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其核心在於,透過“虛”與“實”的動態變化,擾亂敵方判斷,從而掌握戰場的主動權。
如今是章武四年(222年),正月。
距離劉備破襄陽擒曹仁,剛好過去兩年。
這兩年,劉備在荊州與民更始,又採納劉封“屯田戍守”的策略,在漢水流域部署了大量的軍屯。
屯兵五萬人,常駐四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
按劉封原有的計劃,有漢水流域肥沃的土地配上曲轅犁、水利以及軍屯等高效管理實施精細化耕作。
在無天災的情況下,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漢水,足夠十萬之眾五年軍食。
而實際上的情況則是:
第一年因劉備遷都導致各項成本開支太大,再加上新城三郡錢糧不歸江陵皇城統籌、軍屯剛開始投入大,故而難有積糧。
第二年劉封將新城、宜都、襄陽三郡錢糧統籌給諸葛亮後,劉備的府庫就就有了積糧。
至於積糧多少?
某個叫石苞的,暗中送到司馬懿手中的密報上稱:荊州第二年的軍屯,約積糧四百萬斛。
四百萬斛,足夠十萬之眾吃大半年的了。
曹丕先前也懷疑過石苞密報上的數字虛假成分太大,認為劉備的軍屯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積糧。
當年許縣第一年屯田的時候也才百萬斛。
後來一想,在漢水屯田和在許縣屯田,收成應有區別,再加上石苞提到的曲轅犁,又很適合南方水田深耕細作。
曹丕儘管不敢盡信,但也不敢不信。
而如今。
張飛出現在南鄉,劉備、關羽出現在襄陽,劉封、趙雲更是聚兵兩萬攻打宛城。
若無足夠的糧草,劉備又怎敢如此囂狂?
決策軍國大事,需要謹慎周全。
劉備一方面遣劉禪、諸葛亮、馬超引東川諸將奇襲天水,以分曹丕的關中兵;一方面遣劉封、趙雲率主力先鋒走襄陽攻打宛城,奪取荊州北部門戶。
再有石苞密報的劉備第二年軍屯積糧約四百萬斛,怎麼看,劉備都像是來決戰的。
劉備、關羽、張飛、趙雲、劉封等人都出現在了漢水以北,糧草又足夠十萬大軍用上大半年。
除非曹丕天縱奇才或者開天眼,不然根本不敢去賭劉備是來決戰的還是來試探的。
曹丕很苦惱!
倘若晚個幾年,亦或者晚個一年,曹丕都不會有絲毫的猶豫去跟劉備決戰。
然而。
曹丕去歲才征討孫權歸來,將士疲乏,糧秣不齊。
誠然。
曹丕地廣人多。
可軍糧是需要運輸的。
譬如曹丕要打孫權,就會將糧秣從諸縣先行運到壽春,箇中消耗的時間都得幾個月。
同樣。
曹丕若要跟劉備決戰,就得將糧秣從諸縣先行運到宛城後方的魯陽,箇中消耗的時間同樣得幾個月。
反觀劉備。
本身就在漢水流域屯田,又有便捷的船運,將諸縣錢糧運到襄陽,比曹丕花的時間更少。
再加上,劉備是有備而來,曹丕是倉促應對,短時間內,曹丕的後勤是不能跟劉備比的。
可若再拖上一年,曹丕的後勤優勢就會反超劉備。
地廣人多,這是曹丕即便在軍事上不如劉備依舊能佔據大勢的核心原因。
為什麼劉備要卡在這個時間點進兵?
本質就一個:弱!
若綜合實力比曹丕強,還玩什麼花裡胡哨的招式啊!
窮才戰術穿插,富就火力覆蓋了。
劉備的用意,曹丕也能猜到。
只有打出北伐的旗號,劉備才能凝聚人心,否則時間拖得越久,南方士民發現曹魏的勢力越來越強後,人心就會消散。
待得劉備、關羽等老人都逝去,剩下的小輩就會逐漸失去進取心,也就不足為慮了。
曹丕雖然菜,但不蠢。
自家兵馬如今是個什麼情況,曹丕心如明鏡。
這個時候去跟劉備決戰,是極不明智的。
敵人越是想要什麼,就越不能給敵人什麼,每每與之相反,才能搶佔優勢。
可被劉備貼臉輸出,曹丕也是鬱悶難忍。
自稱帝后,曹丕就沒在對劉備的作戰中取得優勢,反而節節敗退,失土折將。
甚至於。
連孫權都沒打服!
雖說有劉封偷襲石陽的原因,但沒打服是事實,再多的理由也改變不了的事實,曹魏的官吏士民也不會對曹丕生出敬畏。
【越是危急時,越不可失了分寸。】
曹丕閉上眼睛,腦中回想起曹操在時面對危急情況的應對。
能在曹操的“瘋批”教育下還能成功上位,曹丕的心性也非凡人能比。
良久。
曹丕睜開眼睛,心中也有了決定。
“就依眾卿之議,傳朕口諭,封平原王曹叡為大魏太子,加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即日起前往關中督戰,生擒劉禪、諸葛亮!
冊封太子所需一應冊文、制寶、謁廟等禮儀,於戰後再補。太尉鍾繇,與太子同往。”
(注:前文鍾繇官職錯誤,已更正。)
話音一落,滿殿皆靜。
顯然。
即便是提出者陳群,也沒想到方才爭了那麼久曹丕都不置可否,結果現在宛城軍報一來,曹丕就直接同意了。
不僅同意了,更是明確的表示會加封曹叡為大魏太子。
從內心上講。
假使劉備不引兵來犯,曹丕是不會在這個時候冊封曹叡為太子的。
由於曹叡的生母甄宓被曹丕賜死,曹丕既擔憂曹叡因母仇生怨,又恐曹叡繼位後會清算郭皇后一脈。
再加上朝中部分公卿大臣如陳群、司馬懿都傾向於支援郭皇后,曹丕也需要權衡後宮與士族對儲君的影響。
等等因素綜合下,曹丕一直都以考察曹叡為由,只讓曹叡參與朝政,不公開立儲,藉以試探曹叡的態度以及群臣的反應。
然而。
世界不是圍著曹丕轉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曹丕亦知: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眼下局勢,曹丕不能親往關中,需要曹叡以太子的身份前往關中以安雍、涼人心。
而鍾繇在雍、涼也有不小威信,讓鍾繇跟著曹叡同往,更為周全。
至於一應冊文、制寶、謁廟等禮儀,於戰後再補,則是曹丕故意為之。
一者時間緊急,不容耽誤。
二者曹叡若是表現不好,那自然也就不用再補禮儀了。
對於曹丕冊立曹叡為太子的決定,公卿群臣沒有反對,這原本也是陳群等人一開始的訴求。
立了太子,也就安了人心。
劉禪一路的隱患,暫時得到了解決,曹丕又將朝議的重心放到了宛城劉封和襄陽劉備處。
對此。
有的提出“陛下當親臨許縣,以督宛城”,有的提出“應譴責劉備無端進犯”,有的提出“聯孫權以攻其後”,更有甚者提出“調山陽公劉協入宛城勸劉備退兵”。
聽著朝中公卿越來越離譜的方案,曹丕強忍不適,看向了還在沉默的司馬懿、滿寵、劉曄等人。
要論軍事,依舊還是得專業的人來。
“仲達為何沉默不語?”曹丕點名。
滿寵、趙儼、劉曄、蔣濟等人,也是紛紛看向司馬懿。
見眾人望來,司馬懿連忙行禮:“陛下恕罪。臣只是覺得奇怪,劉備雖然來勢洶洶,但優勢並不明顯。
宛城地帶也非江南河流交錯的水域,劉備不僅沒有水軍優勢,反而還有騎兵劣勢。
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卻來勢洶洶,如存破竹之勢,令人不得不生疑啊!
故而臣以為,劉備應該不是來與陛下決戰的。”
經司馬懿一提,劉曄亦有同感:“陛下,臣亦認為。劉備用兵多年,深諳勝敗之數,定也明白雙方的優劣。
即便劉備挾勝自矜,麾下善戰如關羽、劉封等人也定會勸諫,如今卻是洶湧而來,形跡極為可疑。”
蔣濟提出假設:“有沒有一種可能,荊州方向只是疑兵,劉備的戰略重心在益州?”
滿寵持不同意見:“劉備的兵馬幾乎都在荊州,益州兵力極少。
若荊州是疑兵,就意味著進攻隴右的劉禪,要以寡敵眾拿下隴右諸郡且抵擋住雍、涼大軍的反撲。
馬超雖勇,但麾下無善戰騎兵也難有勝機;諸葛亮雖智,但在絕對的兵力壓制下也難有良計;劉禪雖是太子,但勇武智略都不如劉備的養子劉封。
縱是孫武再世,也無法助劉禪以寡弱之兵,橫行於雍、涼之境,故而我以為,荊州絕不會是疑兵!”
趙儼提出另一個假設:“有沒有可能,進攻隴右是疑兵,進攻宛城也是疑兵。就如劉封去年偷襲石陽一樣,另有圖謀。”
司馬懿又道:“我也想過,進攻隴右的劉禪和進攻宛城的劉封都是疑兵,只是我猜不透,若兩處都是疑兵,劉備的真正的意圖又在何處?”
劉曄沉吟片刻,猜測道:“會不會是平春?先令善戰的劉封引兵佯攻宛城,引平春的兵馬去救宛城,而後遣別將走江夏出兵奪取平春,進而控制淮水上游的義陽。
平春和義陽若丟,淮水上游的關津隘口都會被劉備控制,不僅汝南無險可守,就連下游的壽春等地,也會時刻面臨劉備的威脅。”
蔣濟吸了一口氣:“子揚的意思,劉備是想控制整個江淮,與陛下南北對峙?”
劉曄點頭:“就是這個意思!
孫權屢屢背叛劉備,劉備必存滅孫權的心思,一直拖著不滅孫權,是擔心大軍東進時,恐陛下擾其後方。
如今劉備已得襄陽和石陽,陛下對荊州的威脅減少大半,倘若劉備再得平春和義陽,固守山川險要就可以少量兵力就可以擋住陛下大軍。
屆時,劉備再以水軍之利,順流而下覆滅孫權與陛下爭搶淮南。
彼時劉備又佔據淮水上游便利,兩路齊下,壽春難守。
奪了壽春,又可再東進徐州。
劉備雖然離了徐州多年,但徐州依舊有心慕劉備者,必會有人響應。
如此,劉備就可徹底搶佔江淮以南,與陛下南北對峙。
或走漢中出秦川,或走襄陽攻宛洛,或走壽春取許縣,或走彭城取梁陳,若有一路僥倖,中原就危險了。”
若劉封在此,必會驚歎劉曄在戰略上的眼光。
事實上。
劉曄猜中了一半。
這次北伐,劉備的戰略意圖是:荊益配合出兵,奪取關中。
然而。
戰場局勢,變化萬千。
不是劉備來一句“朕要取關中”,就一定能奪取關中。
故而。
劉備在“荊益配合出兵,奪取關中”這個戰略意圖之外,又增加了備選方案。
即:若取關中不成,則東取平春和義陽,將淮水上游以及大別山的山川險要關津隘口控制在手中。
這個備選方案,也是劉封提出來的。
劉封有後世記憶。
對後世諸多北伐方案都有研究。
如東晉祖逖北伐、庾亮北伐、殷浩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劉義隆北伐、蕭衍北伐、吳明徹北伐。
等等。
只要是北伐方略,都可以拿來參考。
知曉歷史的優勢就在於,可以以史為鑑,總結前人的得失,然後靈活運用於當世。
即便北伐不能生搬硬套,也能從諸多歷史戰役中找到可以解決困難的經驗和啟發。
劉封提出的備選方案,其實就是根據劉裕北伐來制定的。
縱觀東晉北伐,只有劉裕的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不僅取得了洛陽還收復了長安,雖然因為後方不穩不得不班師,但也證明了劉裕北伐的可行性。
假使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意圖無法實現,能否實施劉裕的北伐方案?
劉封去年會去江東摻和曹丕和孫權的戰事,其實也是存有這個心思的。
只不過去後發現,孫權在江東的威望還沒徹底消弭,想覆滅孫權的同時還能讓曹丕得不到好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故而。
劉封才會有兩手準備:佔不了孫權的便宜,就佔曹丕的便宜。
這次北伐取關中,劉封同樣是兩手準備:取不了關中,就取平春和義陽,佔不了曹丕便宜就去佔孫權的便宜。
至於首選方案,為何是關中?
只因對劉備而言,首選方案雖然風險大難度高,但勝在利益也大。
一旦成功了,潼關以東,皆能收復,接連荊益雍涼四州之力,能攻能守。
而還於舊都長安的政治影響力,也遠比南北對峙要有意義。
再者:若採用南北對峙的備用方案,過於明顯了。
曹魏在淮南又經營多年,對士民掌控力強;反觀雍、涼,這就是個屢叛之地,比起淮南士民更容易拉攏。
還得考慮在江東苟延殘喘的孫權,萬一這傢伙狗急跳牆,直接反咬劉備一口,哪怕是咬掉了一塊肉也夠劉備痛的。
雖然沒能猜中劉備的首選方案,但能猜中劉備的備選方案,劉曄也足以令人驚歎了。
在聽了劉曄的猜測後,眾人再次陷入了沉思。
從理論上來講,軍國大事得以穩妥為主,劉曄的猜測顯然更符合劉備勢力的發展方向,
只不過。
從感情上來將,劉曄的猜測忽略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劉備的性格。
對此。
司馬懿提出了質疑:“劉備為人,極善弄險。當年漢中之戰時,劉備在馬鳴閣道兵敗後又翻越更艱險的米倉山繞到陽平關後方,方有夏侯徵西兵敗之辱。
我以為,劉備或許會另謀機會取平春和義陽,必不會在此時取平春和義陽,極有可能會再行冒險。”
劉曄反問:“不知仲達以為,劉備還會走何處出兵?”
司馬懿搖頭:“不知。這也是我擔憂的原因,我猜不到劉備的意圖。”
能想到的重要關卡和城池,都分派了重兵把守。
司馬懿苦思冥想,也想不明白劉備會如何冒險用奇。
隱約間。
司馬懿又覺得自己似乎真的多慮了。
見眾人不再開口,曹丕也有了最終決定。
“不論劉備意圖如何,大魏寸土,都不能丟!”
隨後。
曹丕下達了排程軍令。
如令曹休和于禁固守平春和義陽,以守為主,不得擅自離開;
如令曹仁引許昌兩萬步騎馳援宛城,以守為主,不得擅自出戰。
如令陳群籌集賦稅糧草、徵調役夫。
如令臧霸去找孫權索要糧草。
等等。
既然猜不透,那就以靜制動!
在完成排程後,曹丕又帶著眾文武匆匆趕往許縣,相較於洛陽,許縣更適合策應各方。
......
宛城外。
劉封帶著一千滇馬騎兵,耀武揚威。
真要戰場上比高低,這一千滇馬騎兵是不如曹魏騎兵的。
然而。
宛城的夏侯尚和徐晃,不敢出城與劉封廝殺。
一者是劉封除了這一千滇馬騎兵外,城外還有兩萬人的大寨,夏侯尚和徐晃在宛城也就五千步騎。
二者是劉封除了這一千滇馬騎兵外,還有百餘驍騎!
除了劉封自帶的數十騎外,有趙雲帶的數十騎,有黃忠帶的數十騎。
夏侯尚和徐晃剛開始的時候就是小覷劉封的滇馬騎兵,沒防到劉封、趙雲、黃忠的百餘驍騎。
尤其是這百餘驍騎,一部分騎卒還裝備了夏侯尚和徐晃不認識的“奇弩”,威力驚人!
就連徐晃都差點被諸葛連弩給陰了!
也就徐晃數十年曆經生死,及時選擇了避開,才躲過諸葛連弩的射殺。
不僅如此。
劉封那一千滇馬騎兵,一個個也能“左右開弓”,更是人人背了一面大烏龜殼形狀的大盾!
劉封的考慮也是簡單直接:滇馬雖然是個小短腿跑不快,但勝在耐力持久能負重,機動力不行那就增加攻擊和防禦,故而給滇馬騎兵都裝備了“閹割版雙邊馬鐙”以及可以防後側面的大烏龜殼形大盾。
初見時,夏侯尚都氣得破口大罵了。
你是騎兵,不是步兵!
你一個騎兵背個龜殼?
要臉嗎?
背個龜殼你的馬跑得快嗎?
看著城下策馬持弓的劉封,以及左右兩個老將,夏侯尚憤憤的捶打城牆。
“也不知陛下的援軍何時能來!劉封小賊,甚是可恨!”
在南鄉的時候,被劉封貼臉堵在城內不敢出城;到了宛城還是被劉封堵在城內不敢出城。
這憋屈感,估計沒人比夏侯尚更有體會了。
夏侯尚感覺自己的人生就是被劉封貼臉,本可功成名就威震天下,卻成了劉封揚名的墊腳石。
這就是我夏侯尚的命嗎?
徐晃也很無奈。
雖然徐晃在武力上能壓制劉封,但劉封身邊的兩位老將卻不是徐晃能壓制的。
一個趙雲,一個黃忠,都不是徐晃可以硬碰硬的。
“宛城城高水深,劉封想要攻城也極為不易,劉封現在也只能用圍城的方式來消耗城中物資。將軍不可中了劉封的激將法,固守城池等待援軍即可。”徐晃冷靜的規勸。
許縣到宛城三百餘里,算上中間的通訊、籌糧、整兵等等,短則十日,長則一月。
徐晃自信,劉封在一個月內是破不了宛城的。
只要援軍來了,就可彌補兵力劣勢了。
夏侯尚雖知其中道理,但依舊難掩內心憤怒:“倘若陛下去歲未徵孫權,而是重兵防守宛城,又豈會讓劉封小賊在此猖狂!”
怒歸怒。
夏侯尚也只拿劉封沒轍,只敢在城頭無能狂怒。
城下。
黃忠瞄了一眼城頭的距離,技癢難忍,遂張弓搭箭,瞄向了城頭的夏侯尚。
就在弓弦震動的瞬間,一直提防的徐晃臉色驟變,一把撲倒夏侯尚。
利箭直接從夏侯尚上方飛過,驚得夏侯尚臉色都白了。
“哈哈哈哈——”
笑聲在城下響起,黃忠那高昂的呼聲也隨之響起。
“夏侯尚,你的運氣不錯!”
夏侯尚被黃忠驚嚇,更是怒氣難忍,大喝下令:“弓箭手,給我射回去!”
雜亂的箭矢自城頭落下,或是距離不夠,或是命中太偏,也只是徒增笑料。
徐晃制止了這無意義的回射,只勸夏侯尚冷靜。
比起夏侯尚這般年輕氣盛的,徐晃這般的老將最是能沉得住氣,能在戰場上活到六十的,就沒一個是善茬。
劉封冷眼眺望,見宛城魏兵依舊沒出城的跡象,遂策馬轉身:“有徐晃在,夏侯尚是不會出城了,回營再議吧。”
強攻城池是最下之策。
劉封沒有強破宛城的想法,也犯不著拿將士的性命去填。