親燃沉香,跪獻青銅斝酒於劉邦神主前,主持祭祀的太祝官高呼“興復炎漢,祚延萬年“。

隨後。

劉封以宗室長兄的身份,獻炙鹿肉,鐘磬齊鳴九響,象徵高祖定鼎九州。

再後。

劉禪依嫡嗣禮獻稻粱,鼓樂奏《大風》之章,百僚伏地三稽首。

此為三獻之禮,劉備為初獻,劉封為亞獻,劉禪為終獻,既是祭祖,亦是對祖立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三獻之後。

劉備父子跪叩於劉邦神主前,諸葛亮以丞相身份,宣讀祭文。

大意就是:

章武四年五月,孝孫嗣皇帝劉備,昭告高祖。

先敬劉邦“赫赫炎漢,龍興沛豐。白蛇既斬,赤幟乃揚。三章約法,九垓歸王。四百載祚,德被八荒。”

再論時事“王莽篡逆,神器蒙塵。光武中興,再續炎精。詎料桓靈,閹豎亂政。黃巾蜂起,社稷將傾。”

後提自己“備本支庶,涿郡織蓆。每思高皇,涕泗沾衣。提劍誅賊,誓清寰宇。荊益既得,漢中克取。”

又提劉封劉禪“今賴皇靈,終破長安,封兒驍勇,禪兒仁心。逆丕鼠竄,舊都重光。太廟復見,赤霄再芒。”

最後立誓“敢祈列祖,陰騭相佑。誅盡國賊,還於洛陽。復我疆土,正我衣冠。辱漢之恨,終當雪償!”

祭文懇切,諸葛亮誦讀之聲亦是鏗鏘有力,抑揚頓挫。

不論是劉備父子,還是賴恭、法正等祭禮上的官吏,皆是聽得精神大振,彷彿體內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燃燒。

祭畢。

劉備再拜而泣:“不肖子孫,必不負高皇帝斬蛇之志。”

就在此時。

忽有晨光穿雲照於祭壇,眾人皆睹赤虹貫日之異象。

諸葛亮更是慨然長揖:“此高祖顯聖,漢祚當興之兆!“

劉封也忍不住暗暗驚歎。

雖說顯聖之言是虛詞,但能掐準時間在祭文唸完的時候,恰巧讓晨光照到祭壇上,這其中涉及的天文、地理、數學等知識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不過。

劉封也不會傻到在這個時候搞什麼“科學”。

更何況。

劉封覺醒記憶,本身就不科學!

連老牛都去研究玄學了。

當即。

劉封向劉禪示意。

劉禪會意,與劉封一同起身,齊聲大呼“高祖顯聖,漢祚當興”!

劉備也隨之起身,向著祭禮眾人高呼:“高祖顯聖,漢祚當興”!

剎那間。

下方齊呼聲聲震耳,如貫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